文/王正?。ㄩL沙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風云激蕩的三國時代,在羅貫中筆下,呈現(xiàn)出一幅權(quán)力傾軋的亂世圖景,欲望與觀念交織,人性的復雜演變?yōu)楝F(xiàn)實的混亂。
然而,亂世中更有清醒者,他們對歷史潮流清晰明了,順勢而為,用智慧描繪了三國藍圖。
司馬徽識人如鑒,知時如鏡。雖然他自始至終并未投身具體紛爭之中,但在他的引薦下,龐統(tǒng)、諸葛亮、徐庶等影響三國走勢的人物悉數(shù)登場。這位幕后“導演”,用智識影響著三國的“劇情”發(fā)展。
司馬徽無疑是一位智者。他能從“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diào)”推斷“必有英雄竊聽”。他松形鶴骨,出塵絕俗,儼然一位飄飄欲仙的“真隱居賢士”。然而,他并未熄滅關(guān)心國事的火種。劉備經(jīng)其點醒“蓋因?qū)④娮笥也坏闷淙硕?,由四處奔波、投靠多方,到聚攏人才、建立蜀國。他的一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評價,預言了三國的走向。而這種“預言”,也表現(xiàn)在從荊襄諸郡小兒謠言“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預測荊襄的未來,與之后發(fā)展完全吻合,可謂智如天人。
有處事的圓融、置身亂世的清醒,也有內(nèi)外不傷、恰如其分的作為,司馬徽明時局,也明三國人物,更明自身當為天下有所作為。
諸葛亮的“智絕”,在《三國演義》中可見一斑。他始終在智慧上“碾壓”眾人,讓人感覺他仿佛“跳出”了故事,站在高處俯瞰整個三國。對待時局,他異常清醒。若司馬徽還保持著與俗世的距離,諸葛亮則躬身入局,是清醒者之中的奮進者。
諸葛亮的“隱”是為了“不隱”,在“隱”中圖謀治亂之策,之后的“不隱”便是實踐。他在劉備到來之前,一直在等待時機,等待一位值得輔助的君王。他用避退的方式考察劉備?!叭櫭]”與其說是劉備求賢若渴,不如說是諸葛亮在“面試”劉備,為己擇良木而棲。我們甚至可以聯(lián)想到:諸葛亮站在某個高處,遠遠觀察著表情渴盼而始終不露慍色的劉備。對于劉備的到來,他早已做好了準備,稍稍寒暄,便進入正題,“定三分隆中決策”,為劉備分析局勢,定下政治謀略。其后的蜀國發(fā)展,盡在他的決策之中。
諸葛亮知道劉備的正統(tǒng)才是歷史主流。他的選擇,以及他之后輔佐阿斗的堅守,都是他作為歷史智者的表現(xiàn)。
在《三國演義》中,禰衡是個“異類”。他雖身在官場,但心意縹緲。他有些“狂妄”,對著曹操說自己“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然而,正是他的不合作,見出他的真性情與真卓識。他的另類表現(xiàn),恰是他的清醒之舉。
不得不說禰衡遇人不淑,不管是曹操,還是劉表,抑或是黃祖,這些人看重他的才華,但忽視他的追求。從朋友孔融給曹操的上表中,我們便知其“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他初見曹操,知其不足以托身。曹操想羞辱他,派他做“鼓吏”,他欣然接納,之后以脫衣之舉反羞辱曹操。他后來見到劉表,“雖頌德,實譏諷”。對于黃祖自取其辱的提問,禰衡更為直截了當,大罵其“似廟中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
禰衡的種種表現(xiàn),足見其對世事的失望。自覺不適于時,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反抗著一切,這也是羅貫中想要表達的另一種清醒意識。
明白了人世,清醒了時代,注定是煎熬與痛苦的。用清醒者的智慧想要為歷史做些什么,于是,就有了他們驚心動魄的故事。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學習任務群的建構(gòu)與實施”(課題批準號:XJK20AJC0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