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祝培明,舒 磊,程春玲,杜 冉,劉繼梅,曹明英
(1.山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山東省計量檢測重點實驗室; 2.國家黃金鉆石制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3.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含王水不溶雜質摻假金飾品,導致金成色不足。在暴利驅使下,造假者利用金和王水不溶雜質的特性進行摻假,實現以假亂真、牟取不義之財。隨著黃金價格的攀升,金飾品中摻入鋨、銥、釕等不法行為也逐漸增多。目前,國內外針對含王水不溶雜質[1]金飾品中金量檢測的研究較少,且暫無標準?,F有相近國標分析方法[2]檢測該類金飾品中金量存在方法不足,因此找到一種科學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采用金還原—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ICP-OES)法[3-4]測定含鋨銥釕金飾品[5-6]中金量。樣品經過前處理,王水溶解后過濾,采用水合肼還原金,之后過濾、洗滌,灼燒,稱量;利用王水溶解單質金,采用ICP-OES法測定雜質元素銀、銅、鋅、鉑、鈀、鋨、銥、釕[7-8],以及濾液中金量。該方法結果可靠,適用于含王水不溶雜質金飾品中金量的測定。
SUPRA55型ZEISS場發(fā)射掃描電鏡(德國ZEISS公司),工作條件:加速電壓15 kV,溫度25 ℃。
JXA8230電子探針儀(日本電子株式會社),工作條件:加速電壓15 kV,束流強度2×10-8A,束斑直徑1 μm,采用加拿大產ASTIMEX系列標準樣品。
PE8300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美國鉑金埃爾默公司),工作條件:氬氣純度99.99 %,氬氣壓力0.7 MPa,射頻功率 1 300 W,等離子體氣流量 9 L/min,輔助氣流量 0.2 L/min,霧化氣流量 0.6 L/min,進樣量1 mL/min,進樣沖洗時間30 s。以強度比為縱坐標,雜質元素質量濃度為橫坐標,繪制工作曲線。
多元素標準溶液(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鋼鐵研究總院):銀、銅、鋅、鉑、鈀、鋨、銥、釕質量濃度1 000 μg/mL。
HCl(優(yōu)級純),HNO3(優(yōu)級純),高純金(金質量分數為999.99 ‰),實驗用水為一級去離子水。
1)樣品預處理、還原。準確稱量2~5 g樣品,精確至0.000 01 g。將樣品放入燒杯中,加入20 mL王水,放在電熱板上加熱,待樣品完全溶解后,滴入鹽酸,蒸至黃煙冒出,趕盡硝酸。從電熱板上取下,向燒杯中加入去離子水稀釋,靜置冷卻。用布氏漏斗抽濾,去離子水洗凈沉淀及漏斗,過濾后的清液轉入燒杯中,用少量去離子水沖洗抽濾瓶2至3次,洗至無黃色,沖洗液與試樣溶液合并。向溶液中滴入水合肼,不斷攪拌,將化合態(tài)的金還原為單質金沉淀出來。沉淀完全后過濾,濾液置于500 mL容量瓶并定容,待測定。
2)稱量。用去離子水洗滌沉淀后轉至燒杯中,加入硝酸,加熱煮沸10 min。取下靜置冷卻,傾出酸液,去離子水洗凈沉淀,過濾,轉入瓷坩堝中,于電熱板上烘干后,放入馬弗爐灰化后升溫至1 000 ℃灼燒10 min,取出單質金冷卻,稱量。
3)測定濾液中金量。ICP-OES法測定濾液中金量,其結果合并計算金量。
4)測定單質金中雜質元素。實驗所得單質金于電子天平稱量后,放入100 mL燒杯中,加入少量去離子水及10 mL王水,于電熱板上加熱。待試樣完全溶解后,滴入鹽酸4 mL,蒸至沒有黃煙冒出,如此反復3~5次以趕盡硝酸,從電熱板上取下,靜置冷卻,定容至100 mL容量瓶,搖勻備用。ICP-OES法測定溶液中的銀、銅、鋅、鉑、鈀、鋨、銥、釕,其結果合并計算金量。
根據掃描電鏡與電子探針分析結果,確定樣品中是否含有鋨、銥、釕等雜質元素。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見圖1。由圖1可知:摻有鋨、銥、釕的金飾品,粗看除顏色偏無光澤黃色及略有做舊感外,并無其他明顯差異。
圖1 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
2.1.1 雜質微粒分布
樣品經壓片后采用掃描電鏡進行分析,結果見圖2。
由圖2可知:壓片中間略偏左上部位雜質微粒明顯見少,而其他區(qū)域雜質微粒分布基本均勻(見圖2-a);壓片左、右、上邊緣雜質微粒明顯少于中間部位,而中間區(qū)域雜質微粒分布基本均勻(見圖2-b);壓片邊緣部位,有的區(qū)域基本沒有雜質微粒(見圖2-c),但有的邊緣明顯分布有大量的雜質微粒(見圖2-d)。綜合分析,樣品中雜質元素分布是極不均勻的。
