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戰(zhàn)國策》中山史料系年及其編纂疏誤

      2022-12-14 06:11:56
      石家莊學(xué)院學(xué)報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趙武靈魏文侯戰(zhàn)國策

      王 崢

      (石家莊學(xué)院 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中山國作為戰(zhàn)國時期僅次于“萬乘之國”的“千乘之國”,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史記》沒有為中山立傳,中山史料的留存十分散亂。西漢劉向在編纂《戰(zhàn)國策》時為其單列一“策”,成為傳世典籍中最早的中山史料匯編?!吨猩讲摺冯m有一定的編纂原則,卻較為隨意,史料又多以記言為主,缺乏系統(tǒng)的系年考證。前賢對《戰(zhàn)國策》中山史料的系年存在疏誤,本文在前人基礎(chǔ)上重加考實,并對《中山策》的編纂疏誤加以論述。

      一、魏滅中山時期的史料系年

      中山在春秋時稱鮮虞(見《左傳·昭公十二年》經(jīng)文、《左傳·定公四年》傳文),為白狄別種。最初在晉國的控制下活動,曾卷入晉國卿大夫的政治斗爭,險被滅。[1]77[2]64后來中山因晉國內(nèi)亂擺脫控制,在戰(zhàn)國初期勢力復(fù)蘇。[1]79[2]65《史記·趙世家》載“(趙獻侯)十年(前 414),中山武公初立”[3]2166,《世本》稱“中山武公居顧”[4]35,可知武公統(tǒng)治下的中山以“顧”為國都(河北定州區(qū)域)[2]68,有一定實力。戰(zhàn)國時期,中山遭遇了兩次滅國,一次是戰(zhàn)國初期被魏文侯所滅,國土由魏管轄。但魏屬中山只存在了二十余年,后中山桓公復(fù)國。約在戰(zhàn)國中期,復(fù)國后的中山再被趙所滅,《史記·趙世家》載“(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3]2184,至此中山亡國。

      (一)魏滅中山時間——駁“魏文侯十七年滅中山”說

      史載魏文侯滅中山的時間存在爭議,《史記》稱:

      (趙)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3]2166

      (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中山以拔。[3]2223

      (周威烈王十八年、趙烈侯元年、魏文侯十七年,公子)擊守中山。[3]858

      可知太史公將魏滅中山的時間系于魏文侯十七年,亦即周威烈王十八年、趙烈侯元年。但《史記》對魏文侯的在位時間記載有誤,《史記》稱:

      (魏文侯三十八年)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3]2226

      (趙烈侯)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趙復(fù)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是歲,魏文侯卒。[3]2167

      可知太史公認為魏文侯在位共38 年,且魏武侯與趙敬侯同時繼位,其距魏文侯滅中山21 年?!吨駮o(jì)年》的記載卻不同,文獻稱:

      (魏文侯)五十年卒。

      魏武侯元年,當(dāng)趙烈侯之十四年。[3]2226

      可見《竹書紀(jì)年》認為魏文侯在位50 年,且魏武侯繼位時當(dāng)在趙烈侯十四年,并非趙敬侯元年。

      大多數(shù)學(xué)者以《史記》的記載為準(zhǔn)而忽略《竹書紀(jì)年》,但此書西晉太康二年出土于戰(zhàn)國魏王墓,三家分晉后又按魏國紀(jì)年敘述史事,當(dāng)出自魏國史官之手,是研究魏國歷史的第一手資料。《竹書紀(jì)年》雖已散佚,但前賢從各類古書中鉤沉的輯錄本(即古本《竹書紀(jì)年》)仍有價值,尤其在考實戰(zhàn)國歷史方面功勞甚偉,[5]1-2不可忽視。

      魏文侯滅中山大致發(fā)生在戰(zhàn)國初期三家分晉前后?!妒酚洝ぶ鼙炯o(jì)》稱“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3]199,《趙世家》稱“(趙烈侯)六年,魏、韓、趙皆相立為諸侯”[3]2166,《韓世家》也稱“(韓景侯)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3]2261,可知三家分立諸侯的年份是確定的,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前403 年。《魏世家》稱:

