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做核酸的時候,我看到了《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報告》。這個報告發(fā)布在中國記協網上,權威性和準確性毋庸置疑。
正像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有些數據要對比著看。不看不知道,對比嚇一跳。比如這個報告中持有新聞記者證人數的變化:2014年版持有記者證人數為25.4萬余人,2022年版持有記者證人數為19.4萬余人。也就是說,持證記者人數相當于8年減少了6萬人,減少比例為23.62%。從年齡上看,30歲以下的年輕記者占比8年間從15.48%降到了7.27%,而50歲以上記者則占比增幅明顯,從2014年的13.91%上升到2022年的20.41%。因此,本來疫情期間時常焦慮的心情又多了幾分憂慮——照這個趨勢下去,未來持證記者人數會不會進一步減少?記者隊伍的結構老化會不會日漸突出?
記者隊伍縮編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傳統(tǒng)媒體的關停并轉,比如互聯網的豪橫擴張,比如收入降低的生活窘境等等。解決這些問題,我這樣的一介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能做的是:敢問路在何方?換句話說,記者的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在哪里?
今天我們如何做記者?什么樣的記者今天才配記者部落中的C位?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去年記者節(jié)央視的一次云創(chuàng)論壇——記者的力量的發(fā)言里提到。具體設計是:以2021年央視的幾內亞和阿富汗戰(zhàn)事、云南野生大象遷徙和孟晚舟回國為個案,邀請參與這三個報道的記者講述背后的故事,有專家點評總結,重點探討如何成為一名好記者。我的任務是作為點評嘉賓談談對大象遷徙報道的評價等。
我的點評大概是這樣表述的:“一路象北同象行”的報道團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大象不睡我不睡,走近你,更懂你,為觀眾,為全世界講述了一個保護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中國故事,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鮮活的、不可多得的范例。而就記者的初心和使命而言,“一路象北同象行”的成功實踐,有力地回答了記者這個職業(yè)面臨的一個時代命題:這就是在傳播技術和手段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老一輩記者的成功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還行不行?貼近實際、深入采訪還能不能?腳板底下出新聞還靈不靈?我們不能回避這樣的問題:如今有的青年記者不整個抖音快手短視頻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不說點“絕絕子”“永遠滴神”就跟不會說話差不多,甚至當個“網紅記者”也成了某些人的“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是有了“一路象北同象行”的系列報道,我們看到了習總書記倡導的“四力”對打造新聞鐵軍、確立新聞立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四力”中,腳力是排在第一位的。貼近生活、深入采訪,站在重大新聞的報道現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些優(yōu)秀記者的秘笈和法寶永遠不會過時。記者走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記者的存在感、成就感、幸福感永遠在路上。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么今天有不少記者對流量如此向往?為什么這些記者對10萬+如此癡迷?為什么記者對深入采訪和走心寫作嗤之以鼻,而對網紅式出鏡五迷三道?這里,我重申一下對“網紅記者”的基本判斷:一、當“網紅記者”顏值被過分夸大時,這是網紅,不是記者。二、當“網紅記者”比照流量明星時,這是網紅,不是記者。三、當“塌房”類的“網紅詞”用來形容“網紅記者”時,這是網紅,不是記者。從中國的彭子岡到國外的法拉奇,從炮火連天的喀布爾的央視女記者到哭了個朝野震動的“小莉幫忙”,這樣的女性名記者有誰是靠臉吃飯的?如果是自媒體的“網紅記者”本無可厚非,但主流媒體不是自媒體,放下身段不等于降低檔次,新聞娛樂化的旁門左道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
記者是小史家,史家是大記者。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代中國記者,他們昨天的苦難輝煌,今天的使命擔當,明天的偉大夢想都應當被看到,被關注,被傳播,被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