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湖湘四江

      2022-11-25 16:41:53凌鷹
      綠葉 2022年8期
      關(guān)鍵詞:資江靈渠澧水

      ◎凌鷹

      湘江

      初唐的中國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度。而長沙銅官窯就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絕于五代。

      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唐代中國的那種奢靡、繁華與富麗,但我們卻無法想象,唐代的銅官窯那種行走中國、跨洋過海的商業(yè)景象。更讓我們難以置信的是,盡管在盛唐時期,瓷器和絲綢已暢銷海外,中國已然被譽為瓷器王國,可在史籍中,唐朝僅有“類銀”“類玉”“類冰”的青白瓷文字記載,而那種早在初唐就像仕女們的容顏盛妝般粉艷華麗的釉下彩瓷,到底產(chǎn)于何地何處,卻一直沒有任何文字依據(jù)。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考古史上才有了一個令湖南人振奮、令中國人震撼的曠世定論:那些像花朵一樣綻放于唐代中國的釉下彩瓷,竟然出自長沙銅官窯,中國釉下彩瓷的發(fā)源地,竟然在一個近乎荒野的村莊,那些像彩云一樣沿著絲綢之路飄向海外異域的中國釉下彩瓷,竟然源于長沙湘江河畔的一座民間窯!

      然后,我們再回到唐朝,看看唐朝的湘江。

      那江面上雖然沒有力載千鈞的巨輪,雖然只有一葉葉木舟、一只只漁船,但是那種千舟競發(fā)的陣容、那種川流不息的熱鬧、那種漁歌號子的曼妙,卻讓整條湘江總是呈現(xiàn)出一片歡顏和喜氣,卻讓滿河的江水總是蕩漾著一種商業(yè)文化的浪花。而這些名震中國的釉下彩瓷,就是靠窯工們一擔一擔用肩挑,或用馬車、牛車一車一車運到湘江碼頭,再借湘江東去的流水銷往中國各地和海外各國的。

      長沙的銅官窯釉下彩瓷,如果沒有湘江,如果沒有這一江湘水,它又是否還能以那樣一種彩虹滿天的光芒長存今朝呢?

      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有關(guān)湘江水運的悠長的商業(yè)考問。

      懷揣這一串歷史遺留給我們的考問,我們再回頭去看看湘江的一個個碼頭。

      這些小巧別致、古樸清幽的碼頭,無一不是昔日湘江的商業(yè)驛站。

      因為,那些大不過數(shù)噸、小則如同螵蟲一樣的官船民舟,就是憑借這一座座用青條石或麻石砌成的碼頭,承載起了大半個湖南的崛起與命運。

      說到湘江碼頭,不能不說到與長沙幾乎是一步之遙的湘潭。因為有一個事實告訴我們,早在明萬歷年間,號稱“湖南第一碼頭”的湘潭就是湖南的商業(yè)重鎮(zhèn)了。

      明萬歷年間離我們有多遠?似乎遠得沒有盡頭又似乎近在眼前,近得我們仿佛抬頭就可以看到那散落在湘江兩岸大大小小的十多個碼頭。

      然后再轉(zhuǎn)過身,去看看清乾隆年間的湘潭,那沿江多達37處的貨運碼頭讓我們想到:也許那乾隆皇帝用的、吃的、玩的、看的東西中,就有從湘江這些碼頭上開始涉水起航的,乾隆皇帝的手上也許就沾著湘江的水珠和氣息!