      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中山以拔。[3]2 223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3]2223

      可知魏文侯立為諸侯時距其滅中山五年,則魏文侯滅中山的時間應(yīng)在前408 年。

      古本《竹書紀(jì)年》稱魏文侯五十年卒,又稱魏武侯逾年被立時在趙烈侯十四年,則魏文侯卒于趙烈侯十三年。趙烈侯在六年被立為諸侯,即前403 年,則趙烈侯十三年為前396 年。以此推論,魏文侯初立在前445 年,其滅中山時(前408 年)應(yīng)是魏文侯三十八年,非《史記》載錄的文侯十七年。以此為基準(zhǔn),我們能夠?qū)Α稇?zhàn)國策》此期中山史料進行重新系年。

      (二)此期相關(guān)史料系年

      1.《中山策·魏文侯欲殘中山》,前409 年左右

      《魏文侯欲殘中山》章是《中山策》的第一章,記錄的內(nèi)容也是最早的中山史料。魏文侯三十八年滅中山,本章言“欲殘”,可知此事在軍事行動以前,但不會太久。

      本章的問題在于文獻中出現(xiàn)了“趙襄子”。文獻稱:

      魏文侯欲殘中山。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并中山,必?zé)o趙矣。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復(fù)立也?!盵6]1851

      范祥雍依據(jù)《竹書紀(jì)年》認為魏文侯初立在前445年,又依《史記》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將此文獻系于趙襄子四十七年,即前429 年[6]1851,誤。魏文侯滅中山后五年被立為諸侯,時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年),即魏文侯四十三年,故魏滅中山的時間應(yīng)在魏文侯三十八年,非十七年。又,范祥雍認為即使魏在前408 年伐中山,“欲”的謀劃時間也可歸于趙襄子時期。[6]1851然魏文侯十七年與三十八年相距21年,時間跨度太長,此說牽強。元代吳師道認為,“趙襄子”應(yīng)改為“趙獻子”,因魏文侯滅中山時,趙獻子卒、趙烈侯剛立,“欲”表明此事在滅中山之前,故應(yīng)在趙獻子之世[7]508,對此我們贊同。

      《魏文侯欲殘中山》章應(yīng)系于魏文侯三十七年左右,即前409 年,此時在趙獻子時期。文中人物如“常莊談”“趙襄子”可能出于后人的托擬,不必深究。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依清于鬯《戰(zhàn)國策年表》系于魏文侯十五年、周考王九年、趙襄子二十三年[8]1224[9]647,柯鎮(zhèn)昌《〈戰(zhàn)國策〉文系年注析》認為其在魏文侯滅中山之后[10]20,清顧觀光《戰(zhàn)國策編年》系在周威烈王元年[11]369,皆誤。

      2.《趙策一·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前408 年

      此章開篇謂:“魏文侯借道于趙,攻中山?!盵6]964范祥雍認為魏攻中山在趙襄子四十六年,“趙侯”是對趙襄子的追謚[6]964,其說牽強不從。本章記述魏文侯滅中山時的歷史細節(jié),當(dāng)在魏文侯三十八年,即前408 年。文獻稱“君不如許之”,可見趙有促成魏滅中山之意,這與《魏文侯欲殘中山》的“不欲”有別,可知是木已成舟、臨陣換策,故必在其后。郭人民《戰(zhàn)國策校注系年》依于鬯《戰(zhàn)國策年表》系于魏文侯十五年、周考王九年[8]1224[9]345,誤。

