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不斷激勵文藝工作者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以德服人、以文化人,強調(diào)我國藝術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以美育人。音樂是藝術的重要分支,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探索順應新時代、符合新形勢、滿足新要求的高校音樂教育發(fā)展路徑。
德國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代表人物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提出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價值(合)理性(value rationality)的概念。二者的差異主要在于:工具理性力圖尋找一種精準且有效的最佳手段去實現(xiàn)既定目標;價值理性遵循某些價值信條行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計后果、不計得失的。簡言之,前者在意效率與結果,后者追求意義與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工具理性被充分認可并迅速發(fā)酵、擴張,價值理性則相應地遭受壓制和漠視。過度依賴工具理性,受結果導向操控,會使人們在價值層面變得非理性,從而引起社會某些領域的異化現(xiàn)象,亦即所謂的“理性的吊詭”。
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通常面臨著共同的困境,即文化素養(yǎng)無法滿足新時代社會對于藝術工作者的綜合能力要求。該問題的產(chǎn)生與特定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密切相關——基于社會對技術型和應用型音樂人才的需求,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多采用西方音樂教學體系和工具化的教學方法,以一種接近標準化、定制化的工廠式流水線生產(chǎn)模式培養(yǎng)人才,注重技能訓練,缺少文化層面上的引導,致使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文化水平方面較其他學科而言處于劣勢。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我國的音樂教育是將音樂與文化剝離的,并視音樂為一種精英式的技藝表演或工廠化的技能練習,音樂教育似乎成了裹著審美外衣、以工具理性為內(nèi)核的教學行為。工具理性指導下的音樂教育傾向于將音樂作品當作一個封閉、固化的客體,借助豐富的音樂知識儲備和技能經(jīng)驗去研究、分析,但其過于強調(diào)工具的作用,使工具從理解音樂的手段變成了目的。這種教學模式通常會對音樂作品的美進行預設,并以此為標準來挑選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從特定的音樂作品中識別并提煉美的元素。這是一種普遍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教學法,將文化與音樂、生活世界與音樂作品、音樂的社會功能與審美功能剝離,形成“主客二分”的思維和認知。在主客二分思維模式支配下的音樂審美行為過程中,音樂作為客體存在,人“凌駕”于音樂之上,但審美不是一種簡單的人對物的認識,不是一種單向度的霸權式的獲取,而是人的一種詩意的生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①
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套用了西方音樂框架,因而音樂課程,如聲樂、鋼琴、視唱練耳、和聲曲式等,也是基于西方的阿德勒體系設置的,還沒有形成一套真正獨立、成熟,且適用于我國音樂教育的框架和體系。所以,到目前為止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在用西方的耳朵來欣賞和評價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及其他非西方國家的民族音樂。蔡元培先生早在1921 年就指出學校慣于機械模仿的問題:“看見西洋教音樂,要用風琴的,于是也就買起風琴來,叫小孩子和著唱。實則我們中國,也有簫笛等簡單的樂器,何嘗不可用?”②直到百年后的今天,我國師范類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器樂必修課所用樂器通常還是鋼琴,而非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聲樂必修課所教授的通常是美聲,而非民歌。這是值得反思的現(xiàn)象。
在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柯達伊及其音樂教學體系??逻_伊致力于本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所選擇的音樂教育內(nèi)容也大多基于匈牙利民歌,主要采取首調(diào)唱名法、科爾文手勢等教學方法,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zhì)、弘揚本民族音樂傳統(tǒng)為目標。就某種程度而言,匈牙利的柯達伊音樂教學體系可謂是擺脫西方音樂課程體系規(guī)制的典范。
縱觀當下國際音樂教育及我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現(xiàn)實,音樂教育已進入由工具理性主導轉向價值理性訴求的階段,探尋作品中蘊藏的文化價值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亦不能無視現(xiàn)實而偏于一隅。為此,2019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工作意見》)中指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③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教學改革的具體舉措: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深化教學改革,豐富藝術實踐活動,推進評價改革,加快藝術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著力改善辦學條件,配齊配好美育教師,改善場地器材建設配備,統(tǒng)籌整合社會資源,建立美育基礎薄弱學校幫扶機制;切實加強組織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和經(jīng)費保障,加強制度保障,營造社會氛圍等。④
高校美育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音樂教育工作者對音樂的審美性、文化性和社會性功用給予更多關注,對音樂的育人意義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凇兑庖姟分兴岢龅拿烙藢颍魳方逃ぷ髡哂斜匾谏鐣l(fā)展的不同階段反思三個問題:第一,“育何種人?”即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反思。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只是要培養(yǎng)出會彈會唱的優(yōu)秀表演人才嗎?是否要追尋文化層面上的訴求?第二,“如何育人?”即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我們的音樂課程和教學方法是否陳舊?能否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第三,“由誰育人?”即對教師培育體系進行反思。高師音樂教育為我們輸送了一批又一批音樂教育工作者,那么,這些從原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走入一線教學崗位的音樂教師,能否勝任關于美育工作的新要求?
