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升云 望勇 楊帆 王攀 駱海波 周利琳
司升云,武漢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430345,電話:13237178121
望勇,楊帆,王攀,駱海波,周利琳,武漢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柳二尾蚜[Cavariella salicicoal(Matsumura)]又名芹菜二尾蚜,屬半翅目蚜科二尾蚜屬,第一寄主為柳、垂柳等柳屬植物,第二寄主為芹菜和水芹,在我國分布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江西、浙江、臺灣、廣東、云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區(qū),國外分布于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泰國、印度等國家與地區(qū)。近年來湖北省水芹生產(chǎn)上柳二尾蚜常與胡蘿卜微管蚜混合發(fā)生為害,但尚無文獻報道。2021-2022年筆者于武漢市黃陂區(qū)的武漢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害蟲觀察圃對水芹柳二尾蚜進行了種群動態(tài)調(diào)查,結果表明,單梢平均蚜量可達45頭,常造成葉片失綠、植株生長不良等癥狀?,F(xiàn)參考相關文獻,結合田間觀察與室內(nèi)飼養(yǎng),利用KEYENCE VHX-J20T顯微鏡對其進行了各齡期形態(tài)特征等的觀察與描述。
以若蚜或成蚜群集于嫩莖及葉背刺吸為害,使葉片發(fā)黃失綠、嫩莖萎蔫,影響植物生長。
成蚜體長1.6~1.8 mm,長卵圓形,黃綠或棕色。頭部黑褐色;復眼棕紅色,眼突明顯;觸角6節(jié),黑褐色,第1~6節(jié)長:0.05、0.05、0.32、0.14、0.11、(0.12+0.13)mm,第3節(jié)較長,有圓形次生感覺圈24~30個,第4節(jié)3~7個,第5節(jié)(0~3)+1個,均分散全長。前胸背部兩側常有彎月狀黑褐色斑;中胸背板黑色,骨化、高??;足黃褐色,脛節(jié)端部、跗節(jié)黑色。腹部節(jié)間斑明顯,背面兩側從前至后有深色帶,綠色型呈深綠色,棕色型呈棕褐色。腹管、尾片、上尾片灰褐色,腹管長0.15~0.18 mm,長管狀,前中部略細,端部縊縮;尾片長0.12~0.14 mm,長圓錐形,上有細長的曲毛4~5根。上尾片短,為尾片1/4,末端稍平,有毛2根。
成蚜體長1.7~2.1 mm,長卵圓形,草綠色至黃綠色,有時具薄粉。觸角6節(jié),色淡,僅第5節(jié)端部、第6節(jié)灰褐色,有瓦紋,第6節(jié)鞭部與基部長度相近。足淡黃色,脛節(jié)端部、跗節(jié)灰褐色。體背面表皮骨化,有小環(huán)形曲紋構造,頭部背中域光滑。腹管淡色,長0.29 mm,圓筒形,中部微膨大,頂端收縮并向外微彎,有瓦紋,有緣突,切跡不顯;尾片灰褐色至深褐色,圓錐形,頂部鈍圓,有毛6根,短于上尾片;上尾片寬圓錐形,略短于腹管,頂端有短毛1對。
共4齡。1齡若蟲卵圓形,長0.6~0.7 mm,淡黃綠色,或被薄粉;復眼暗紅色;初產(chǎn)時各附肢黃白色,近透明,后各端部漸變暗黑色;觸角4節(jié),少數(shù)5節(jié);腹管灰褐色,短圓柱形,極粗短,管口大;上尾片外突,尾片鈍圓、微隆。2齡若蟲長卵圓,長0.8~1.0 mm,黃綠色,復眼紅褐色,觸角5節(jié),腹管廣口瓶狀,上尾片淡褐色,瘤狀突起;尾片半月形;全身或被薄粉,各附肢、腹管、尾片端部色漸暗。3齡若蟲長卵圓形,長1.0~1.2 mm,黃綠色,或被薄粉;觸角5節(jié),腹管長圓柱形,上尾片圓柱形,長近于直徑;尾片半月形。4齡若蟲黃綠色,體長1.3~1.6 mm,各附肢淡黃至土黃色,端部暗黑色;觸角6節(jié);腹管長圓柱形,末端縊縮;上尾片長圓錐形,頂部鈍圓,2根短毛明顯;尾片寬圓錐形,與成蚜的顯著不同。