      有了對湘江碼頭的這種準確界定,我們才能更準確地觸摸東流的湘水的脈搏,才能讀懂由湘江碼頭派生出來的更加多元的大河文化。

      有碼頭就有船行,有船行就有船幫,有船幫就有腳夫。

      湘江水路的大宗商貨,最早都是由船行統(tǒng)攬,再分發(fā)給船幫運往各地的。那時的船行其實也就是現(xiàn)在的水運物流的雛形,是專為大大小小的商賈小販雇船,為船主攬貨,然后從中收取傭金的中介機構(gòu)。按清朝官府當時的規(guī)定:水上民船承運所有的商貨都得“受成于船行”,都得先“落行”再外運。因此,所有的民船便都要編號報船行存查“調(diào)度”。而那些沒有編號報船行存查的船只都被視為“黑船”“野雞船”,這樣的船是不允許承運商貨的,用來打魚或裝人過渡尚可。

      正是這種占主導地位的民間水運,讓我們看到了湘江水運昔日的繁華與滄桑。

      那些船行、那些船幫、那些腳夫,雖然早已成為湘江的一種文化沉淀,可是,我們依然有理由如是追問:當“三國”時的諸葛亮僅僅是緣于其時的戰(zhàn)爭需要,而發(fā)明那種兩頭尖的“倒扒子船”時,他又怎么會想到,若干年后,他的這種發(fā)明竟然成了湘江水運的主流方陣,居然成了湘江沿岸的船夫們賴以生息的生存道具,居然成了沿江兩岸大大小小的城市連接外界的一大載體。“三國”的戰(zhàn)船最終演繹成為商船,這就讓往昔的湘江更多了幾分特色和意味。

      “倒扒子,兩頭尖,有水上得天”。哼著這樣一首被湘水打濕的民謠,我不禁又在懷想:當時在靈渠上穿行如織的,不就是這種精致小巧的民船嗎?

      2000多年前的中國大地,秦朝的烽火狼煙似乎還沒完全散盡,剛剛吞并六國、平定中原的秦始皇便迫不及待地發(fā)布了他的又一道御旨:北以30萬大軍討伐匈奴,南調(diào)50萬軍馬攻取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百越”之地。

      英勇的秦軍在黃沙疆場上本來是屢戰(zhàn)屢勝的,可唯獨在“兩廣”作戰(zhàn)時,連戰(zhàn)三年都無一戰(zhàn)果。后來究其緣由,廣西荒僻險奇的地形地貌導致軍需補給供應不上。于是,秦始皇命監(jiān)察御史史祿劈山鑿渠。史祿受命后,在作了精確計算后,最終選定在興安開鑿靈渠,將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經(jīng)湘江連接起來。

      靈渠,就在這樣一種金戈鐵馬、戰(zhàn)火烽煙的血腥歲月里作為軍事要道,成為繼長城之后的又一道萬古不朽的巨大戰(zhàn)役工程。

      一條靈渠,激活了一場“百越”大戰(zhàn)。

      因為有了靈渠,秦始皇攻打嶺南就有了一條軍事通道。靈渠通航后,不僅溝通了湘江、漓江,也疏通了珠江水運航道。

      因為有了靈渠,秦皇朝將大批的軍糧、人馬源源不斷地送到嶺南去,讓秦軍不可估量的威力流水一般涌向百越沙場。

      因為有了靈渠,中國才有了秦始皇百越大捷后的天下一統(tǒng)。

      然后,靈渠終于從戰(zhàn)亂中回歸??箲?zhàn)的烽火與硝煙如暮靄、如晨霧般一點一點散去,靈渠又顯現(xiàn)出她的明麗與清幽。點點漁船和漁船上的燈火與漁歌漸漸驅(qū)走了戰(zhàn)爭的氣息,艘艘商船從各個碼頭起航遠行,它們通達湘水,穿越洞庭,抵達長江;它們過漓江、達湘江、走珠江,奔向唐宋,涌進明清……

      一條巧奪天工的靈渠,居然溝通了中國最繁忙的兩大水運與水系,使湘水以魔幻般的魅力形成漓湘分派,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以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的流水神韻既拉開了湘江與漓江的距離,又一左一右地挽緊了湘江與漓江柔美豐潤的臂膊,將湘江與漓江銜接起來,形成湘江流水既可注入長江又能通達珠江的自古通航壯景。