      3.《中山策·樂羊為魏將攻中山》《魏策一·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前408 年

      這兩章一詳一略,所述為一事,即樂羊攻中山時中山君烹殺樂羊子,樂羊忍痛飲羹卻受到魏文侯的猜忌。其詳者為《魏策》,略者為《中山策》,今同系于魏文侯三十八年,即前408 年。郭人民將《中山策·樂羊為魏將攻中山》系于魏文侯十五年、周考王九年[9]655,將《魏策一·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系于魏文侯十七年,周威烈王九年[9]437;于鬯將《中山策·樂羊為魏將攻中山》系于魏文侯十五年、周考王九年,將《魏策一·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系于魏文侯十七年,周考王十一年[8]1224,皆誤。

      4.《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前408 年

      此章爭議較大,除系年外,還涉及史實真實性問題。文獻稱: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于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后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飡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飡得士二人。”[6]1874

      主要講述了中山亡國時的事情,中山君因一杯羊羹亡國,卻由一壺餐食得二士,令人唏噓。

      文獻記錄的內(nèi)容是在中山亡國之時,但中山歷史上有兩次亡國,此系于何時引起爭論。清于鬯認為其在趙攻中山之時,當(dāng)系于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趙武靈王二十五年[8]1249,范祥雍則定在魏滅中山之時[6]1875。此章所述內(nèi)容出于托偽,系年無法考實,但依文意定在魏滅中山之時更為合理。

      文獻稱“楚伐中山”導(dǎo)致中山亡國,但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山的滅亡并非由楚導(dǎo)致。楚與中山相隔甚遠,途徑魏、趙兩國,不可能越魏、趙來滅中山。全祖望《經(jīng)史問答》曾說,“中山于楚,真風(fēng)馬牛,楚雖強,不能越魏 踰趙過代,而集矢于中山”[12]1988,一語中的。且策文所述“羊羹”“壺餐”二事,與《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的華元、趙盾事極為類似,故全祖望疑其附會[12]1989,可謂確論。“羊羹”“壺餐”二事亦見《史記》①《史記·宋微子世家》:“華元之將戰(zhàn),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薄妒酚洝ぺw世家》:“盾素仁愛人,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捍救盾,盾以得亡。”[3]1967,2150,此章事出托擬無疑。

      王先謙曾據(jù)文獻所稱的“楚伐中山”定本章于楚昭王元年(前515 年)[13]13,大誤,然本章系年確實困難,但仍有必要。我們認為,托擬文獻載錄的具體事件雖不正確,但其歷史背景和思想傾向未必全為虛構(gòu)。從本章來看,中山君逃亡時已有悔意,其“與不期眾少,其于當(dāng)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的言論正是對自身言行的反省和總結(jié),從中可見東山再起的斗志。中山歷史上桓公曾經(jīng)歷亡國后的復(fù)國,故范祥雍認為此章應(yīng)在魏王中山之時較為恰當(dāng)[6]1875,對此我們認同。當(dāng)然,學(xué)界將此章系在趙滅中山時期的支持者也不少②除于鬯外,何浩、《鮮虞中山國史》也持此觀點。[2]75[14],但直接證據(jù)不足,不如將其看作托擬之詞,依文意將背景系于此時為佳。

      今暫且將此章系于魏文侯三十八年滅中山時期,即前408 年。郭人民系于楚惠王末年[9]655、顧觀光系于周烈王四十六年[11]383,并誤。

      二、中山稱王時期的史料系年

      魏滅中山后,中山尚未絕祀③司馬貞《史記索隱》稱“魏遂滅之,尚不絕祀”,見《史記·樂毅列傳》。[3]2945,二十余年后桓公復(fù)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中山在王厝時國力達到鼎盛,并稱王。[15]

      (一)中山稱王時間與“五國相王”

      《戰(zhàn)國策》說中山稱王出于公孫衍的合縱布局,稱“犀首(公孫衍曾任魏國犀首)立五王”[6]1851,又稱“中山與燕、趙為王”[6]1860。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山王墓M1 出土了15 個鼎,同時還有大量“王”字標(biāo)記器物[2]85,可知中山稱王為事實。