共4齡。1、2齡同無翅若蚜。3齡若蟲長卵圓形,長1.1~1.3 mm,黃綠或棕黃色,或被薄粉,田間棕黃色或棕色若蚜多為有翅若蚜;觸角5節(jié),少數(shù)6節(jié);翅芽分離,似泡狀突起。4齡若蟲特征明顯,卵圓形,長1.3~1.6 mm;觸角6節(jié);中胸隆起,前翅翅芽卵圓形,翅緣色深,長達腹部第3節(jié),全部覆蓋住后翅翅芽。
柳二尾蚜在陜西關中1年發(fā)生10~15代,世代重疊,以卵在柳樹上越冬,為全周期生活型,具有規(guī)律性寄主轉移習性,每年4月產(chǎn)生有翅蚜,4月中下旬大量遷移到水芹與芹菜上為害,5月中旬田間出現(xiàn)第1次為害高峰,高溫過后,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出現(xiàn)第2次為害高峰期,10月底回遷至柳樹上產(chǎn)生雌性蚜,11月中下旬產(chǎn)卵越冬。武漢地區(qū)為害高峰期為5~6月、9~11月,在水芹上常與胡蘿卜微管蚜混合發(fā)生,嚴重影響水芹的生長與繁種,其是否周年孤雌發(fā)生或是否遷移越冬,需進一步觀察。
柳二尾蚜喜歡較涼爽的氣候,15~25℃為其生長繁殖最適溫度,無翅蚜在5~25℃均可存活,30℃時死亡率38%,而室外日最高溫度達到39℃時,死亡率100%。室內(nèi)日平均氣溫19.5℃時,胎生雌蚜1個世代歷期:有翅型15.8天,無翅型15.1天;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達24℃時,有翅型11.8天,無翅型11.2天。
柳二尾蚜有翅蚜對黃色有趨性,對銀灰色忌避,在田間呈核心型分布,有趨嫩性,主要集中在水芹嫩莖、嫩梢及嫩葉上為害。在水芹田一般有2種色型,即綠色型和棕色型,據(jù)觀察,一般棕色型為有翅若蚜或有翅成蚜,蟲口密度越大,比例越高。柳二尾蚜寄主種類較少,主要在柳、芹菜、水芹等植物上為害,傘形花科的其他蔬菜,如芫荽、茴香、胡蘿卜,以及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作物等均不能寄生。
武漢地區(qū)柳二尾蚜田間常見天敵與胡蘿卜微管蚜相同,捕食性天敵有異色瓢蟲、龜紋瓢蟲、中華草蛉、大草蛉、麗草蛉、食蚜蠅、小花蝽及蜘蛛等,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蚜繭蜂、蚜小蜂、蚜霉菌等。
合理施肥、灌水、密植,以改善田間小氣候;及時摘除有蟲枝葉,收獲后徹底清除殘枝落葉。
蚜蟲遷入季節(jié),每667 m2掛15~22塊黃板,高出作物20 cm左右,誘殺有翅蚜。田間懸掛銀灰膜條(寬10~15 cm)驅避蚜蟲。
在水芹留種田周圍種植豆科作物,有利于培育天敵以控制蚜害。于蚜蟲發(fā)生初期,選擇0.36%苦參堿水劑500倍液或l%苦皮藤乳油800倍液噴霧防治,5~7天后視蟲情進行第2次用藥。
選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10%烯啶蟲胺水劑2 000倍液或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1 500倍液等噴霧防治,10天后視蟲情進行第2次用藥,注意安全間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