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勤琴,耿渤添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1)
1896年,愛迪生在美國紐約放映了一場滑稽的拳擊比賽,自此,體育電影正式問世。[1]而中國大地上存在著林林總總值得被影像化的體育人物與經典賽事,但我國的體育電影并未能與之齊頭并進。[2]從“2020年國產電影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體育類電影沒有出現單獨的分類,多半劃分到劇情片的范疇。近兩年上映的體育類電影有:《奪冠》《我們永不言棄》《父子拳王》《瘋狂人字拖》《國足看少年》《李娜》《起跑》《中國斗士》《高原上的棒球場》《冰球少年》《超越》《了不起的老爸》等10余部影片,雖然受疫情影響,部分影片并能如期上映,但仍可看出,近年來,體育電影數量較之前呈現出增長態(tài)勢。即便如此,體育電影依然數量有限,究其根源,在于體育題材電影多競技場面,拍攝難度大,需要演員進行專業(yè)且長期的訓練才能駕馭角色。在如今追逐商業(yè)價值的大背景下,體育題材電影制作效率較低,成為制約其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就拿近年來上映的幾部體育電影來說,宣傳最廣泛、影響力最大的是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其余幾部則黯淡了許多。電影《冰球少年》,愛奇藝評分6.9分,但就劇情設定和演員演技來說,也算是可圈可點。影片向我們展示了一直以來關注度不高的冰球項目,孩子們的堅韌和團結向觀眾展示了頑強且優(yōu)秀的青少年風貌,同時也向社會傳遞了當代青少年應該具備的氣魄和精神。該作品沒有所謂的明星大腕出演,且宣傳力度不強,因此沒能發(fā)揮出它應有的社會功能。由此發(fā)現,我國當下的體育電影呈現出投資熱情不足和社會影響力較弱等實際問題。
在我國體育類電影中,不同時代的體育人物承擔著全然不同的社會功能,表現20世紀50—70年代的作品時,體育人物被貼上了“政治標簽”,承擔著為國爭光的艱巨使命,如:影片《水上春秋》;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中,體育人物成為“強國符號”,振興中華是體育電影人物塑造的核心,代表影片有《沙鷗》;20世紀90年代,體育人物塑造回歸到個體層面,擁有了明星光環(huán),代表影片《冰與火》;進入21世紀后,體育人物借助新媒體,成為“網紅運動員”,展現運動技能的同時,因個性化的呈現博取了大眾眼球。體育電影對社會產生的功能化影響,究其根源在于體育人物本身的塑造對目標群體與非目標群體產生的價值觀導向,下文從人物的外貌塑造、語言塑造、心理塑造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體育人物塑造的表現手段。
1.外貌塑造
外貌塑造是整個電影中最為直觀的表現元素,它對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預示人物命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電影《奪冠》中,青年郎平出場時的外貌塑造為后續(xù)劇情進展助力的同時,也為“郎平”這一中國女排運動員不平凡的職業(yè)生涯奠定了基調。浸濕的球衣、卷曲的頭發(fā)和俏皮的小辮兒詮釋出青年郎平的倔強,隨著劇情發(fā)展,郎平成為職業(yè)教練后,干練的短發(fā)、黑邊半包鏡框,預示著其身份的轉變,同時也表現出人物命運的歸屬。
2.語言塑造
人物語言塑造是電影語言表達的一部分,在整個價值傳播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物思想的直接體現。體育電影中的語言塑造起到區(qū)分電影類別、反映人物性格、塑造體育形象和表現人物內在關系的作用,是高于日常語言的一種特殊且有目的的語言塑造。電影《冰球少年》中,冰球少年之間由微妙的沖突轉為互幫互助,最終贏得比賽,就是通過細膩的語言塑造達到了宣傳體育精神的目的。
3.心理塑造
體育電影中人物的心理塑造對提升青年觀者的認知能力、情緒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行為及自我發(fā)展與規(guī)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對運動員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的心理塑造,實現了體育電影的心理教育價值。電影《冰與火》中,速滑運動員鄧羚沒有因雙腿受傷而放棄自我、放棄夢想的一系列心理塑造打動了觀眾,而她也因自己的堅持奪得5項女子速滑金牌。
4.神態(tài)塑造
面部表情是體現人物神態(tài)的主要窗口,心中喜悅,則眉開眼彎嘴上翹;心中苦悶,則眉蹙眼聳嘴下墜,外顯出人物實時的狀態(tài),實則反映出了人物的內心情感,或波瀾壯闊,或寵辱不驚,或平靜安然。體育電影中,體育人物的神態(tài)表達大多呈現出眉揚眼定嘴繃緊的堅定神態(tài)。電影《沙鷗》中,女排主力隊員沙鷗治療好腰傷后,被批準參加比賽,終因2分之差輸給了日本隊,痛哭流涕的她將銀牌丟入大海時說“人沒有目標就無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銀牌”。此時的表情塑造讓人記憶猶新,難過中流露出的堅毅,使觀眾動容。
