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四川/余淼
“疑人竊履”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不要隨便懷疑他人,要有真憑實(shí)據(jù),指用人應(yīng)充分信任。原文出自《歷代寓言大觀》,文中云:“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適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竊履進(jìn),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來過,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遂與之絕。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繆以疑子,吾之罪也。請為以如初?!边@段話的意思大致是:從前有個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國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來,楚國人不知道。恰好他讓仆人到集市上的店鋪去買鞋,仆人私藏了買鞋的錢并把偷來的鞋子交給他,楚國人不知情就穿上了。有一天,他的朋友來拜訪他,看見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國人的腳上,很驚訝地說:“我本來就懷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庇谑呛退麛嘟^了關(guān)系。過了幾年,這個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來到這個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說:“是我不夠了解你,才錯誤地懷疑你,這是我的過錯。請讓我們和好如初吧?!?/p>
從以上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中,我們得知:其一,春秋時期已有“履”這一鞋式;其二,偷鞋這一行為,為人所不齒。至于為何偷來的鞋子,剛好就符合楚人的腳,也只能歸結(jié)為兩人鞋碼相近,畢竟春秋時期制鞋工藝欠發(fā)達(dá),又缺少有效的腳步尺寸測量方式,所以能夠互穿,筆者認(rèn)為不屑置辯。
讓筆者感到好奇的是,楚人腳下所穿的究竟是什么樣的鞋子?疑人竊履,所竊的是“履”嗎?結(jié)合文意,再翻閱文學(xué)典故,楚人究竟穿的是什么鞋子便可真相大白。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古曰屨,漢以后曰履,今日鞵(鞋)?!币馑际牵瑵h代以前鞋子,被稱作屨。漢代以后被稱作履。這說明“疑人竊履”的典故出現(xiàn)時間不會早于漢代,文中所說的履,其實(shí)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屨。結(jié)合《說文解字》,段注有云:“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笨梢源_定,“疑人竊履”中的履,便是屨。
屨是一種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大概是漢代以前的制鞋生產(chǎn)水平不高,這種用麻、葛等制成的鞋,款式并不復(fù)雜,還不防水,且因材料易得,所以價(jià)格也不昂貴。于是,“疑人竊履”的典故當(dāng)中,仆人偷這樣的一雙鞋,不會真正影響被偷人家的財(cái)富損失。這便牽扯出一個疑點(diǎn),為何“疑人竊履”中被偷之人看見了自己的鞋穿在朋友腳上便勃然大怒,甚至與之?dāng)嘟^往來數(shù)年?細(xì)究開來,更深層的原因無非是,在古人的心中,鞋本身有著諸多禁忌。這些禁忌,大多源于那時候社會封建禮教和人們的生活習(xí)慣,因?yàn)楣湃擞葹榭粗氐囊粋€禁忌,就是鞋不外借或者自己的鞋不能給別人穿。從如今的衛(wèi)生角度來看,由于腳氣等疾病的存在,自己的鞋子被別人穿了,有可能會被傳染上腳氣等疾病。尤其是在古代女子眼中,因?yàn)槟_部的私密性,鞋在古人眼中與“里衣”一樣,屬于私密物品,不能輕易觸碰。另外,腳下的鞋子在古人心中意味著自己的前程,被別人穿了自己鞋子,意味著自己的前程被別人拿走。在當(dāng)時這樣的世俗觀念下,楚人的朋友看見自己的鞋子穿在別人的腳上才會大怒。
另外,在封建社會里,人們一般對穿別人穿過的鞋履鄙夷不屑,這種行為通常被視為是“穿破鞋”。這種容易遭人歧視的行為,肯定會被世人所不齒的,所以“切莫試人鞋”就如同民間風(fēng)俗之中“走夜路莫回頭”一樣,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忌諱的一件事。從這個角度來看,《疑人竊履》典故中的楚人也自然成為了“受害者”。畢竟能夠有仆人的楚人當(dāng)是社會當(dāng)中的中上階層,在此情況之下,被自己的仆人莫名其妙送上一雙別人穿過的鞋,而自己又毫不知情地穿在了腳上,心情一定是很不爽的。
每一個典故的背后,無不蓄含著人們在當(dāng)時歷史社會條件之下的生活經(jīng)驗(yàn)?!耙扇烁`履”的故事,細(xì)細(xì)品來,反復(fù)咀嚼,則可以品出別樣的味道:失履和穿履雙方都是這場事件的受害者,事件的起因便是仆人的貪念,而發(fā)生沖突的內(nèi)核便是春秋時期的社會風(fēng)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