2.1.2 雜質元素相對含量
選取相對均勻的樣品采用電子探針進行鋨、銥、釕相對含量測定,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2個樣品雜質元素百分比顯示出相同的規(guī)律,即鋨量最大、銥量居中、釕量最少。
當電子探針檢測位置為金主體時,結果見圖4。采用電子探針檢測邊緣部分時,仍以金為主。但是,樣品邊緣部分的雜質微粒測定結果與中間部分雜質分布規(guī)律相近。
當電子探針檢測位置為雜質微粒時,結果見圖5。由圖5可知:鋨、銥、釕的質量百分比及原子百分比基本穩(wěn)定在一定范圍內,說明這3種元素已經互熔為一體。綜合圖2、圖3可知:樣品中雜質元素分布不均勻,鋨、銥、釕的質量百分比顯示出相同的規(guī)律,即鋨量最大、銥量居中、釕量最少。鋨、銥、釕的熔點均遠高于金熔點,據此可知,在金的熔融溫度下,3種元素
圖4 電子探針檢測位置為金主體
不會與金互熔。鋨、銥、釕三者合金密度大于金密度,即重于金。金與3種元素的混合體中鋨、銥、釕多分布于下部,由此造成了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的不均勻性。
圖5 電子探針檢測位置為雜質微粒
2.1.3 硬 度
應用維氏硬度計對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進行檢測,結果見圖6。維氏硬度結果再一次證明了樣品中鋨、銥、釕3種元素互熔為一體,未能與金互熔。
圖6 樣品維氏硬度
當維氏硬度計探頭打在金主體上時,測得樣品維氏硬度為50.0(見圖7)。而當維氏硬度計探頭打在鋨、銥、釕3種元素互熔物上時,測得樣品維氏硬度高達307.1(見圖8)。該現象完全符合4種元素的物理特性。
圖7 金主體維氏硬度
圖8 互熔物維氏硬度
2.2.1 取樣方式
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分別采用直接取樣,剪碎壓片后以直徑2.5 mm、5.0 mm取樣,按照實驗方法進行測定。3種取樣方式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直接取樣與剪碎壓片取樣測定結果對比 %
由表1可知:直接取樣測定結果平均值為66.13 %,相對標準偏差為2.45 %;壓片直徑為2.5 mm取樣測定結果平均值為68.86 %,相對標準偏差為0.47 %;
壓片直徑為5.0 mm取樣測定結果平均值為68.04 %,相對標準偏差為1.31 %。如果不作其他影響內外結構的改變,直接取樣檢測時,即使取樣達5 g,仍解決不了樣品不均勻造成的影響,分析結果離散性較大,準確性較差。綜合考慮,取樣方式選擇壓片直徑為2.5 mm。
2.2.2 取樣量
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分別稱取1 g、2 g、5 g,按實驗方法進行測定,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取樣量測定結果 %
由表2可知:取樣量為1 g時,測定結果的極差相對最大;取樣量為2 g、5 g時,測定結果的極差相對較小,且較接近。因此,實驗過程中如樣品處理到小于2.5 mm時取樣量為2 g,樣品為2.5~5.0 mm時取樣量為5 g。
為確定本方法的適用范圍,采用高純金與樣品按一定比例混合(總量為2 g),配制不同金含量的試樣進行回收率試驗,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該方法適用于測定含雜質3 %~32 %的樣品。
表3 方法適用范圍實驗結果
通過加入高純金進行加標回收率實驗,驗證方法的準確度,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加標回收率均大于99 %,表明金回收徹底,富集完全。
表4 加標回收率實驗結果
按照實驗方法進行精密度實驗,樣品平行測定7次,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測定結果的相對標準偏差為1.71 %,精密度良好。
表5 方法的精密度實驗結果
通過掃描電鏡、電子探針及硬度計,分析了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的均勻性。從雜質元素微粒分布、雜質元素相對含量及硬度的變化,探討了含鋨銥釕金飾品樣品的不均勻性。此外,實驗提出了樣品前處理方法,取樣方式為壓片直徑2.5 mm,稱樣量不小于2 g,有效解決了樣品不均勻性對金量測定準確度的影響。該方法適用于測定含雜質3 %~32 %,且含王水不溶雜質的金飾品中金量的測定,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