作為大眾文藝的電影電視行業(yè),是向青少年群體傳遞和輸送正確價值觀的主要渠道之一。體育電影中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對青少年的行為動機具有最為直接的影響。宏觀而言,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對青少年群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微觀而言,影視作品中體育人物的外貌塑造和語言塑造對青少年群體有著更加明確的指向性影響。在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群體無疑成為這一目標實現的中堅力量。體育電影作為眾多電影題材中的一種,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一些知名導演紛紛投入到體育題材電影的拍攝中。而人物外在形象塑造是體育電影著重表現的內容之一,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全方位多角度塑造,從而達到宣揚競技體育獨特魅力的目的,進而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引導青少年的行為動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導向。體育電影中人物塑造的成功率高,是對比于其他題材電影的一個優(yōu)勢。因此,體育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確實能夠引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為動機。
1.外貌塑造引導青少年追求自然樸實之美
化妝、發(fā)型、服裝成為塑造演員外貌的三大要素。電影中,一次成功的外貌塑造能夠帶動整個劇情,并吸引觀眾目光,進而產生跟風效應。莎士比亞說:“即使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服飾與體態(tài)也會泄露我們過去的經歷?!笨梢姡輪T的外貌塑造在影視劇中的作用不可小覷。體育電影中人物的外貌塑造需要進行整體造型設計,和戰(zhàn)爭題材影視劇不同,體育題材電影并不需要特別專業(yè)的影視特效技巧,也不需要濃妝艷抹、服飾華麗,大多情況下,體育電影中的人物外貌趨于質樸化,真正吸引觀眾的是體育精神而非外在表達,這對青少年群體在自我外貌設定上產生了追求自然樸實之美的反向滲透。如:電影《奪冠》中郎平的飾演者鞏俐的外貌塑造,從她剛入國家隊時的發(fā)型、著裝到成為職業(yè)教練后的發(fā)型和著裝;從她剛進國家隊練習深蹲舉重時和參賽時的妝面再到她成為教練后的妝面,都是在尊重體育項目的基礎上對演員進行了質樸化塑造,而社會大眾也是通過這部影片更加了解了郎平,進而重溫了中國女排精神。又如:電影《我們永不言棄》中拳王周始的外貌塑造,在表現質樸化的同時,考慮到其職業(yè)的特殊性,在整體造型時,融入了許多傷妝的特效處理,但從電影的整體呈現效果來看,其中心思想強調的也是內在的拼搏精神,而虛化了體育人物的外在塑造。同樣對青少年群體起到了追求自然樸實之美的反向滲透。再如:電影《超越》中的“百米飛人”郝超越的外貌塑造,從他18歲登上全國比賽時就追平亞洲百米紀錄時的青年模樣,到車禍后退役的他遭遇中年危機,公司倒閉,妻離子散時的中年發(fā)福造型,再到遭遇挫折,思考人生后重振信念的人物塑造,都體現了質樸化的外貌塑造。影片最終傳遞的是人生不能做到一直贏,而能做到的是不怕輸。同樣向青少年群體傳遞了人生應追求內在的重生與突破而非外在的華麗,同時實現了追求自然樸實之美的反向滲透。
2.語言塑造鞭策青少年樹立持之以恒之志
電影作為文化載體,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而電影中人物語言的塑造(亦稱人物臺詞塑造),承擔著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大責任。體育電影中所宣揚的體育精神通過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而進行傳播,進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這種現象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理論,即模因論。體育電影中體育人物的語言塑造也會對青少年群體產生模因,這種“強勢模因”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強烈的模仿效應,從而鞭策其在人生規(guī)劃中樹立持之以恒之志。錢紹昌先生指出:影視語言的特點在于其“聆聽性、綜合性、瞬時性、通俗性和無注性”。很多經典影視作品的臺詞在精雕細琢之后,語言變得精辟干練卻又文采斐然,或通俗簡樸描畫人生百態(tài),或意味雋永彰顯文化內涵。如影片《奪冠》中的經典臺詞:“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薄爸灰?%的希望,就要盡100%的努力?!薄斑@墻上的每一個球印,就是以前那幫傻姑娘,一個球一個球給鑿出來的?!庇秩缬捌冻健分械呐_詞:“就算生活再不公平,斗志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能吃得下拳頭的人,才有機會成為強者。”“就算你挨了拳頭,也要撐住,站起來,你才有贏得機會?!痹偃珉娪啊读瞬黄鸬睦习帧分械慕浀渑_詞:“只要不放棄,就一定能看到終點?!薄拔覜]有十年的時間,可我想跑贏自己?!薄澳銈儍蓚€想跑好,得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薄靶闹杏泄猓_下有路,生命終將綻放?!边@些激勵人心的語言塑造成為極具模仿力和傳播力的“模因”,為青少年樹立持之以恒之志建立了“強勢模因”。