      一條緣起于一場曠世戰(zhàn)事的古代運河,居然激活了中國的三條大江,拓展、彰顯、大寫了中國江河文化的曠世風流。

      已然流淌了2200多年的靈渠,盡管早就送走了秦始皇不可一世的爭霸威力,送走了秦朝以后的中國各個朝代的紛爭與喧囂、繁盛與蕭瑟、蒼涼與溫情、春華與秋實、真切與虛無。但是,她的存在,永遠都是湘江忠貞不渝的見證與守伴。

      沅江

      在湖南四條著名的大河中,與湘江在商業(yè)氣象中可以相提并論的,便是沅江。

      沅江發(fā)源于貴州省云霧山雞冠山和牛頭嶺,流經(jīng)湖南省內(nèi)的芷江、懷化、會同、黔陽、洪江、敘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常德、漢壽等縣市,并先后左擁右抱沿途的渠水、潕水、溆水、辰水、武水、西水等各大支流而匯涌于常德德山,然后一頭扎進洞庭湖。

      沈從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常德的船》中,就以其飽含深情的筆墨描寫了沅江江畔來往穿梭的龐大商船的陣容和盛景。從沈從文先生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常德是湘西的一個大碼頭,是出口貨物和入口商品的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通道,是湖南商業(yè)走出湖湘領(lǐng)地和外地商品進入湖南的一個水上驛站。

      常德今日的繁華和富庶,就像洶涌激蕩的沅水一樣,是從一個遙遠的時空盡頭流過來的。時光的流水中,一道道暗流、一個個旋渦、一截截淺灘,匯聚成一脈脈歲月的流變。因為,早在清嘉慶年間,常德就是湘西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與滇、黔、川、鄂四省建立了密切的商務往來,各種商船、竹排、木筏連檣銜尾地穿越洞庭,直下江漢。尤其是1905年,岳陽、長沙相繼開埠以后,常德也被辟為“寄港地”。這一新的商業(yè)領(lǐng)地的建立,更加激活了沅水的血液,激活了沅江流域大大小小的商埠碼頭和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商業(yè)血液,激活了作為沅江流域在湖南地段最霸氣也最濃艷的常德進出口貿(mào)易的血液。

      這就讓我們到了一種如是的幻境:一艘艘花花綠綠的商船,滿載著棉、油、糧、木、桐油、藥材、山貨,從常德起航,隨沅江水道漸行漸遠。

      一艘艘花花綠綠的商船,由湖南各地及滇、黔、川等地順沅水漸遠漸近。

      白天是滿江的船帆舟楫。

      夜晚是滿河的紅暈燈火。

      不管白天黑夜,沅江都湮沒在喧囂與騷動里。

      水運不僅讓湘西地區(qū)原本封閉的山野村寨的各種農(nóng)產(chǎn)品、土特產(chǎn)、山貨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沅水,走向了全國各大小集市以及世界各地,不僅成就了當?shù)責o以計數(shù)的商人們的發(fā)財夢想,還造就了沿江城鎮(zhèn)商業(yè)的繁榮富麗。

      沅江讓更多的人閱盡了風流,也讓兩岸更多的城鎮(zhèn)獨領(lǐng)了更多的風騷。

      龍山的里耶,花恒的茶峒,永順的王村,瀘溪的浦市,都是湘西的四大古鎮(zhèn)和名鎮(zhèn)。這些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如今都以其獨有的古建筑風貌和它們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nèi)涵,而成為人們物質(zhì)與精神的向往之地。當然,這些古鎮(zhèn)和古鎮(zhèn)的老居民及外來客都不會也不敢忽略沅江的每一朵風流浪花。如果沒有沅江的恩澤,如果沒有沅水的滋潤,里耶、花恒、茶峒、永順、王村、瀘溪以及更多的古鎮(zhèn)新村,又是否會有今日的風光呢?