在多數(shù)人眼中,音樂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學科,致使音樂愛好者與音樂從業(yè)者之間有著一道堅固的壁壘,如果沒有精深的技能,似乎根本無法踏入音樂殿堂的門檻。誠然,音樂不能脫離技能訓練,但不應僅止于技能訓練。尤其是在音樂教育領域,應當盡量拉近音樂愛好者與專業(yè)人士之間的距離。因此,在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解讀時,不應單一地對作品的律、調(diào)、譜、器、曲等本體特征進行分析,而應富有趣味性地將其作為一個活態(tài)的文本去看待,探尋這一系列經(jīng)過精心編排的有序聲音物理特征背后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
有“文化研究之父”之稱的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認為,我們不能再像原來那樣把文化看作經(jīng)濟和物質(zhì)上面的“糖衣”,必須視文化為人們的一種生存方式。文化哲學認為:“人具有文化的自發(fā)性、自在性和自覺性,而人的文化自覺性實質(zhì)就是一種文化生成與創(chuàng)造,是以自覺的知識或自覺的思維方式為背景的人的自覺的存在方式或活動圖式?!雹萑祟惖膶嵺`行為是受文化自覺性支配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影響著人類實踐行為的方向。音樂是人類實踐的產(chǎn)物,因此可以作為理解某個地區(qū),甚至某個民族的社會結構、體制和文化的有效手段。如果音樂不能被還原到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去理解,只是在技術層面懸置,那么必然會失去其內(nèi)在真實的意義。
因此,我們需要將音樂回歸“生活世界”(lebenswelt),即胡塞爾所說的現(xiàn)象學的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世界,它分為兩個領域,即與個性、文化等相對應的私人領域,以及與制度、文化相對應的公共領域。前者的核心是家庭,后者的核心是各種傳播媒介。⑥主體間性試圖消除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關系模式,擺脫音樂審美將音樂作為客體的認知觀念。
讓音樂回歸生活世界,實際上是要將人們的關注點從音樂本體轉移到動態(tài)、開放、多元的文化表征和生活經(jīng)驗中去。正如布萊金所說:“音樂是人的產(chǎn)物,在人類組織起來的音響中,能夠讓人產(chǎn)生反應并為之感動的并不是它的結構有多么復雜,而是其中有關‘人性’的東西。”⑦
19 世紀,柏遼茲曾在欣賞完中國樂團的演出后對中國音樂作出負面評價,他認為中國人的嗓音就像是被魚刺卡住了喉嚨一般尖銳、刺耳。顯然,他是以西方美聲的歌唱形式為標準來評價中國音樂的?,F(xiàn)當代社會也同樣存在某種似乎已被公認的審美等級制度,比如歌劇、交響樂、弦樂四重奏等被視為“高雅音樂”,而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則被看作地位稍低的音樂類型。這種音樂上的偏見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偏見。音樂沒有高雅和庸俗之分,更無先進與落后之別,這就要求音樂從業(yè)者和音樂欣賞者擁有一副包容的耳朵,以正確看待文化差異為出發(fā)點去評價各種音樂形態(tài)。因此,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了解多少種音樂類型,或是學會演唱幾首歌曲、掌握某種音樂技能,而是習得比較和分析音樂的方法,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
明確了高校音樂教育的文化內(nèi)涵之后,我們還需要建構以文化為軸心的高校音樂課程體系。這種課程,并非簡單地照本宣科,即按照教學大綱或固定教材傳遞一些理論知識,而是“老一代人選擇性地告訴年輕一代的內(nèi)容,它應當成為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與世界的場所”⑧。也就是說,我們想要傳達給當代大學生的是怎樣的音樂?我們想通過音樂教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些才是課程體系建構的標準,或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既有模式中自主選擇的彈性空間所在。如果我們想讓音樂教育走出工具理性的誤區(qū),從技術的高閣走入真實的生活世界,并通過音樂教育傳達更多維度、更深層次的人文訊息,那就必須以文化為軸心來構建一個新的音樂課程體系。但是音樂的本體地位不應該被動搖,畢竟音樂理論和技能的習得是音樂課程體系的基石,是進一步開展音樂欣賞、音樂理解、音樂表演和音樂創(chuàng)作等行為的“敲門磚”。
《工作意見》中指出,要“讓廣大青年學生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⑨。因此,高校音樂專業(yè)的課程應延展至音樂本體知識以外的,涵蓋歷史學、教育學、文學、社會學等更加廣闊的人文學科范疇。但是這種學科交叉并非將音樂專業(yè)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進行簡單機械的拼疊,而是要將文化概念內(nèi)化于心,將音樂行為視為一種受特定習俗規(guī)制影響,并反映著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要以文化的視角理解和解釋音樂。也就是說,以音樂文化為基,建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以傳統(tǒng)音樂為本,樹立文化自信;以世界音樂為翼,形成比較的視角和包容的心態(tài)。