      中山稱王的時間史書失載,但應(yīng)與燕同時?!妒酚洝ぱ嗾俟兰摇贩Q“(文公)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為易王”,“(易王)十年,燕君為王”[3]1881,《楚世家》也有“(懷王六年)燕、韓君初稱王”[3]2067語,可知燕、韓等國稱王在燕易王十年、楚懷王六年,即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 年)。

      然《趙世家》的記載卻不同,《趙世家》謂:

      (趙武靈王)八年,韓擊秦,不勝而去。五國相王,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已曰“君”。[3]2173

      趙武靈王八年在前318 年,與《燕世家》的記載不同,又說相王結(jié)果未被趙認同。清代于鬯認為此不合趙武靈王言行,疑太史公訛以衛(wèi)國貶號為君之事。[6]1854的確如此,《史記·魯周公世家》稱:

      子叔立,是為平公,是時六國皆稱王。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3]1867-1868

      秦惠文王卒于前311 年,距魯平公初立12 年,則魯平公元年為前323 年,此年六國皆稱王,《趙世家》記載有誤。

      中山因“五國相王”而得以稱王,可五國名號卻有爭議。高誘謂“齊、趙、魏、燕、中山”,鮑彪謂“秦、韓、燕、宋、中山”,呂祖謙稱“韓、燕、中山、趙”,范祥雍認為“秦、燕、韓、趙、中山”,陳夢家說“齊、燕、魏、趙、韓、中山”六國[6]1855。此外,還有其他說法④如楊寬認為趙、魏、韓、燕、中山。[16]。

      從史籍記載來看,楚在春秋時早已稱王,齊、魏稱王在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 年)⑤《史記·秦本紀(jì)》稱“(惠文王)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齊、魏為王”。[17]320[3]260,秦稱王在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 年)⑥《史記·周本紀(jì)》稱“(周顯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3]200,燕、韓稱王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 年)①韓宣惠王稱王時間以《楚世家》為準(zhǔn),《秦本紀(jì)》《韓世家》有誤。,燕、趙雖未明,依《中山策》“中山與燕、趙為王”同定于前323 年。至此楚、齊、魏、秦、燕、韓、趙、中山皆稱王。

      從時間來看,前323 年稱王者有燕、韓、趙、中山四國;以《中山策·犀首立五王》和《中山策·中山與燕趙為王》章記載來看,出現(xiàn)的國家有燕、趙、魏、中山、齊。按:“五國相王”事件本出于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其為魏國犀首,是站在魏國立場提出合縱五國攻打秦國的計劃,故“五國相王”不應(yīng)包括魏國而應(yīng)納入齊國,秦國更排除在外。因此“五國相王”的國家應(yīng)為燕、趙、齊、韓、中山五國,前說皆非。

      (二)此期相關(guān)史料系年

      1.《中山策·犀首立五王》《中山策·中山與燕趙為王》,前 323 年

      這兩章主要記述了中山稱王的歷史細節(jié)。因合縱戰(zhàn)略需要,公孫衍欲促成五國相王,中山卻受到齊國排擠,最后因張登的游說,中山得以稱王,體現(xiàn)了中山國的戰(zhàn)略地位與張登的智謀。今系兩章于周顯王四十六年,即前323 年,郭人民系于周慎靚王三年、趙武靈王八年(前 318 年)[9]650,誤。

      2.《韓策三·張登請費緤 》,前323 年后不久

      此章記載張登為費 緤獻策,利用韓與西周國、東周國的矛盾助其擺脫擔(dān)任“三川之守”一事。周王室統(tǒng)治區(qū)域曾在韓的影響下分出西周國與東周國,《趙世家》稱“(趙成侯八年),與韓分周為兩”[3]2168,時在周顯王二年(前367 年),故此章必在其后。從記載來看,韓在此時已稱王,因韓與中山稱王時間相同,且中山稱王時張登功勞甚偉、活動較多,故此章記事也應(yīng)在此。今系此章于韓稱王后,即前323 年不久。