相對于外在形象塑造,內在形象塑造更加細膩,更容易走進觀眾的內心,產生共鳴。體育電影中,體育人物的內在塑造更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少年的主觀認知與內心需求。從宏觀角度來看,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因而,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從微觀角度來看,影視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塑造和神態(tài)塑造會間接的、潛移默化的對青少年群體的認知與需求產生影響,從而對其價值觀的嬗變起到了導向作用。體育題材電影因其題材的獨特性,其產生的社會影響較其他題材影視作品更直接、更易懂、更適合青少年群體觀看,其中,人物內在形象塑造與表達也更能對青少年群體的認知和需求產生直接的影響。
1.心理塑造啟迪青少年萌發(fā)自強不息之魂
體育電影屬于類型片的一種,其產生的群體心理效應需進行具體研究,尤其是對青少年群體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更需引起重視。若要理解電影為什么能吸引觀眾,以及電影通過什么手段能更好的吸引觀眾,必須求助于心理學。電影的實踐歷程也反復佐證了這一點……心理機制無疑是電影美學或電影藝術性實現的科學依據之一,也是目標之一……如何表達人物的思想和內心,如何觀照觀者的心理感受和反應,正是這兩個方向推進著電影藝術和技術的自覺。[3]體育電影中,體育人物的心理塑造成為電影能夠吸引觀眾、引起內心共鳴的重要手段,是整個電影所要關注和表達的核心內容,人物的心理塑造成為宣揚體育精神的內核表達,也是其影響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途徑。例如影片《冰球少年》,通過對冰球運動小將子豪的心理塑造,將少年運動員從稚嫩到成熟的變化過程體現的十分到位。剛去草原訓練的子豪,認為自己是北京人,擁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以自我為中心,希望隊員們都考慮他的感受,被孤立后,決定離開訓練隊獨自回家,中途迷路,后遇狼,草原隊員沖到北京隊員前面和狼對峙,從此兩隊建立了友誼,到最后比賽中,子豪能夠顧全大局,將可以表現自己進球的機會讓給了其他隊員,最終使球隊獲勝。子豪心理變化貫穿了整部影片,塑造了一個內在豐滿的人物形象,最終為觀眾展示了青少年該有的氣度和立場。電影《了不起的老爸》中患有先天疾病卻懷有“馬拉松夢”的少年肖爾東,雖遭到父親反對,但心中關于奔跑的夢想卻從未泯滅。影片對肖爾東的內心刻畫精準到位,對其倔強沖動,永不放棄的心理塑造撼動了每一位觀影者,而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青少年在慢慢人生中應擁有的美好品格。
2.神態(tài)塑造激勵青少年煥發(fā)神采奕然之態(tài)
體育電影中,人物的神態(tài)塑造可謂是此類型片的精彩之處,這是對演員專業(yè)水準的考驗,同時也是對攝影技術的一種檢驗。神態(tài)塑造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表達人物情感、反映人物個性、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體育人物的外在表達和內在流露都受到其思想和性格的限制,因此,在特定題材、特定情境下的神態(tài)表達也是千差萬別的。成功的神態(tài)塑造可以體現人物的情感、內心活動、態(tài)度和思想品質,表達人物特征,促進整部影片的情節(jié)發(fā)展。電影《奪冠》中,青年郎平咬牙堅持訓練時堅毅的眼神,讓人過目不忘,震撼了熒幕前的每一位觀眾;《我們永不言棄》中拳王周始站在擂臺上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來時,眼神中流露出的堅定和不服輸,打動著每一位觀眾,使我們在心中不停的鞭策自己,人生就該永不放棄;《了不起的老爸》中,有先天疾病的肖爾東因叛逆被父親帶到醫(yī)院治療時,痛苦的表情中夾雜著堅持夢想不放棄的堅定神情,看哭了每一位觀眾,讓我們不斷的反思自己,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堅持夢想、堅持自我。
在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大環(huán)境下,青少年群體的體育觀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如今,自媒體盛行,青少年群體可以從不同的平臺獲取大量的信息,而他們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對接受到的信息有時并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形成正確的認知。這就需要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影響力的媒介成為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風向標,去引領青少年群體擁有正確的判斷力,形成正確的認知,從而支配他們的行為動機,電影就是這樣一個媒介。體育電影中,體育人物塑造的成功率高,是對比于其他題材電影的優(yōu)勢所在。其中,人物外在形象塑造和內在形象塑造都能夠引起青少年的直接關注和效仿,對其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調查近兩年的體育電影,認為我國體育題材電影將開啟全新的里程,也希望體育電影能夠盡早成為獨立的電影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