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縣農業(yè)農村局 許瑞雪
2021 年受夏秋降水偏多影響,豫東地區(qū)冬小麥播種時間普遍偏晚。但因冬季氣溫偏高、光照充足,晚播弱苗向好轉化,為豐產奠定了良好基礎。豫東地區(qū)小麥進入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此期是小麥肥水敏感期,且對水肥需求量大,是增穗數(shù)、增粒數(shù)、穩(wěn)粒質量的關鍵時期。因此,做好小麥后期管理工作,對小麥實現(xiàn)高產穩(wěn)產至關重要。
在小麥籽粒形成和灌漿期,應保持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5%。若土壤墑情不足,要及時灌水。
對于高產麥田來說,一般在小麥齊穗期至灌漿初期澆灌漿水,即開花后10 天左右。灌漿水宜早不宜晚,對延緩小麥后期衰老、提高粒質量有重要作用。澆水量不易過大,且要注意天氣預報,有風停澆,防止倒伏。
麥黃水一般在小麥成熟前14 天左右灌溉,可以明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危害,并有利于麥田套種和夏播。據觀測,澆麥黃水后,不僅能使麥田近地層氣溫下降2℃,而且可以使小麥千粒質量提高0.8~1.0 g。若澆過揚花灌漿水,則一般不用再澆麥黃水。
在小麥乳熟至收割階段應適當控制澆水,以提高籽粒的光澤度和角質率,減少籽?!昂谂摺爆F(xiàn)象,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延長面團穩(wěn)定時間。
針對種植密度過大的田塊和高稈小麥品種,在其生長后期需要采取積極措施,防止發(fā)生倒伏,一旦發(fā)生倒伏,需要及時補救。在小麥生長后期,如遇強降雨天氣,應及時到田間查看,做好清溝排澇工作,以免小麥植株因雨水浸泡發(fā)生倒伏。此期已不宜再噴施多效唑來防止倒伏,可用新高脂膜+葉面微肥,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降低倒伏的發(fā)生概率。對于已經發(fā)生倒伏的麥田,可多次噴施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及各種復配葉面肥,以減少損失。
在豫東地區(qū),小麥生長后期常發(fā)生青枯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大,小麥后期青枯病的發(fā)生頻率呈現(xiàn)增高趨勢。在小麥灌漿中后期,若突降大雨,且降雨前后幾天氣溫高于30 ℃,小麥易引發(fā)青枯現(xiàn)象。小麥植株青枯時,先是穗下節(jié)變成青灰色,然后頂部小穗逐漸枯萎,芒、穎殼變青灰色發(fā)白,最后整株枯萎,造成大面積減產。為預防青枯,可在小麥開花后8 天左右,每667 m2用亞硫酸鈉10 g 兌水50 kg噴施,注意噴灑均勻;或者每667 m2用磷酸二氫鉀150~200 g,兌水50 kg 噴施。
在小麥生長中后期,噴施葉面肥能夠延緩旗葉衰老,增強植株抗御干熱風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增加粒數(shù)和粒質量。一般于小麥開花期至灌漿初期噴施葉面肥,可用1%~2%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氫鉀溶液、2%~3%過磷酸鈣浸出液或15%~20%草木灰浸出液,每公頃每次噴灑750~900 kg,連噴2 遍以上,2 次間隔5 天左右,一般可增產10%左右。注意隨配隨用,以免失去效用。
“一噴三防”是小麥生長中后期一項關鍵管理技術,可減少防治次數(shù)和用藥量,并能實現(xiàn)1 次施藥、綜合防控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蚜蟲等多種病蟲危害,同時,可防止小麥早衰和倒伏。“一噴三防”一般在小麥拔節(jié)至孕穗期和抽穗至灌漿期進行。前一時期以根外噴肥和防治小麥紅蜘蛛、穗蚜為重點,后一時期以防麥蚜、干熱風為重點。同時,兼治白粉病、條銹病、吸漿蟲和黏蟲等。具體用藥種類及用藥時期,可以根據麥田病蟲害發(fā)生情況而定,注意做到隨配隨用。在小麥拔節(jié)至孕穗期,可及時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阿維菌素乳油和磷酸二氫鉀混合噴施。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可及時用40%多菌靈懸浮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氧化樂果、尿素、磷酸二氫鉀等混合噴施。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噴施農藥時可適當加入減量降殘增效助劑。
高產小麥不宜收獲過早,以在蠟熟末期收獲為宜。小麥蠟熟末期的長相是:葉片由葉尖到葉鞘順序變黃,莖稈節(jié)間呈金黃色,莖稈變黃,莖節(jié)和穗節(jié)微帶綠色;遠離麥田觀察,植株上下皆黃,中間呈一條黃綠帶。籽粒表面變?yōu)辄S色,可用指甲切斷,斷面呈蠟質狀。生產中也要避免收獲過晚,否則容易造成麥穗折斷和籽粒脫落,或因降雨導致發(fā)霉,最終導致粒質量、粒色、產量和品質下降。提倡采用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但要防止機械混雜,注意做到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