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芝
(蕭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安徽宿州 235200)
什么樣的課是高效的育人思政課堂?“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減負提質增效?這是值得每位思政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有關高效課堂的內涵特征,出現(xiàn)了多重解讀:有人認為高效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就是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也有人認為高效課堂是高效能的課堂,就是目標真實、過程簡約、智慧靈動;還有人認為高效課堂是高效用的課堂,就是學生想學、樂學、會學、學會。以上這些解讀都很有道理,也從不同目標、效果、作用或價值等方面闡釋了高效課堂的多重特征。在我看來,常態(tài)的小學高效育人思政課堂就是要追求“六精”,具體落實在“備、導、問、動、析”等環(huán)節(jié)及其全過程教學語言中。
備,就是備課。通常講“三備”,即備教材(含課標)、備學生、備教法。一堂好課、高效課始終是圍繞著這三個方面來展開的:提前熟悉教材才能對知識點有熟悉把握;充分了解學生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最后是備教法,在充分了解學生和教材體系后,教師就要將知識用合理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要想提高施教的精準度,只有深度研讀課標、系統(tǒng)把握教材,準確了解學情,宏觀把握學科體系知識,才能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這里先結合實例談前兩“備”,而“備”教法,則貫穿于后面幾點。
部編教材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育主題是引導學生敢于挑戰(zhàn)、勇于嘗試,旨在促進學生積極、愉快生活的態(tài)度養(yǎng)成。而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挑戰(zhàn)第一次》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根據(jù)《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學生“有應對挑戰(zhàn)的信心與勇氣”和“敢于嘗試新鮮事物”的要求而編寫的。教材意圖就是相對理性地選擇與面對挑戰(zhàn),做一個敢于挑戰(zhàn)(勇敢)的人,引導小學生避免怯懦與魯莽兩種極端傾向。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存在著性格差異?;谶@種學情,如何化解現(xiàn)實生活與課堂內容的矛盾,就成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圍繞課標要求,了解學情,研讀教材后,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再結合生活事件,發(fā)展好“勇敢”這一實踐德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
精美,可以理解為精致美好、精美工巧。課堂導入如同戲劇中的“序幕”,起著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的作用。導入精美生動,這是教師在一節(jié)課的精彩亮相,能為整節(jié)課堂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開端。導入的形式很多,不管采取何種形式,都需要教師細加推敲,力求精美。
如:統(tǒng)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堅持才會有收獲》一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導入時,教師以電視劇《西游記》主題曲為背景,創(chuàng)設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真經,你知道為什么嗎?”的教學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學生積極回答,教師順勢引入課題。
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好的問題能啟思、增智、生效,問題設計精妙,課堂也會精彩。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教學目標,提問要少而精,注意梯度和深度,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追求精當、開放、巧妙,調動學習的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流暢性與靈活性,從而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實和保證。
例如,在縣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講授六年級下冊第四課《地球——我們的家園》這一課時,我層層遞進地設置探究問題進行知識點講解,比如:我們地球之外還有星球嗎?其他星球上有人嗎?為什么我們只能居住在地球?人為何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上,我們應該怎么做?等等具有較大挑戰(zhàn)性的問題,使學生對地球產生濃厚的探究樂趣和欲望。學生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交流過程碰撞出思維火花,基本達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標。這些問題的設置,既符合教學目標和實際生活,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在探究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珍愛地球,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明顯增強。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使其逐步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熱愛生活?!盎顒有途C合課程”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性質和形式進行了界定,活動實踐也是該課程實施的“靈魂”。要完成這個教學目標,需要教師遵循教學規(guī)律,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做人、做事和交往。因此,本課程尤其需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來考慮和設計全部的課堂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走向社會后所需要的合作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以及探究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讓課堂生命力煥發(fā)出來,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就能得到保障。
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小組合作討論、實地調查走訪,還可以有課堂上的生活表演和復現(xiàn)、模擬或回歸等等。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一課,我根據(jù)教材的“民間藝術交流會”“我們這里的民間藝術”兩大板塊,讓學生組成兩大學習小組。課堂活動中,每個小組都要完整連貫地完成“介紹—表演—總結”三環(huán)節(jié),其中,要求用多媒體等手段介紹民間藝術和地方民間藝術的特點;要求用朗誦、歌唱、舞蹈等展示民間藝術;用簡明的口語精準概括各地民間藝術的不同特點。我還提前告知學生,我準備了“課堂活動評價表”,將根據(jù)所有學生的表現(xiàn)為每個小組打分并給予獎勵。事實證明,這樣做,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也被充分挖掘了。課堂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尤其是第二環(huán)節(jié)的表演,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顒诱n后,學生覺得收獲很大,紛紛要求今后能夠再次組織這類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教師可以感受到學生的主體作用,感受到活動課的魅力。
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難免出現(xiàn)某些思維的難點、卡點,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甚至提前做出預判,及時進行精當?shù)姆治觥!拔觥币钊霚\出,言簡意賅。