      是沅江的波濤與浪花托起了這些古鎮(zhèn)的商業(yè)背影,是沅水的點點船帆承載了這些古鎮(zhèn)的文化流變。

      澧江

      澧江從桑植開始啟程,一路上瘋瘋癲癲嘻嘻哈哈地經(jīng)張家界、慈利、石門、臨澧、澧縣、津市、安鄉(xiāng),或慢步行走或飛奔狂跑,前后左右接納茹水、溇水、渫水、黃水、溫水、澹水、涔水、道水八條一級支流,再進入澧水干流,然后繼續(xù)嬉皮笑臉地往前走,一不小心就掉進了西洞庭湖伸出的一個腳丫子七里湖中。在七里湖掙扎了半天,看到自己再也沒有了回頭路,只好滿臉尷尬地鉆進長江肚子里躲起來。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條在湖南的湘資沅澧四條著名河流中只能算個小妹妹的澧江,跟湘江、沅江、資江相比,她雖然顯得嬌小玲瓏,甚至還不到湘江一半的長度,流量更不及湘江的五分之一,可她比湘江、比沅江、比資江卻更多了幾分刁鉆,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女子”。

      澧江在古代又叫九澧。其中的茹澧、溇澧、渫澧、溫澧、黃澧、澹澧、涔澧、道澧是她的八條主要支流,加上澧水干流,就成了九澧。僅憑這一連串的雅號,你就知道這條小巧玲瓏的澧江到底藏了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

      所以,要想真正看懂澧江的內(nèi)在,就要先揭開她那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1964年,石門縣皂市鎮(zhèn)石坪村渫水東岸的高灘處,考古專家在發(fā)掘商文化遺存時,居然發(fā)現(xiàn)其下層還有一個文化層,后經(jīng)三次發(fā)掘,竟然在這個文化層里面發(fā)掘出斧、錛、鑿、網(wǎng)墜、盤狀器、刮削器等石器,和直口高領(lǐng)罐、弇口罐、圈足盤、器座、釜、缽、杯形器等陶器。據(jù)放射性碳素確斷并經(jīng)校正,年代為距今7000~8000年,早于長江中、上游公認的“大溪文化”年代。因其發(fā)掘于石門皂市,被考古界命名為“皂市下層文化”。

      然后,再看安鄉(xiāng)縣劉家嘴村發(fā)現(xiàn)的湯家崗古代遺址。

      1977年,考古學家們在安鄉(xiāng)縣湯家崗遺址發(fā)現(xiàn)距今6000年左右的環(huán)壕土圍。根據(jù)在環(huán)壕土圍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人類頭蓋骨、動物遺骸,以及白陶和繪有彩繪的白陶碎片分析考證,這是一處古人類居住遺址,也是一處古代白陶的盛產(chǎn)地。

      更令人驚奇的還在后面。

      在位于澧縣大坪鄉(xiāng)孟坪村境內(nèi)一處高出四周地平面4米以上的圓形崗丘上,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這處遺址在1988年發(fā)現(xiàn)了一批居住房址,出土的文物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打制石器、細小燧石器,以及夾炭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泥質(zhì)紅陶。在體視顯微鏡下,專家們可清楚地看到陶器胎壁中有大量的炭化稻谷和稻殼,據(jù)考證,這些炭化稻谷和稻殼是早在9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打破了“中國栽培稻源于印度等地”的傳統(tǒng)觀念,改寫了人類文明的歷史。

      如果這些已然讓你為澧水流域的古文明鏡像感到驚嘆,那么我可以告訴你,這種類似的鏡像還遠遠沒有結(jié)束。

      我們無法不感嘆50萬年前的先民們對農(nóng)耕文明早期的創(chuàng)造與向往,他們與在同一時期最早創(chuàng)造了北方文明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古先民一樣,理所當然成了南方文明最早的播種者。

      澧水萬古奔流,流不走的是它的流域兩岸密密麻麻的文明縮影。

      前看后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虎爪山、雞公擋、牛碑山、竹馬、劃城崗、白家崗……這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古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窖藏,就像一部部土黃色或褐黑色的線裝書,記錄著澧水流域遠遠近近的文化密碼。

