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珍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收錄諸多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但這類課文往往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政治性,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生不易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1]項目式學習以項目為載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學習并呈現一系列作品。以項目學習的方式走進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篇目,可有效打通學生語文學習與革命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聯結路徑。
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大多取材真實,記錄著中國人民不斷抗爭的悲壯歷史,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可能還原當時情境。項目化學習同樣要求教師構建真實情境,用真實性、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真實評價中產生真實的結果。
其一,學習空間的開放性,從課內走向課外。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學習,學生在教材知識與課外實踐延伸中深化理解。項目化學習同樣鼓勵學生抓住問題積極參與課外交流。其二,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從單科走向跨學科融合。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教學常常需突破語文單科固有思維、內容,結合其他學科,促進學生全面、深度感悟文本。項目化學習則把跨學科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樣態(tài)。其三,學習評價的開放性,從單維度走向多維度。項目化學習與新課標一致,均強調形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貫穿項目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又包括教師反饋、同伴反饋和自我反思。
核心素養(yǎng)是在解決問題時表現出的知識涵養(yǎng)、關鍵能力和價值觀。其中關鍵是價值觀。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革命英雄的優(yōu)秀品質,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對教師而言是一大挑戰(zhàn)。項目化學習同樣充滿挑戰(zhàn):一是教師與學生的身份轉換。教師不再是權威,而是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監(jiān)督者。學生則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設計者、實踐者、創(chuàng)造者。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成為項目化學習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學生在交往與互動中分享觀點并闡述論據,促進學生對項目的深入理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
小學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項目化學習是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讓學生迸發(fā)思維火花的過程,包括制訂目標、設計驅動性問題、實施推進、成果展示與評估四個階段。
2022年版語文新課標在每個學段目標中都對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提出了明確要求。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教學目標在項目化學習全程中起指導作用。設定項目目標時,教師要基于課標,尋找對應的核心知識,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難點,找到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確定主題,細化目標。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六(上)《七律·長征》生動概述了紅軍在長征時期的艱難歷程。要想讓學生深刻感知詩歌背后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必須了解“長征”這一特殊歷史事件。因此本課將“長征”作為主題,設定目標:感知詩歌內容,領悟詩句表達的情感,初識長征;結合文字、圖片、影視、活動實踐等載體,進一步認識長征;自選內容,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演講稿,展示及反饋。
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要素,優(yōu)質的驅動性問題為學生提供學習如何解決復雜問題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將知識、體驗與當前的學習內容進行意義聯結?;隍寗有詥栴}的革命傳統(tǒng)題材課文要求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在過程中收獲深度學習的能力。
例如,《七律·長征》一課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今年國慶節(jié)我們班將召開以“長征”為主題的演講大會,請小組成員自選內容,準備演講。圍繞“長征”這個主題,設計三個驅動性問題:為了準備演講稿,你會查閱哪些資料?你的演講話題是什么?圍繞話題寫好演講稿;你會用怎樣的語氣、語調進行演講?為什么?
學生在驅動性問題指引下通過課內外學習,搜集和整理資料,確定演講話題并撰寫演講稿,在演講時注意語氣、語調的表達。
項目化學習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為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教師、家長等要適時為學生搭建各種學習支架:
一是組織支架?;陧椖炕瘜W習的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通過范例指導學生項目化學習基本流程,促進協作支架的搭建,改善課堂管理。研究表明,合作在中等程度差異群體的學習中效率最高。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建立學生檔案,作為分組的重要參考。
二是思維支架。培養(yǎng)學生學習相關策略,引導學生由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在搜集信息、組織比較、分析推理的同時,有意義地運用知識。提升學生整合資源、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設計方案、合作探究等能力。
三是資源支架。在大部分項目化學習中,由于傳播不受時間限制、靈活便利的特點,文藝作品是最主要的研究載體。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因其自身特點,需要教師重視實踐資源。
革命文物是指從革命年代留存下來的建筑、器物,包括遺址、舊居、遺物等,其上留存著真實的革命印跡,傳遞著革命傳統(tǒng)的精神,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天然載體。[2]參觀、研學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真實的實踐情境,能給學生帶來直擊心靈的感受。
紅色活動則將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教學內容寓于活動之中,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個性化地學習課文,積淀紅色精神和革命力量。
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并不意味著在項目一開始就拋給學生所有資源。項目化學習中途經歷的“小失敗”也很珍貴,是學生探索歷程中的一大財富。
項目化學習成果包含個人成果和團隊成果。成果的展示形式多樣,有看得見的研討記錄、觀察日記、調查報告、演講、展覽、課本劇等,也有看不見的知識、技能、情感與價值觀等。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展示方式多樣,如《七律·長征》一課,學生在三個驅動性問題引領下,小組合作,搜集資料,撰寫演講稿,通過對演講內容的揣摩把握演講語氣、語調,深化對“長征”的理解,從而更能體會這首詩的宏偉氣魄,感受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里的個人和團隊成果不僅是最后呈現的演講,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在項目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學生逐漸掌握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
夏雪梅提出:“項目化學習實施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以終為始,評價前置’?!保?]項目化評估方式包括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分團隊評估和個人評估。形成性評價保證基于項目化學習的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教學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目標,可以促進學生團體或個人在綜合反饋的基礎上改進和完善作品。
項目化學習幫助學生學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與他人合作,完善自己,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落地,更是打通學生與革命傳統(tǒng)文化之間隔閡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