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國秋 教授 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長壽越來越為人所看重,如何提高群體壽命逐步增加的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的水平,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其中,擁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態(tài)對于億萬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體各部分臟器包括大腦在內都會逐漸老化、功能減退、代謝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從而帶來情緒、智力甚至是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的改變。
這個主要是由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的矛盾帶來的,即在職與退休環(huán)境和角色的差異。退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yè)群體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后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為穩(wěn)定,社會適應良好。但退休干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yè),退休以后,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驟然減少,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這使他們感到很不習慣、很不適應,從而易產生孤獨感,表現為憂郁、焦慮不安、心神不定等,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會產生依賴感,表現為行動依賴兒女,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猶豫不決,也會導致情緒不穩(wěn)。
“老小孩”是對老年人情緒特點的一個形象比喻。由于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易產生各種情緒問題,如冷落感、疑慮感、憂郁感等消極的情緒與情感,情緒體驗比較強烈,易煩惱、發(fā)怒,有時情緒一旦被激發(fā)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平靜,而各種“喪失”包括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專業(yè)、健康、配偶等都可帶來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如抑郁,表現為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焦慮情緒表現為急躁、固執(zhí)、失眠、多疑,對一點小事都可能會發(fā)火,甚至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而引起其他疾病的發(fā)生;恐懼情緒表現為害怕、易受驚,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等癥狀。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個抑郁情緒的簡單識別小測試。
1.我覺得悶悶不樂,情緒低沉。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2.我覺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3.我一陣陣哭出來或覺得想哭。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4.我晚上睡眠不好。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5.我吃得跟平常一樣多。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6.我與異性密切接觸時和以往一樣感到愉快。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7.我發(fā)覺我的體重在下降。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8.我有便秘的苦惱。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9.我心跳比平時快。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10.我無緣無故的感到疲乏。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11.我的頭腦跟平常一樣清楚。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12.我覺得經常做的事情并沒有困難。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13.我覺得不安而平靜不下來。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14.我對將來抱有希望。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氣激動。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16.我覺得做出決定是容易的。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17.我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18.我的生活過得很有意思。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19.我認為如果我死了別人會生活得好些。
A.很少(1分)
B.小部分時間(2分)
C.相當多的時間(3分)
D.絕大部分時間(4分)
20.平常感興趣的事我仍然感興趣。
A.很少(4分)
B.小部分時間(3分)
C.相當多的時間(2分)
D.絕大部分時間(1分)
將20道題目的得分相加,總分乘以1.25后取整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以上測試僅做參考)。
老年人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常常帶來睡眠問題,如入睡困難,睡著后不久就醒來,有效睡眠時間短,淺睡眠期增多,深睡眠期減少,由于老年人松果體鈣化,分泌的褪黑素減少而導致夜間覺醒次數增加等,伴隨睡眠問題的常常是負面情緒的參與,因此老年人出現睡眠問題時,要及時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治療,以免心理問題加劇,引發(fā)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在安德魯·斯科特的《百歲人生》這本書中提出,人生變長將會帶來多段式人生的挑戰(zhàn)。20世紀以上學、工作和退休的三段式人生為主,接下來,在人類的壽命延長后,人生不再是簡單的上學、工作和退休,可能會變成七八段甚至十來段不同的人生階段的組合。如2003年起全國老齡委員倡導并組織的以東部地區(qū)為主的全國大中城市離退休老年知識分子以各種形式向西部地區(qū)或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開展智力援助行為,也稱為銀齡行動,就是讓老年人“老有所為”,為國家為人民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再如國家下達的“2022銀齡計劃”項目;2018,年阿里巴巴高薪聘請了10位60歲以上的員工,年齡最大的為83歲。因此,年齡從來不是問題,年輕的心態(tài)、愿意不斷接受新事物的態(tài)度、“無齡感”的年齡認知等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基礎。
