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栗月靜
1857年3月23日,世界上第一部客運電梯出現(xiàn)在紐約5層高的豪霍特大樓。這部電梯是由伊萊沙·奧的斯安裝的。1853年,在紐約世博會上,奧的斯先生當眾砍斷了裝滿貨物的升降機的纜繩,展示他發(fā)明的安全升降裝置,“安全梯”由此誕生。當時的安全梯與其說是一種交通工具,不如說是一種奇譎巧作。豪霍特大樓的老板認為安全梯這個新玩意兒會吸引人氣,讓買東西的人增多。豪霍特大樓的升降裝置由安裝在地下室的蒸汽機提供動力,因此還不能稱之為“電梯”,速度僅為每分鐘12米(為便于理解,下文統(tǒng)稱為“電梯”)。
最初的電梯價格昂貴,被稱為“上升室”或“上樓公車”,主要出現(xiàn)在紐約、倫敦和巴黎的酒店中。乘坐電梯的第一批乘客想要體驗的是令人驚嘆的新技術和奢侈消費的炫耀感。這一時期的“上升室”一般設計精美,配有軟墊座椅,四壁鑲嵌鏡子,有的還亮一盞枝形吊燈。
很快,速度就成為電梯發(fā)展最重要的驅動力。19世紀70 年代,電梯經歷了從酒店玩具到辦公樓必要配置的轉變。1870年,位于曼哈頓市中心的人壽保險大樓竣工,這座8層40米高的辦公樓在設計階段就配備了電梯,算是開風氣之先。人壽保險大樓的電梯也是由奧的斯公司制造的,此時的蒸汽裝置已經被速度更快、更易于維護的液壓系統(tǒng)所取代?!半娞莸幕貞獣r間不超過30秒”這一行業(yè)標準就是在那個年代里建立起來的,一直沿用到今天。
很快,紐約的辦公樓和公寓樓都開始安裝電梯,再加上鋼架結構的出現(xiàn),都市建筑物不斷飆升到新的高度。1885年,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家庭保險大樓在芝加哥落成,共有4部電梯為10個樓層提供服務,電梯井是這棟建筑的設計核心。
縱觀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在電梯還沒普及的時候,低樓層最受歡迎,因為人們不需要爬樓梯。樓層越高,租金越低。電梯出現(xiàn)后,高樓層成了建筑物中更有價值的樓層,因為那里遠離街道的臭味和噪聲。在19世紀末期,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電梯的液壓系統(tǒng)向電動發(fā)動機轉變。現(xiàn)代的電動牽引電梯是在20世紀前20年發(fā)展起來的,直到今天仍然沿用。
在20世紀20年代,前衛(wèi)的建筑師們不斷拔高繁華都市的天際線,將曾經不受歡迎、幾乎無法出租的空間變成帶露臺的時尚公寓。高層公寓成了新時尚。1931年開業(yè)的帝國大廈就是這一時期時尚的新標志。這棟103層高的摩天大樓直到1970年仍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擁有73部電梯,每部電梯以每分鐘365米的速度運行,成為帝國大廈這一傳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電梯在上海中心大廈,這棟目前中國第一高樓、世界第三高樓里有106部電梯。
電梯改變了城市景觀,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電梯的小小空間內也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電梯內的社交禮儀也在衍生、發(fā)展。早期的電梯內一般貼有告示:請快速進出,請面對電梯門。19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電梯的普及,乘坐電梯的紳士們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一個困境:進入電梯是否需要摘掉帽子呢?如果一位女士進入電梯,他們是否應該脫帽致敬?這是因為在當時,電梯既可以被認為是私人空間,也可以被認為是公共交通工具,而恰當的禮儀尚未形成。為此,《紐約時報》在1886年給出一個折中方案:在擁擠的公共建筑的電梯里,男人可以戴帽子;但在酒店或私人公寓樓的電梯里,他們應該摘下帽子。
隨著電梯普及而發(fā)展出的社交禮儀多數是心照不宣、約定俗成的,以一種不那么嚴格的方式出現(xiàn)。任何在高層辦公樓中工作的人都很熟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則:乘電梯的乘客應該盡量平分電梯內的空間,太過貼近其他乘客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中,電梯禮儀千差萬別。比如,在日本,初級職員會讓高級職員先進入電梯,然后為他們按下按鈕。
另一項電梯禮儀是應該盡量減少交談。乘客最好保持沉默或簡短問候。除非踏入空蕩蕩的電梯,否則兩個人在乘電梯期間應暫停對話,以免打擾其他人。另外,電梯內的陌生人最好避免眼神接觸。一般來說,在電梯里不應唱歌、吹口哨、吃東西,甚至未能面向電梯門也會讓其他乘客感到不安。
幾年前,一位名叫瑞貝卡·茹茜的學者在澳大利亞的兩座辦公大樓里開展了一項關于電梯行為的人類學研究。她發(fā)現(xiàn),地位較高或年長的男人似乎更喜歡站在電梯轎廂的后面。站在前面的是年輕一些的男人,站在年輕男人前面的是各個年齡段的女人。男人會看電梯樓層顯示器,也會看側面鏡中的自己,或鏡面反射出的別人的影像;女人則會盯著電梯樓層顯示器,或看著地板,避免和其他用戶發(fā)生眼神接觸。瑞貝卡·茹茜認為,電梯呈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結構,每個乘客的表現(xiàn)可能源自一種下意識的權利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