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天舒
《管子·霸言》中說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能富強本國的稱之為“霸”,能匡正天下的稱之為“王”。然而,無論是成就“霸業(yè)”還是成就“王業(yè)”,都要以人為本。這是“以人為本”觀念的首次明確提出。
中國文化里,自古就有“王霸之辨”,“霸”通“伯”,意思是“強大”,不是今天所說的霸權(quán)主義;“王”的意思,類似于“天下第一”。有“王天下”之說,即治理天下。
管子說,人有“四欲四惡”:人都喜歡安樂而厭惡憂勞;人都喜歡富貴而厭惡貧賤;人都喜歡安全而厭惡危險;人都喜歡傳宗接代而厭惡斷子絕孫。管仲指出,國家的興廢,在于是順民心還是逆民心,順民心就要滿足人的四欲。
在“以人為本”的政治綱領(lǐng)和“四欲四惡”的政治學說下,管子在齊國實施了九種惠民政策:老老、慈幼、恤孤、養(yǎng)疾、合獨、問病、通窮、振困和接絕。政府設置專職官員分別負責贍養(yǎng)老人、鼓勵生育、體恤孤兒、收養(yǎng)殘疾人、幫助鰥寡孤獨者再婚、管理健康醫(yī)療、扶助貧困、賑濟受災、祭奠為國捐軀者,共九項民政措施。
例如,為了鼓勵生育,齊國所有的城鎮(zhèn)都設置“掌幼”之官。對于因為子女幼弱而負擔重的士民,規(guī)定:有三個孩子的人家,孩子的母親不用納稅;有四個孩子的人家,全家不用納稅;有五個孩子的人家,國家給配備保姆,領(lǐng)取國家發(fā)給的兩份口糧,直到孩子長大為止。
齊桓公曾問什么是國家之本,管子回答:“齊國百姓,公之本也?!眹?,“以人為本”,是中國傳承兩千多年的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