有實驗結果表明,心態(tài)穩(wěn)定的樂觀群體和長期悲觀的消極群體相比,平均壽命會延長10~15歲。長期心態(tài)悲觀,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會隨之下降,焦慮癥患者對比正常群體來說,他們的心腦血管發(fā)病率會高出3~4倍。
一項關于杭州市部分百歲老人的調查結果令人出乎意料,百歲老人各有各的生活習慣,但他們有一個高度共性——心態(tài)平和。在訪談的百歲老人中,九成以上的老人性格隨和、脾氣好。即使性格直爽、脾氣暴躁的,也是說了就算,氣不過夜。美國心理學奠基人埃倫·蘭格在“逆時針”實驗過程中發(fā)現,當老年人用自己20年前的談話時態(tài)進行日常談話一周后,他們的聽力和記憶力都有所提高,體重增加了近1.5千克,身高、步態(tài)、體態(tài)、關節(jié)柔韌性和手靈活性都有所改善,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日?;顒?,自理水平也提高了。在智力方面,實驗組63%的被試的智力分數有提高,而對照組只有44%的個體分數有提高。因此,打開心靈,迎接所有的可能性,不要預先假定什么是不可能的,這將引導我們進入更健康的狀態(tài)——心態(tài)平和是重中之重,是長壽的法寶。
長壽是生命的長度,幸福就是生命的寬度。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幸福人生的保障,家庭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老年人在家中首先要處理好與老伴的關系。哈佛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持續(xù)75年之久的關于“什么樣的人活得最幸?!钡拈L期研究,研究對象為724位男性,最終的研究結果為: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聯(lián)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身體更健康,也比聯(lián)結不甚緊密的人活得更長。起決定作用的是親密關系的質量,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系中是有保護作用的。良好的關系不僅保護身體,也能保護大腦。研究表明,在80歲之后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安全依戀關系中,是有保護性的。而那些良好的關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一些老年夫婦可能經常吵架,但困難時刻他們都知道彼此可以互相依賴,根本不會記得那些爭吵。所以,良好、親密的關系有利于健康長壽。
對于每個人而言,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就是“好好地活”,另一個就是“有目的地活”。對于老年人而言,有意義有價值感的生活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一是可多參加社區(qū)活動,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調整新的生活方式,豐富娛樂生活。二是培養(yǎng)一到兩項興趣愛好,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參加老年大學里的各種興趣班,跳跳廣場舞,參加針對老年人的各類比賽,還可以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公益性勞動等,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應該多出去旅游,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多嘗試和挑戰(zhàn)不同的事物等。三是多與志趣相投的人進行交流,如可以和同社區(qū)的老人結成對子,互幫互助,互相照顧,通過與他人交流來緩解心里的空虛,排解精神上的寂寞。四是要及時地充實新的生活內容,盡快找到新的替代的角色,在精神上、心理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另外,還可以適當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讓自己過得更加充實和有價值。
首先,調整飲食健康平衡。腸腦軸是人體內由大腦、腸道共同構成的系統(tǒng),“腸神經系統(tǒng)”稱為“第二大腦”,兩者互相以荷爾蒙和神經信息的形式進行溝通,共同調節(jié)我們的情緒反應、新陳代謝、免疫系統(tǒng)等。某一醫(yī)學健康組織走訪、調研1000位長壽老人,發(fā)現他們有一項共同特點:不喜歡吃精制米面,對粗糧、全谷雜糧情有獨鐘,粗糧、全谷物雜糧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含量高,其中的胡蘿卜素、花青素、葡聚糖等重要性不容小覷,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預防中風偏癱、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癥;攝入優(yōu)質蛋白,多吃白肉制品,少吃紅肉,長期超量攝入紅肉制品,罹患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癥、心腦血管疾病、癌癥、中風等“老年病”風險概率會顯著上升。也可把紅肉替換成白肉,深海魚制品就是不錯選擇,后者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有穩(wěn)定心血管功效。
其次,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這里強烈推薦一個適用于任何人的鍛煉方法——飯后快走法。鍛煉的目的在于改善和發(fā)展人體應對緊迫時間的能力,有規(guī)律的、足夠的鍛煉不僅可以增強肌肉的力量、忍耐力和彈性,而且可以減輕慢性的肌肉緊張。具體方法是,每天晚飯后以6公里左右的時速在室外快走30分鐘至1小時,走至出汗,這種快走可有效促進腦部的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從而起到調節(jié)情緒和促進睡眠的作用,堅持走2~3周,直至成為習慣。
綜觀老年群體對于“最重要的人排序”,將孩子放在首位是家庭觀念重的表現,但把“伴侶”和“自己”放在首位的老人也不在少數,這意味著隨著老年人不斷接受現代文明、接觸新鮮事物,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開始轉變,思想獨立性有所增強,想要從思想上擺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要盡早將家庭關系的重心由縱向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轉向橫向關系(夫妻關系)。良好的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中的情感紐帶,在家中首先要處理好與老伴的關系,凡事先考慮老伴,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角度來說,只有夫妻間和諧相處,家庭才能安寧,心態(tài)才能平和穩(wěn)定,許多疾病才能得到預防和控制,這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保障。
現代社會節(jié)奏快、壓力大,老年人對情感的需求也是與時俱進的,老年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在家里學會在子女面前退居家庭“二線”,懂得把自己放在家庭中合適的位置,保持自己的健康體魄,充沛精力,穩(wěn)定心態(tài),才能不給子女、伴侶增加負擔,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長遠。
總之,老年人要想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幸福,首先應該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tài),要主動想辦法豐富自己的生活。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和身心愉悅,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增加生命的長度和寬度,獲得長壽、幸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