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萍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第十八小學,寧夏 銀川)
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數學思維以及數學能力形成的基礎階段,在符合新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探索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優(yōu)化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在規(guī)避教學不利因素進行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發(fā)揮中,教師以學習興趣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在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中,學生形成知識結構的有效優(yōu)化,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通過自主優(yōu)化實現學生主動學習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的引路人以及實踐者,在將數學聯(lián)系于生活、聯(lián)系于實踐的過程中,平衡傳統(tǒng)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學之間的關系,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構建數學高效課堂,讓學生形成多元解決問題的途徑,敢于進行數學實踐和數學創(chuàng)新。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講課通常通過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習成績也是教師最為關注的,這就導致在學生群體中出現“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因而為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及對素質教育的推廣,學校應對教師的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作出相應規(guī)定和要求。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其他科目和之后的學習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在課堂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輔助學生解決問題,適用于當下教育行業(yè)的要求,更適用于當下時代的要求,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出新時期的全面型人才[1]。
數學是一門相對抽象的學科,需要大量邏輯思維的支撐。然而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難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習慣制定課程,豐富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法可以通過視頻、音頻、游戲等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獨特、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將學習環(huán)境引入課堂對新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方法的變革意味著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新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通常會向學生提問并鼓勵他們回答問題。然而在實踐中,許多教師并沒有堅持向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有本質區(qū)別的問題,而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由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應用,許多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教學模式,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應用在學生獲取知識方面處于被動地位,課堂互動的模式并沒有起到作用。雖然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已經完成,但在互動過程中并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降低,教學質量達不到要求[2]。
天底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也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天資聰穎,經過教師的點撥就能吸收知識,但有的學生卻需要長時間地耐心講授才能學會。在實際的小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忽視了這一差異,只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卻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很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失落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認為只有成績優(yōu)異才能算是好學生,所以教師經常會在課堂教學中著重抓成績好的學生,教學內容也是為了提高成績好的學生而設計,使班級內成績差異過大。
由于受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追求知識教學,忽略了學生思維意識的發(fā)展。另外,許多教師過于強調課堂教學,迫使學生在沒有實踐的情況下背誦定理和計算公式。教師自認為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但從長遠來看,學生沒有形成較好的科學思維意識,導致數學學習的效果并不好。此外,知識型課堂教學使數學課程機械化、僵化,容易使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3]。
課程是教師培訓的基礎,教案能夠詳細地記錄教師、課程設計和組織的重難點,因此教案成為檢查教師工作的指標。對教師教案進行的常規(guī)檢查,導致教師在準備教案的時候只是為了應付檢查任務對于課程的準備缺乏具體的實踐基礎。由于當前教師對教案過于依賴,忽視了學生的客觀需求和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如果教學中沒有提及或規(guī)定教學內容,遇見突發(fā)情況,教師缺乏相應的準備,將會阻礙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造成嚴重的后果。
課程設計的優(yōu)化,首先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針對不同數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分析及邏輯運用,使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索對所學內容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其次,教師還應在理論的講解及習題的實踐訓練上加強師生間的學習互動,與學生一起分析學習案例,通過解題角度的改變,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當學生出現解題方法應用不得當的問題時,教師還可通過細致的解題思路分析,改變學生的思考方向,使學生關注到解題細節(jié)的同時利用教學引導、生活化案例解析等策略改變當前數學課堂趣味性不足的現狀,最終使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構更加緊湊,教學氛圍更加優(yōu)質。如在“時、分、秒”教學中,教師可將教學結構劃分為數學概念的認識階段及數學概念的應用階段兩個部分,并通過時間單位與生活案例進行銜接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思維主動性,實現思維調動作用的同時幫助學生體會不同數學概念的應用場景,進而使學生能夠自主完成時間的計算[4]。