      三、趙滅中山時期的史料系年

      中山稱王后實力達到鼎盛,后來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引發(fā)多國伐燕,中山亦參與其中(前314年)。[2]88經(jīng)歷了王厝時期的興盛,中山卻很快走向衰敗,最終被趙國所滅。

      (一)趙滅中山時間

      《史記》對趙滅中山的記載很明確,大致從趙武靈王中后期開始,到趙惠文王初期結(jié)束。文獻稱:

      (趙武靈王)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

      (十九年)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

      二十一年,攻中山……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二十三年,攻中山。

      二十六年,復(fù)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二十七年)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是為惠文王……武靈王自號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3]2 175-2 184

      趙從圖劃中山到最終攻滅,大致經(jīng)過了14 年。一些時間節(jié)點需要明確:趙武靈王十七年(前309 年)圖劃中山,十九年(前307 年)開始進攻,二十一年(前305 年)中山割地求和,二十六年(前300 年)消滅中山的主體力量,二十七年(前299 年)傳位趙惠文王并自號主父,最終于趙惠文王三年(前296 年)攻滅中山。

      (二)此期相關(guān)史料系年

      1《.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前309-前308 年

      此章開篇謂“主父欲伐中山”[6]1871,點明此事是在趙國圖劃中山時期而尚未攻打中山,故系年在趙武靈王十七年、十八年,即前309-前308 年。

      這里的問題在于“主父”稱號,《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前299 年傳位給趙惠文王,此時才自稱“主父”。范祥雍以此稱本章出于后人的假托[6]1874。筆者認為,此章未必是假托之詞,卻有可能是出于后人的追述。此章是記載趙滅中山野心的開始,也表現(xiàn)出中山主儒不尚法的思想。[6]1873-1874王先謙定此章在周赧王十六年(前299 年)[6]1874,顧觀光系于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前305 年)[11]401,多有疏誤。于鬯、郭人民、柯鎮(zhèn)昌系在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 年)[8]1247[9]654[10]229,不夠準(zhǔn)確。

      2.《 中山策·司馬憙 三相中山》《中山策·陰姬與江姬爭為后》《中山策·司馬 憙使趙為己求相》,前307-前 305 年

      這三章有明顯的承接關(guān)系,都與司馬憙 第三次相中山一事有關(guān),三章順序如下:

      《司馬 憙?nèi)嘀猩健窇?yīng)為首章,記述司馬 憙欲三相中山,中山美人陰簡不悅,田簡給司馬憙 獻一箭雙雕之計?!蛾幖c江姬爭為后》為第二章,記述司馬憙踐行田簡的計謀,通過慫恿趙王納陰姬為妾,迫使中山君立陰姬為后,解除陰姬對自己的猜忌。司馬憙 應(yīng)在此時成為趙國間諜,欲借用趙的力量為自己求相?!端抉R 憙使趙為己求相》當(dāng)為最后一章,講述司馬憙的意圖被公孫弘發(fā)現(xiàn)后,反用計謀逼走公孫弘一事。

      今將三章系于趙武靈王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之間,即前307-前305 年,原因如下:

      前307-前305 年是趙武靈王全面攻打中山的初期,此時中山尚有余力抵抗,故趙武靈王通過連年攻戰(zhàn)才迫使中山割地求和?!妒酚洝ぺw世家》謂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中山求和,那時中山才無力抵抗。從三章記載來看,中山并未對趙顯露絕對頹勢,可知三章內(nèi)容發(fā)生在趙攻中山的初期,此時司馬憙 并未成為中山相,只是在做謀劃。郭人民將三章系于趙武靈王八年(前 318 年)[9]650-653,顧觀光、于鬯、柯鎮(zhèn)昌定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 323 年)[11]382-383[8]1239[10]108-111,皆誤。

      3.《燕策二·蘇代為奉陽君說燕》中“藍儲君”事,前305 年

      《燕策二·蘇代為豐陽君說燕》章中提到了中山相“藍儲君”事,具體如下:

      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關(guān)而出逃。[6]1721

      “望儲”即藍儲君[6]1730憙,何建章認為是司馬[18]1238,大誤。此人在《中山策·中山與燕趙為王》章因擔(dān)心中山無法稱王曾與張登商議對策,結(jié)合此章可知其時任中山相。

      本章謂藍儲君出使趙國,未曾想趙劫藍儲君為人質(zhì)向中山求地,可知此事在中山與趙不和之時,且中山無力抗趙。藍儲君出使趙國必與中山求和有關(guān),《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中山割地求和,則藍儲君被劫后雖攻關(guān)出逃,卻仍無法讓中山避免割地的命運。今將此事系于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即前305 年。

      4.《趙策三·富丁欲以趙合齊魏》,前299 年

      此章記載趙武靈王時的戰(zhàn)略選擇?!妒酚洝ぺw世家》稱:“(趙武靈王二十年)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盵3]2181可知趙曾派大臣到多個國家出使、考察,此章正是外派大臣的反饋之詞。從記載來看,樓緩欲使趙合秦、楚,富丁欲使趙合齊、魏。趙武靈王搖擺再三,最終聽從富丁,制定了先奪中山,再合齊、魏,最后攻秦的戰(zhàn)略部署。

      《史記·趙世家》載:

      二十七年……立王子何以為王……是為惠文王……武靈王自號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3]2 183-2 184

      可知趙武靈王曾在傳位后親自入秦探查敵情。結(jié)合此章,趙武靈王探查秦國的原因可能正是為了趙的戰(zhàn)略決策。今結(jié)合史實系此章于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即前299 年。顧觀光系于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11]407,誤;于鬯、郭人民系于趙惠文王元年(前298年)[8]1251[9]389,不夠準(zhǔn)確。

      四、《中山策》的編纂方式與疏誤

      《戰(zhàn)國策》是國別體史書,其書劃分為十一策,《中山策》是專門載錄中山史料的文獻匯編。但從前文考訂可知,這些史料并非全部匯編在《中山策》中,則《中山策》的編纂存在疏誤。

      劉向在整理《戰(zhàn)國策》時曾寫成《戰(zhàn)國策書錄》一文,記錄了當(dāng)時的整理情況,收錄在《別錄》當(dāng)中。《別錄》雖已散佚,但《戰(zhàn)國策書錄》有幸得以保存?!稇?zhàn)國策書錄》稱:

      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戰(zhàn)國策》書,中書馀卷,錯亂相糅莒。又有國別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國別者略以時次之,分別不以序者以相補,除復(fù)重,得三十三篇?!袝咎?,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臣向以為戰(zhàn)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zhàn)國策》。[19]331

      可知《戰(zhàn)國策》最初的史料情況十分混亂,不僅名號眾多,如《國策》《國事》《短長》等,而且雜亂不堪、多有重復(fù)。劉向?qū)⑦@些主要記載戰(zhàn)國游士策謀的文獻材料匯集到一起,按照“因國別”和“以時次之”的原則,從國別和時間兩個角度進行劃分、去其重復(fù),最后形成《戰(zhàn)國策》。

      “因國別”和“以時次之”是劉向重要的整理原則。劉向在校書時稱“有國別者八篇”,但從現(xiàn)存記載來看,其劃分了十二國家、十一策,可知是在原有基礎(chǔ)上進行的擴充調(diào)整。從前文來看,《中山策》的編纂沒有完全做到“因國別”和“以時次之”,下面通過表1 詳細地對比分析《中山策》的編纂疏誤。

      表1 是根據(jù)前文系年結(jié)果對《戰(zhàn)國策》中山史料進行的詳細整理,對比可知《中山策》的編纂疏誤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因國別”。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山策》外,《趙策》《魏策》《韓策》和《燕策》也收錄了部分中山史料。不僅如此,在原《中山策》的最后一章,《昭王既息民繕兵》記載的是秦昭王與白起的對話,其事與中山無關(guān),屬于編纂時的竄入。由此《中山策》的編纂在“因國別”方面存在收錄不全、史料竄入兩方面的不足。

