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波 |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qū)白沙灣學校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qū)白沙灣學校于2015年成立,在校學生主要為新市民子女,來自全國18個省份,如何讓來自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凝心聚力、向陽生長,成為學校需要解決的重點課題?;趯嶋H情況,學校從建校初就開始探索“家文化”體系建設,逐漸構建起以“品格教育”理念為引領,以“融入、自信、成長、超越”為路徑的“家”課程。
為幫助學生擁有行動共識、適應校園生活,學校以點滴之行,打通學生融入校園的幸福路。在抓制度建設的同時,打造軟文化,如制定禮儀校本課程,以“家規(guī)”規(guī)范學生品行;組織學生共同制定班規(guī)班風,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此外,開展“好家風”評比、“我的家我做主”等活動,引導學生攜手共建“家園”,打造特色“家文化”。一班一文化,一處一風景,學生自己裝點的一個個小家反映出他們對校園大家庭的情感。
開設多樣課程,在“家文化”中提升學生能力。一是家鄉(xiāng)美課程,包括“地域文化”“家鄉(xiāng)名人錄”“誰不說俺家鄉(xiāng)美”等,鼓勵學生尋找和體驗家鄉(xiāng)文化,培養(yǎng)愛家意識,抒發(fā)愛家情懷;二是五彩課程,將公民教育引入校園生活,同時開展非遺傳承進校園系列活動,開設課程超市,讓學生自選各類非遺技藝課程、“品源家訾”德育課程等,將素養(yǎng)教育融入生活與實踐,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的能力。
校內校外結合,在“家文化”中鍛造時代新人。一方面,以學校為主陣地抓文化素養(yǎng),如開展“全閱讀”工程,打造讀書長廊、好書換換屋等場所,開展閱讀達級、詩詞大會、讀書小博士等活動。另一方面,走進社會大課堂,與勞動教育結合,開展項目化學習。如“家·農味”課程帶領學生到校外基地種家鄉(xiāng)菜、識家鄉(xiāng)味;“中國道路研習社”引導學生讀懂國家發(fā)展之路,厚植學生家國情懷;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性實踐活動,拓寬思政教育路徑。
凸顯“家”的向心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家校社各方的共同努力:校長接待日、家訪等活動搭建起各方溝通的橋梁,校外輔導員、勞動教育顧問、法治副校長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少年模擬法庭”“小手拉大手+”等活動、“家園驛站”等平臺成為多方協(xié)作的重要依托。如今,“一心雙翼”的教育格局得以確立,“家文化”的良好生態(tài)得以構建。
“家”是堅實的后盾。筆者相信,唯有充分激發(fā)教師的教育智慧,學校整體的服務質量才能有更大提升。專題學習、導師幫帶、團隊發(fā)展、制度管理、創(chuàng)新實踐,學校多樣的培養(yǎng)機制之下,教師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不斷增強;學校大課題、班級微課題,有關特殊學生的幫扶策略得以有序制定。另外,學校關心師生生活,為教師爭取公租房,為困難學生爭取愛心捐贈等,使校園成為師生溫暖的港灣。
“家”是提升素養(yǎng)的平臺。學校既重視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又注重提高其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將武術、創(chuàng)客作為發(fā)展特色,使“家文化”剛柔并濟、行之有效:在第十四屆全國學生運動會、省校園藝術節(jié)等比賽和演出中,學生們奮勇爭先展風采;在全國最高級別的車模、建模比賽中,學生們斬獲一枚枚獎牌。一次次的活動讓少年們更從容、更自信,激發(fā)他們蓬勃生長。
七年的風雨兼程,白沙灣學校以“家文化”育人,不斷完善相關課程體系,在立德樹人的路上砥礪前行,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學校獲得“首批武術進校園的示范?!薄笆着珖鴬W林匹克實驗基地”等近40項市級以上榮譽,先后有700余人次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取得佳績?!凹椅幕睙o聲地濡染著學生,讓每個少年得以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