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主要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管教師說什么,學生只要記住就可以了,教師并不在乎學生能否對相關知識進行掌握或者進行應用實踐。當前小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心理發(fā)展不完善,如果繼續(x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遇到瓶頸。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前指導和課前工作的過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回答問題,然后抓住重點再進行學習。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些問題可以自己解決,如果發(fā)現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進課堂,在聽課的過程中逐漸理解有疑問的地方。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課程的講解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簡單掌握,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與正方形和矩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進行簡單的繪制,最后對繪制的圖形進行裁減和拼接,導出平行四邊形與矩形之間的關系。
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是一個靈活多變的過程,數學計算的神奇就在于位置的變化并不能影響算式的結果,這樣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多變的算式幫助學生去理解加法算式的規(guī)律,從而啟發(fā)學生多思考、多練習,總結數學規(guī)律[5]。
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數學題闡釋出來,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頭腦快速反應的能力,也能增加數學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喜歡學習數學。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數學例題:有28個人喜歡吃蘋果,有17個人喜歡吃橙子,有23個人喜歡吃香蕉,那么問喜歡吃水果的一共有多少人?這道簡單的算數題學生會得出一樣的答案,但是會得出不同的算式,有的學生會用“28+17+23=68”,而有的學生則會用“17+23+28=68”。雖然學生得出的結果一致,但是算式中數字的位置有一定的差別,這就需要學生對數學算式進行觀察,然后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比如“17+23”更容易算,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去學習變式,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算式的驗證去檢驗算式的規(guī)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問,并回答出學生的問題,然后得出結論,在加法結合律中,如“a+b+c=a+(b+c)”,這樣就能在有趣的數學例題中幫助學生學會數學中的靈活算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辨析能力,讓學生對數學規(guī)律有更深的了解,能更熟悉地去運用數學中的加法結合律。
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有利于師生進行更好的互動,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喜歡和老師交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并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時間活動中,轉變一人傳教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友善的關系。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學生當作朋友,與學生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tài)以及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在遇到問題時及時給予處理,幫助學生更快地解決問題。除此以外,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有誤時,不要批評,這樣只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自信心,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不要氣餒,遇到不會的問題要踴躍向教師請教。學生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勵和肯定,這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更加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舉止。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成績。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教師應當積極利用這些技術資源,將其合理應用到課堂中,從而擴展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練習效率。此外,通過信息技術的數據記錄有助于教師及時找到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弱點、難點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預習任務,并在信息教學平臺中查看學生的預習情況,記錄學生反饋較多的教學難點。但在實際預習結果中,發(fā)現學生對正反比例的基本性質理解并不準確,因此在課堂教學時采用更多的實際正反比例教學案例,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理解和區(qū)分。同時,在信息教學平臺中,教師可以分享自己的備課內容,向學生提供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思路,并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在線問題分享、交流,通過沒有時間、空間限制的信息教學工具,快速、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較多,每一章節(jié)都帶有生活中的實際數學案例,同時教材密切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找出數學應用方向,并鍛煉數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展開生活情境的引入,讓學生在輕松、熟悉的教學氛圍中進行有效的數學知識應用,提升學生在面對生活問題時的數學思考能力,進而在面對其他應用類問題時能有效利用數學思維解決相關的問題。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遇到的可能性問題,如常見的抽獎、撲克牌等內容,并在課堂中使用撲克牌進行抽牌的統(tǒng)計,學生展開同一副牌的個人抽牌活動,并將其數據進行準確的記錄,讓學生分析抽到哪一種花色的概率最高,哪一種花色的概率最小呢,如果對全班每一個人的抽獎進行統(tǒng)計每個花色的概率是不是相同的呢,使用生活化的問題導向來幫助學生準確認識可能性和概率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對課堂教學的準確認知。
小學生具有極其鮮明的性格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工作時,要依據學生自身特點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體系。如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評價,應以嚴格要求為主,再在學生能力基礎上為學生制定新的學習目標;而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在學習過程中也應以基礎知識學習為主,讓學生在提升自信心的同時也得到學習上的進步。對學生性格的有效把握,能讓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改變上有所依據。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性格過于調皮或者過于文靜而有所偏向,教師應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依據綜合分析評價的結果,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做好規(guī)劃,為學生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做好提前預估。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關系到學生數學基本思維的形成。由于小學生學習習慣還沒有定型,也沒有具備一定的思維模式,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對數學的感知應用能力,從而因材施教,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