例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共有六課,它們均以時間為脈絡、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呈現(xiàn)近代以來中華人民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歷程,落實對學生的國情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依據(jù)學情,考慮到五年級學生雖然通過影視、書籍等途徑已經知道了中國近代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但尚不具備對歷史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探究和反思的意識。因此在教學本單元的開篇第一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虎門銷煙”這一板塊時,我設計了“鴉片敲開國門”“林則徐虎門銷煙”“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幾個環(huán)節(jié)。要知道,這課的教學重點不在于呈現(xiàn)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為此,我在教學實施中設計了下面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鴉片敲開國門”。教學實施中,教師從介紹英國向中國輸送鴉片的目的切入,然后展示了微視頻“認識鴉片的危害”,以形象的圖片、生動的場面、簡約的文字直觀地呈現(xiàn)歷史場景,并借此提出問題:1.思考為什么英國要向中國走私和傾銷鴉片?2.鴉片泛濫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危害?學生根據(jù)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全班交流,教師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補充和說明,再結合剛才的微視頻,教師結合板書(向中國輸送鴉片 危害大)進行小結:英國向中國輸送鴉片,掠奪了大量白銀,很快使清政府國庫空虛、人民身心受損,進而帶來田地荒蕪、士兵戰(zhàn)斗力低下的惡果,社會發(fā)生混亂。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探究虎門銷煙”,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出示林則徐的話:“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并讓學生思考:1.這句話表明了什么?林則徐決心禁煙,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開展禁煙運動?結果如何?2.人們?yōu)槭裁匆o念這一歷史事件?教師先從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從學生收集鴉片戰(zhàn)爭的遺址、事件、人物等入手,全班匯報交流這些照片及資料背后的故事,讓歷史與現(xiàn)實建立關系,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內容,重點關注虎門銷煙中林則徐禁煙的措施。然后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認識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激發(fā)學生對先輩的緬懷之情。第三環(huán)節(jié)“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視頻呈現(xiàn)《南京條約》的簽訂、割香港島給英國與百余年后香港回歸祖國對比這兩大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國家落后與強大的不同,并從中感悟“落后就會挨打,只有自強不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的歷史教訓。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并沒有多講,而是利用教材中的數(shù)據(jù)、圖片以及搜集的史實資料,引導學生觀察、交流、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鴉片的危害之大,并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況由教師進行補充和說明,不僅引導學生了解英國列強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進而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并迫使清政府簽訂近代以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史實和卑劣手段,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也是中國人不屈不撓斗爭的開始。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學生從認知到思維再到情感都不斷提升,這樣的活動突出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育人效果水到渠成。
歷史題材的課例,因為離學生的生活年代較遠,迫切需要教師在學生的困惑處巧妙點撥,精確分析,使他們頓悟,進而豁然開朗。另外,教師在課堂活動后期的評析總結也不可缺少,它能激勵學生,更能造就“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的結課佳境。
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教學過程離不開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和豐富教師的語言藝術。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呈現(xiàn)一種精致之美,力求做到:
首先,科學嚴謹,準確精練。教師語言要清晰、規(guī)范、準確地傳遞知識信息,讓學生易于理解并接受熏陶,養(yǎng)成優(yōu)良品德。
其次,鮮明形象生動,激發(fā)學生興趣。特別是在引課導入、引導組織、點撥強調和評價表揚等環(huán)節(jié),教師語言不僅要言之及時、流暢,還要言之入耳、悅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道德情感生成、穩(wěn)固產生推動力和感染力。如在講“商品的價格雖然受供求關系的,但還是由價值決定”時,一位教師問學生:“寶馬200萬,自行車200元,價格再怎么變動,寶馬能降到200元嗎?……也許是汽車模型給你,但還是塑料殼的?!庇哪鷦拥恼Z言一下子便活躍了課堂氣氛,枯燥的原理在幾個名詞概念的不斷轉換和學生的頓悟過程中,堅實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再次,言之有情,有助于活躍課堂,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語言親切和藹,師生的感情更容易貼近和溝通;教師的語言慷慨有力,學生的精神意氣受到提振。這樣的課堂,提升學習效果便不是難事。如在講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七課《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的第二板塊“多彩的世界文化”時,為了開好頭把學生領進來,一位教師準備了這樣的開場白:親愛的同學們,請把你的記憶倒回到2022年2月4日冬季奧運會在北京“鳥巢”正式開幕!這是冬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八方來客相約“雙奧”之城,共迎這場冰雪盛會!開幕式讓中國驕傲,讓世界震撼!這是舉世矚目的盛會,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輝煌的古都今夜無眠,開幕式不僅科技感滿滿,向世人展示了北京冬奧運會的理念,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冰雪文化的魅力,那么,文化是什么?它有何魅力?我們該如何繼承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呢?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它,來感受它的魅力、它的力量。這位教師講完后,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于是,這位教師迅速抓住這有利時機把學生帶入新課,整節(jié)課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積極熱情,師生關系和諧。
總之,思政課(道德與法治課)應該聚焦有效教學,追求精美的課堂,打造高效課堂,體現(xiàn)教師教育理想和追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生活的動力。愿每位小學思政教師用汗水和智慧、實干和理想,來優(yōu)化課堂品質,提升課堂效益,讓每節(jié)課都能成為煥發(fā)生命活力的高效思政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