      表1 《戰(zhàn)國策》中山史料系年與新編

      其次是“以時次之”?!吨猩讲摺凡]有嚴(yán)格的時間次序,以《中山策》第一、二和九章為例,《魏文侯欲殘中山》是《中山策》的首章,記載的是魏滅中山時期的史料,但第二章《犀首立五王》則在中山稱王時期,第九章《樂羊為魏將攻中山》又回到魏滅中山時期,顯示出編纂的凌亂性。然而,《中山策》又存在一定的“以類相從”原則。劉向?qū)⑴c“司馬憙 ”相關(guān)的三章內(nèi)容集中編纂到一起,排在《中山策》的4-6 位,這一順序雖與我們的系年結(jié)果存在差別,卻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時間原則,這說明《中山策》的編纂在時間原則上存在矛盾。劉向曾在《戰(zhàn)國策書錄》中對“以時次之”進行過界定,他在“以時次之”前加了一個“略”字,這個“略”字或許能夠解釋這種時間矛盾性特點。劉向在編纂《中山策》時并沒有對所有史料進行系年考訂,只是對時間線索較為明顯的文獻采取“以類相從”的原則進行歸并,這是造成時間性原則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也是其在“以時次之”方面的特點與不足。

      最后在“除復(fù)重”方面。劉向在《戰(zhàn)國策書錄》中明確表示對文獻進行過大量“除復(fù)重”工作,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文獻重復(fù)現(xiàn)象仍然存在。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文獻重現(xiàn)與“以類相從”不同,“以類相從”是對同一時期不同文獻的歸并,如《犀首立五王》與《中山與燕趙為王》,再如“司馬 憙”三章等,但文獻重現(xiàn)則是文獻的重復(fù)。《樂羊為魏將攻中山》和《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是典型的文獻重復(fù),前者收錄于《中山策》,后者收錄于《魏策一》。從記載來看,兩章內(nèi)容幾乎相同,涉及魏和中山兩個國家,但從《戰(zhàn)國策》其他文獻來看,這種同時涉及若干國家,又被分別收錄的現(xiàn)象并不多見,可知不是劉向整理《戰(zhàn)國策》的一貫原則,那么這種現(xiàn)象就屬于“去復(fù)重”方面的疏誤。

      綜上可知,劉向在《戰(zhàn)國策書錄》中提及《戰(zhàn)國策》在整理時遵循了“因國別”和“以時次之”原則,且對文獻進行過大量“除復(fù)重”工作。但從《中山策》的編纂來看,劉向的工作仍有失誤。本文在考訂《戰(zhàn)國策》中山史料系年的基礎(chǔ)上對《中山策》進行了重新編訂(見表1),一則全面搜羅了《戰(zhàn)國策》載錄的中山史料,二則對史料進行了重新系年,希望能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支持。

      猜你喜歡
      趙武靈魏文侯戰(zhàn)國策
      高枕無憂
      太上忘情
      魏文侯冒雨赴約
      高枕無憂
      冒雨赴約
      魏文侯冒雨赴約
      在層層深入中培養(yǎng)思考批判能力——以《戰(zhàn)國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學(xué)為例
      一代雄主竟被餓死深宮
      華聲(2018年11期)2018-12-04 18:07:06
      從《戰(zhàn)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shù)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結(jié)局竟是餓死深宮
      桦南县| 龙陵县| 鞍山市| 革吉县| 伽师县| 娱乐| 庆阳市| 临潭县| 大关县| 峨山| 彭州市| 永德县| 合川市| 双峰县| 谷城县| 法库县| 鄂尔多斯市| 鲁甸县| 蕉岭县| 佛冈县| 桦甸市| 西乡县| 石首市| 右玉县| 峨眉山市| 禹州市| 丰镇市| 平果县| 潞城市| 海盐县| 弥渡县| 湘阴县| 正安县| 东乡族自治县| 连州市| 那曲县| 铜川市| 天津市| 西宁市| 织金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