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婉如(湘潭江聲實驗學校1920 班)
桓公 (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
——《世說新語·言語》
姑孰夜,月如鉤。病重的桓溫躺在床上。三更鼓響,桓溫睜開眼睛,一旁陪著的郗超湊到桓溫耳邊低聲說:“還沒有到?!被笢刭M力地點點頭,又閉上了眼睛。
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的那個夜晚,那夜的月色如水一般清澈,真美呀……
四十四年前,長夜里一聲驚呼:“殺人啦!”十八歲的桓溫提劍從廬屋里走出來。為了這一刻,他潛伏了三年,日日“枕戈泣血,志在復仇”。謀害父親的江播死去后,他借憑吊的名義混進江府,手刃了江播的三個兒子。
這種血性、狠辣,讓桓溫名噪一時。而他后來的政治與軍旅生涯,也體現著這種作風,他一改東晉朝廷柔和、文弱的風格,帶來了一股剛毅之風。
他尚武。有次他出門狩獵,順路前去探望王濛、劉惔。對方嘲諷他隨時隨地都穿一身戎裝。桓溫卻說:“我要是不打仗,你們這些文人哪能無憂無慮地談天說地?”
其實,桓溫也是個文人。桓溫清談能力甚佳,風姿卓然,不遜當時名流。
“將軍,方才有吏來報,明日清談?!币皇构淼?。
“我自是知曉?!彼m是應著,眉目間的譏諷卻溢于言表。
第二天,各名士齊聚一堂。室內茶香氤氳,眾人正襟危坐,神色肅穆?;笢刂静辉诖?。盡管他極力隱忍,卻還是無法磨鈍自身的傲氣。當下便有人與他論辯。對方看似雷聲大,其實華而不實?;笢刈旖青咧荒O淺的笑,不過寥寥數語,就贏得了滿堂的喝彩。
他卻“心有戚戚焉”,信步登上高樓。此時正值晚秋,青山在遠方蒼涼兀立,他走上愈來愈高的臺階。這哪是秋來的青山,明明是他胸中的丘壑?。?/p>
太和四年,第三次北伐,他再次路過金城。
這一年,距他離開金城,升任徐州刺史已經二十多年了。歲月無情,當年他意氣風發(fā),現在的他,撫著當時種下的柳樹,感慨萬千。
北伐無疾而終?;笢匾苍馐艿狡缴畲蟮拇鞌?。一腔豪情,折騰半生,終究都付諸東流了。他病了,病得很重。屋內暗淡的光打在他臉上,他的眸中盡是無奈:“作此寂寂,將為文、景所笑……”點點紅燭在寒風中搖曳,他面上的頹然之態(tài)盡顯。
繼而,他卻笑了。流芳百世已是沒有可能,遺臭萬年又何妨!
桓溫病重后,加快了奪權的步伐,可是直到他死,也沒等到他想要的一紙“九錫文”。
難以定義的梟雄
文/王丹蕾(湘潭江聲實驗學校教師)
桓溫,過于復雜,無法被歷史定義。
他仁慈。面對犯錯的令史,那“上捎云根,下拂地足”的木棒,如磁石一般,吸引著四方英才。他又狼子野心,做亂世的階下之臣絕不是他的追求,那一次次北伐中包裹著一顆躁動的野心。
第三次北伐途中,桓溫再次經過金城,他在粗已十圍的柳樹前攀枝落淚;在馬背上指責清談誤國,目光如炬。這是一代梟雄的日暮悲歌。
桓溫的生命早已消散在無涯的歷史長河中,但無法被定義的他,永遠在人們心中舞劍,長嘯,大笑,落淚。
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形象
文/王丹蕾
這篇文章一氣呵成,彰顯出一份瀟灑的風度。其中最精妙的當數景物描寫,一次次烘托出桓溫的形象。
文章以桓溫眼中之景的變化,巧妙地折射出他心境的變化:從年輕時的盲目茫然到滿腔壯志,從對清談的厭倦鄙棄到后來對自我的篤定決然。文章最后,作者描繪了桓溫病重時屋內的景象,與開頭呼應,讓一代梟雄悲凄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