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冉祥潔
本刊2022年第8期刊發(fā)多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故事,描繪了一幅幅趣味橫生的多子女家庭生活圖景。文章刊發(fā)后,引發(fā)不少讀者共鳴,其中一位讀者來稿,分享了自己作為二胎媽媽的教育點滴和自我反思。
家有二娃,老大是姐姐,老二是弟弟。二寶沒出生前,我跟老公一致決定,一定要一碗水端平。然而,隨著二寶的出生、長大,這碗水漸漸傾斜。
比如,當看著滿臉淚痕、被姐姐按壓在地的二寶,我們都認為是姐姐在欺負弟弟,于是批評姐姐。但是,很多次問明緣由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是二寶先動手搞破壞,姐姐才出手制止的,但很多次我們都被二寶的眼淚騙了,充當了不合格的裁判員。
有一次,兩個孩子又因為玩具發(fā)生爭執(zhí),二寶一如既往地大聲呼喊,姐姐沒有因為我的喝令而停下按壓的拳頭,而是大聲問我:“為什么你不問問我為啥打他,他不動我東西,我會打他嗎?”看著女兒因為激動而漲紅的小臉,我突然無地自容,原來我一直用這樣粗暴的方式委屈著女兒,我只看到了她的蠻橫,卻沒有去認真糾正二寶的無理取鬧。我每一次的大吼,都讓愛的天平一點點失衡,直到觸發(fā)女兒的忍耐極限。而這樣的偏袒,也間接助長了二寶不斷挑戰(zhàn)姐姐的膽量,讓他以為,反正只要自己撒撒嬌、說點好話,媽媽就會幫他。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讓自己脫離“裁判員”這個角色,不再第一時間沖到現(xiàn)場,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引導姐弟倆自己解決分歧。
前段時間在家上網(wǎng)課,姐弟倆發(fā)生矛盾的次數(shù)明顯增加。爭玩具、爭電視、爭零食,家里每天都在上演一哭二打三和好的戲碼。每當姐弟倆沖到我面前讓我評理時,我都只是提供建議,“姐姐不想把貼畫給弟弟,那弟弟能不能拿玩具或零食跟姐姐交換?”“弟弟不想看姐姐找的動畫片,那能不能前15分鐘看弟弟喜歡的,后15分鐘看姐姐喜歡的,或者找一個你們倆都喜歡的動畫來看?”“既然現(xiàn)在不想理對方,那就各自冷靜一下,自己找點別的事情做。”時間一久,他們不再到我這里告狀,盡管還是時不時地聽到二寶的號哭,但是他已經(jīng)明白,我不會像以前一樣袒護他了。
前幾天,兩個孩子從姑姑家拿回兩頭發(fā)芽的蒜,高興地告訴我,他們要種出蒜苗給我吃,我很開心??粗麄冃⌒囊硪淼匕汛笏夥旁诓AП?,然后一點點加清水,我想到自己之前的種蒜苗經(jīng)歷,也是如此這般小心呵護,結(jié)果卻死掉了。我這個大人都養(yǎng)不活蒜苗,孩子能養(yǎng)好嗎?過了幾天我去陽臺晾衣服,竟然發(fā)現(xiàn)蒜苗比之前長長了一截,嫩嫩的綠葉,讓整個陽臺都有了生機。我跟女兒說起蒜苗長大的事,她說:“姑姑說,種蒜苗不能澆水太勤,隔幾天澆一次最好,不然容易把根泡爛了?!?/p>
我恍然大悟,原來不是所有勤勞都是收獲的前提,太過細致入微的關(guān)照,反而不利于幼苗的成長。這跟我們養(yǎng)孩子是一個道理,父母如果總是在孩子出現(xiàn)麻煩時,一秒鐘到達戰(zhàn)場,大包大攬地幫孩子解決,反而挫傷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積極性。
學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陪伴、去引導,讓成長的主動權(quán)掌握在孩子自己手里,才能讓孩子更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