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他,創(chuàng)建了我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專業(yè),為我國水下設備裝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國門”。他,一生把大海傾聽,在深藍大洋上開墾,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呼喚。他就是我國水聲科技事業(yè)重要的開拓者楊士莪。
楊士莪于1931年出生,童年正逢戰(zhàn)亂,家境貧寒。他曾跟隨家人輾轉多地,逐漸在心里埋下了科研報國的種子。
上個世紀50年代,國家在高等學校設置“水聲學”這個新專業(yè),培養(yǎng)水聲領域青年人才。當時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讀書的楊士莪了解到國家的需要,便毅然報名參軍,提前告別學生時代,從清華大學來到大連第一海軍學校任教。
圖1 楊士莪院士 (圖/哈爾濱工程大學)
即便是半路改行,楊士莪依舊帶著滿腔熱血投身于蔚藍大海。1995年7月,楊士莪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教70余年來,楊士莪總是站著給學生講課,一站就是一節(jié)課。有的學生心疼他,就在上課前為他放好椅子,但每次他都把椅子挪開,并笑著說:“我從做老師起就習慣站著講課了?!彼瓦@樣站著連講幾堂課,整整齊齊地板書,一下午甚至要寫好幾塊黑板。
當被人問起為什么一定要站著講課,他打趣地說:“站著講課,我能加上動作,自在又形象?!币虼耍淮蠹曳Q為“一站到底的院士”。在身邊人眼中,“一站到底”不僅是他上課的姿態(tài),更是一種可貴的精神狀態(tài)。
圖2 楊士莪站著為學生上課(新華社記者楊思琪 攝)
楊士莪認為,在傳道授業(yè)解惑時,受過教訓、栽過跟頭的一代人應該讓年輕人少摔跟頭,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學科更好地發(fā)展。
2022年9月,91歲高齡的楊士莪再次走上講臺,站著為本科生新生開講專業(yè)第一課,這一幕獲得無數(shù)人的敬意。他認為,這節(jié)課好比打開水聲世界大門的鑰匙,必須要講好。
講課時,他用生動活潑、簡潔易懂的語言描繪了水聲學的輪廓和脈絡,激情澎湃地囑咐青年學子們:“一定要牢記,中國有幅員遼闊的藍色海洋國土,需要你們去愛護她、守護她、保護她!”
目前,楊士莪已經為國家水聲領域培養(yǎng)了碩士、博士研究生100多名,受教弟子數(shù)千人,多數(shù)已經成長為國內外有名氣的科研專家及學術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