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傳統(tǒng)觀念、審美習慣、價值選擇也各不相同,因此他們會依據(jù)自己的語言習慣、生活經(jīng)驗及宗教信仰,創(chuàng)造、生產(chǎn)出可以表達自身情感情緒、反應社會文化的音樂。音樂是文化的載體,具有特定的文化規(guī)定性,因此,不管是保護傳承本土音樂,還是接納包容世界音樂,都要建立在把音樂當作社會歷史文化文本去解讀的基礎之上,從文化上去理解人類的各種音樂行為,并理解音樂在人類生活中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密切聯(lián)系。我國地大物博,民族文化豐饒,不同民族都有其寶貴的民間傳統(tǒng)音樂,如彝族“四大聲腔”、侗族大歌、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長調(diào)與呼麥等。很多地區(qū)也有其獨特的音樂形態(tài),以江蘇為例,就有南京的白局、蘇州的評彈、揚州的揚劇、昆山的昆劇、鹽城的淮劇、高淳的陽腔目連戲、海門的山歌劇、丹陽的丹劇等。
傳統(tǒng)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的基礎,傳承并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有著重要作用。2014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道:“我國少數(shù)民族能歌善舞,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藝成果,這是我國文藝的瑰寶,要保護好、發(fā)展好,讓它們在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边@就需要音樂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間傳統(tǒng)音樂,目前我國已成功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了多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保護項目。但音樂并非死板的物體,它是流動的、鮮活的、極具生命力的存在。因此,對于這些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最好的方式就是傳承,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fā)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chuàng)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fā)展繁榮起來?!雹庖虼?,雖然我國的音樂教育長期以來陷入歐洲中心論的誤區(qū),但也不可矯枉過正,完全摒棄西方音樂,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各音樂文化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封閉的,而應該是開放式的、對話式的、相互聯(lián)系的、相互作用的。只有在保留和傳承本土優(yōu)秀音樂的基礎上,積極“對話”外來音樂,才能促進各類音樂文化健康、平衡地發(fā)展,永葆生命力。
當下,美育工作要求下的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們應當全方位提升高校音樂教育的師資力量,合理配置并集成優(yōu)化高校資源,持續(xù)推進與社會資源的互動互聯(lián)。
第一,高校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哲學視角。音樂教師要正確理解自己所從事專業(yè)的價值和意義,這將直接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如果一名音樂教師將音樂解讀為“一門技能至上的藝術”,那他傳遞給學生的也只是一些技藝。更何況音樂教師不可能精通所有演唱形式和樂器,也不可能熟悉所有樂譜,因此,他必須具備解釋音樂用途、功能和意義的能力,必須具備運用多樣化教學法使學生感知音樂文化的能力。
第二,高校音樂教師必須提升文化積淀。是否能夠對音樂中的文化進行正確理解和傳授,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文化積累。當前高校音樂教師大多畢業(yè)于專業(yè)音樂院校,具備較為扎實的音樂專業(yè)功底,但對于教育、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卻較為陌生。因此,要想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水平,不能僅靠幾位聲樂或器樂專家,而是需要一支具備人文修養(yǎng)和積淀的音樂教師團隊。
第三,高校音樂教師應當堅持終身學習。與美育工作要求相符的音樂教師評價體系和培訓、激勵機制尤為重要。我們不能僅從專業(yè)的精深程度來評價音樂教師,而是要輔以思想高度、文化廣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對教師隊伍中的共性短板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再教育。
音樂是一門需要哲學引領且兼具技藝性和文化性的學科,普通音樂教師不可能精通各類器樂技能,也無法窮盡所有音樂文化知識,各地區(qū)音樂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與當?shù)匾魳方處煹膶I(yè)能力和知識儲備直接相關。因此,匯聚各地優(yōu)秀音樂工作者,集結多樣化音樂資源,建設具有哲學引領、視野開闊的音樂智囊團,群策群力,共議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音樂教學的改革方案,合力打造一批有品質(zhì)保證的音樂“金課”,才能充分發(fā)掘并發(fā)揮音樂的審美、社會、文化等功能。