      正是這些被澧水打濕、被澧水淹沒又被澧水喂養(yǎng)的文化遺址與遺存,才無限放大了這條本來并不顯赫的江流,放大了無盡的文化長度和深度,并反哺滋潤和喂養(yǎng)了澧水兩岸的土地和百姓。

      也正是因這一道道遠遠近近的文化背景,永遠不老的澧水才總是散發(fā)著一縷縷靈性和詩韻。

      資江

      沿著資江看資江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因為你根本無法看清她的每一根血管和筋絡(luò)。你看到了她的身姿可能就看不到她的指尖,你看到了她的微笑嫵媚可能就看不到她的憤怒咆哮。

      資江又叫資水,是一條通向長江中游的重要支流。她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都梁水、蓼水、平溪江、辰水、夫夷水、邵水、大洋江、油溪渠江、伊水、沂溪、桃花江、志溪,這一條條主要支流,構(gòu)成了資江不可一世的水道迷宮。

      資江有兩個源頭,一個在西,一個在南,它們就像兩股巨大的血液,激活著資江的肌體和內(nèi)心。

      資江南源叫夫夷水。2000多年前,漢武帝下旨將長沙定王的兩個兒子劉義和劉遂分別封為兩地的侯王,劉義為夫夷侯,劉遂為都梁侯。那個遙遠的夫夷侯國雖然早已化為烏有,但永遠不老的夫夷水卻依然還在奔流不息。

      資江的西源都梁水當然也不可能跟夫夷水爭風吃醋,因為它同樣也是古代的一個侯國所在地。

      兩股源流,奔流匯合,直奔資江。

      那一聲聲悠長沙啞的船夫號子,早已漸漸被資江的流水沖淡或沖走了?,F(xiàn)在,在資江幾乎難得聽到一聲船夫號子了,也很難聽到一曲粗獷的漁歌了。

      那彩石鋪底的河床、那九曲回腸的河段、那雞犬相聞的農(nóng)舍、那倒垂水面的山影、那船走景動的清波,雖然依然還是資江千古不變的風姿流韻,可現(xiàn)在的資江,在依然不失她的野性和本真的同時,卻又多了幾分現(xiàn)代和時尚。

      在資江主干流和一些重要的支流,資水不再是單純地用以行船航運、灌溉飲用、工業(yè)發(fā)電,資江也像一個頭腦機靈的湘女,沾染了幾分可愛,野性中多了些許內(nèi)斂和含蓄,于是就在沿途兩岸將自己站成一道道魅惑人的風景。當我們在資江穿行于風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等眾多景點的時候,資江就躲在不遠不近的一塊礁石后面,向你眉目傳情。

      猜你喜歡
      資江靈渠澧水
      澧水謠
      1991年抗擊澧水特大洪水紀實
      行盡靈渠路 興安別有天——跟著古詩詞游靈渠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40
      挖掘靈渠文化 助推靈渠申遺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0:50
      冷水江段資江水體中阿特拉津殘留分析
      靈渠頌
      黃河之聲(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4
      澧水探源
      揚子江詩刊(2018年5期)2018-11-13 08:31:49
      澧水探源
      揚子江(2018年5期)2018-09-26 11:38:30
      情滿靈渠
      資源再生(2017年4期)2017-06-15 20:28:30
      美麗的資江
      苏尼特左旗| 丹阳市| 定州市| 年辖:市辖区| 威海市| 涟水县| 太保市| 永昌县| 织金县| 油尖旺区| 新津县| 侯马市| 绥宁县| 德昌县| 刚察县| 集安市| 松阳县| 内乡县| 荣成市| 徐州市| 青冈县| 当涂县| 龙岩市| 山东省| 泰和县| 方正县| 永吉县| 永定县| 商河县| 卢龙县| 大埔区| 桃江县| 南陵县| 九龙坡区| 金山区| 罗田县| 铁岭市| 商都县| 工布江达县| 澄城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