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查鴻林
三河古鎮(zhèn)大大小小有26 條巷,其巷之多之長令人驚訝并驚艷。俯看三河的巷,窄如腸、細若線,街巷相連,宛如九曲回廊,或高或低、造型迥異的馬頭墻和繞街繞巷而過的小南河相依相伴,徽風水韻撲面而來,登高臨下賞心悅目。
三河的巷得名很簡單,淺顯易懂卻令人拍案叫絕。位于古南街只能容一人側(cè)身而過的巷取名“一人巷”,很直白好記;而位于古西街能夠三人合并而行的巷子又叫“合眾巷”,表明三人為眾,意和形均包含其中;在古中街上有兩條筆直細長的巷子,窄一點的叫“小毛竹巷”,寬一點的叫“大毛竹巷”,并非這里有過毛竹眾多的毛竹園,而是據(jù)形狀取名,可惜小毛竹巷現(xiàn)已不存在。
三河的巷都是有故事的,不肝腸寸斷卻很動人,如南街“仁里巷”反映了三河的民風淳樸。三河老街的房子大多是深宅大院,一個大門里面住著好幾戶人家。相傳過去有個很有錢的人家,住在下橫街上一條巷的大院里,而院子里其他人家都很窮,那位有錢的人家并沒有看不起窮鄰居們。他對每一位鄰居都十分謙讓,逢年過節(jié)還施善于人。在他的示范下,這條街巷里的鄰居都和睦有禮,互幫互助。后來人們把這條巷取名“仁里巷”,以作紀念。
三河巷與三河街同祖同宗,街有多古巷有多長。夕陽西下,當落日的余暉映照在小巷高聳的馬頭墻時,你若置身于某一條巷道,閉上眼睛,仿佛塵世間喧囂都已離你遠去。此時若邀約一知己,輕輕地慢慢地蹓跶在巷道內(nèi),聽著鞋底摩擦青石的“噠噠”聲,清風送爽中互訴衷腸,那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