建設音樂智庫,可整合地區(qū)資源,打造課程標桿并推廣應用。以世界音樂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課程為例,課程內(nèi)容上,前者涉及亞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區(qū)的不同音樂形態(tài),后者包含我國傳統(tǒng)音樂和民族音樂;課程目標是從文化層面去分析和解讀各種音樂,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塑造包容的音樂態(tài)度,建構比較認知方法。目前已有部分高校開設該類課程,盡管已有不少音樂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世界音樂(非西方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性,但獲取各地音樂作品資料并不容易,且因為得不到系統(tǒng)培訓和學習,一些音樂教師無法正確、深入地解讀異域音樂文化,所以該類課程的開設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在高校范圍內(nèi)的普及也并非順風順水。
因此,我們需要搭建網(wǎng)絡資源共享學習平臺,打造、推廣音樂“金課”、音樂慕課,借由學分互認等手段,鼓勵更多學生接觸和學習音樂課程,認識并了解豐富的世界音樂,提高自身藝術文化修養(yǎng),增強價值判斷能力。音樂慕課不僅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教育公平,讓各地區(qū)的學生有機會享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優(yōu)質(zhì)的課程資源,而且還有利于推動高校音樂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促進由教師主導到師生交往的課程模式的轉變,實現(xiàn)翻轉課堂,提高學習效果。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以教師為主,其內(nèi)容安排通常是音樂鑒賞、作品分析、講解示范等,使學生在課堂上呈現(xiàn)被動接收信息知識,并于課后消化吸收的狀態(tài)。但是慕課的出現(xiàn)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即上課前學生可自行通過觀看慕課(網(wǎng)絡平臺資源或教師根據(jù)需要自行錄制的視頻)對音樂作品或相關知識點進行預習,并帶著思考后的相關問題進入課堂。由此,課堂有望從一個授受知識的平臺轉變?yōu)閹熒涣?、探討和思想碰撞的場所?/p>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決不能紙上談兵,要走入真實的生活世界,與社會資源聯(lián)結互動,并從中汲取精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其發(fā)源地的語言、風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所以傳統(tǒng)音樂在它的發(fā)源地是最易理解和傳承的。高校應該充分發(fā)揮區(qū)域優(yōu)勢,與地方音樂團體、民間藝人建立聯(lián)系,帶領學生走近地方特色音樂,體驗傳統(tǒng)音樂文化,增加實地考察與深入學習的機會;或在組建高校音樂社團時融入本土音樂類型,聘請民間藝人或傳統(tǒng)音樂傳承人參與社團指導,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以便于將其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傳承下去,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精神、散發(fā)時代氣質(zhì)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此外,應充分發(fā)揮專業(yè)音樂院校和高水平音樂社團的作用,將高校資源與地方資源相結合,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在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又可以服務于社會。
一方面,音樂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經(jīng)由聲音的外在表現(xiàn)來傳遞訊息和情感;另一方面,音樂是一種交往方式,可以成為了解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種社會文化形態(tài)的媒介。通過對音樂的學習與浸染,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趣味、情感表達及社會交往能力,同時通過了解我國傳統(tǒng)音樂來建立文化自信,以比較的視角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多元音樂文化,這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的美好愿景。
注 釋
① 朱玉江《論回歸生活世界的音樂課程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 年第3 期。
② 蔡元培《蔡元培談教育》,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7 頁。
③ 詳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④ 詳見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⑤ 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61——62 頁。
⑥ 夏基松《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67 頁。
⑦ 〔英〕約翰·布萊金著,馬英珺譯《人的音樂性》,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年版,第5 頁。
⑧ 〔美〕威廉·F.派納等著,張華等譯《理解課程——歷史與當代課程話語研究導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年版,第868 頁。
⑨ 同注③。
⑩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