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 芳 張燕妹
(1.福建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具有統(tǒng)領性和標志性的內容就是對于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精辟概括。高校的建設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著力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的教學和課題研究。偉大建黨精神內涵極其豐富,它的教育意義不是單方面的,是多角度的。因此必須闡明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內容,從而拓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xiàn)實路徑,培養(yǎng)學生繼承偉大建黨精神的品質。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僅五十多名黨員歷經(jīng)百年滄桑逐步發(fā)展壯大為九千多萬黨員的強大動力支撐,也是其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將我國的建黨精神概括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1],從中反映出共產黨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理念。從先進性層面,在共產黨發(fā)展的進程中,堅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方向,將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結合,研究人類思維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堅持發(fā)展真理和偉大理想。
這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jīng)受住如此嚴峻的考驗的精神支柱,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精神動力。從實踐性層面,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是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和勇挑民族復興使命的統(tǒng)一,是中國共產黨銳意進取、前仆后繼的根本動力。從斗爭性層面,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堅持錘煉中國共產黨人的意志品格和發(fā)揚優(yōu)秀革命作風的統(tǒng)一,是中國共產黨凸顯的實踐品格。從人民性層面,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忠于黨和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辜負人民的期望,充分體現(xiàn)了家國情懷和人民情懷。這四個層面的內涵厚重而博大,相輔相成、特質鮮明,構成緊密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2]。大學生需要樹立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信念,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需要堅定不移擁護黨的領導。理想信念是每個人終身的必修課,是人生的支柱,是奮斗的不竭動力。大學生是時代發(fā)展的建設者和主力軍,能否堅定理想信念不僅對自身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更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特別是,世界處于變動的格局下,更需要當代大學生勇于奉獻,堅守品格,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為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貢獻出一份力量[3]。
中國共產黨能夠克服革命、建設、改革道路上的重重困難,與其堅定地理想信念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般原則,指導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人民深切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魅力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價值追求。偉大建黨精神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勇于和善于堅持真理,點燃信仰的火炬,不斷鞭策大學生奮力前行,給予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
弄清楚為什么出發(fā),也要認清未來應向何處起,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忘了初心的政黨,一定是沒有前途的政黨[4]。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定不移的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作為時代發(fā)展的未來,大學生更應將初心捧在胸懷,將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反觀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以自我利益為中心,而不顧國家、人民的利益,最終淪為社會的蛀蟲。回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之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的每一步都體現(xiàn)著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當面對生死危難時,為國家和人民奉獻全部。面對當前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面臨的新挑戰(zhàn),大學生道德教育需要探尋新的著力點,使道德修養(yǎng)滲入大學生的主觀世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準則和行為品格。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中彰顯了一種責任和擔當?shù)木?。大學生通過不斷地多渠道地汲取養(yǎng)分,踐行擔當使命的精神,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勇立潮頭,乘風破浪,成為永葆家國情懷、甘于奉獻的新時代青年。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之路,鍛造了無數(shù)輝煌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為尋求國家獨立、為民族解放、為人民幸福舍生忘死、慷慨就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shù)革命烈士以身報國,據(jù)統(tǒng)計犧牲人數(shù)高達三百七十萬人;一千八百多名扶貧基層干部用汗水書寫大愛、用奉獻消除貧困,用生命詮釋初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場上,共產黨人同樣用生命扛起責任和擔當,四百六十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奮勇當先,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沖鋒陷陣。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任何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思想上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因而其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也更容易受社會氛圍的影響。受西方國家思想滲透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思想上產生動搖,受到金錢至上、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的腐蝕,熱衷于炫耀攀比以及自私冷漠,加之一些新聞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僅為了吸引流量,而進行一些低級趣味或者歪曲事實的傳播,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在硝煙炮火的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也從不叫苦,最苦的莫過于國家的弱小貧窮,苦的是戰(zhàn)友的犧牲,苦的是物質的匱乏。無論遭遇多少艱難險阻,中國共產黨人從不退縮,不怕苦也不怕死,逢山開路,敢于斗爭,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以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厚底蘊,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勇于攀登、攻堅克難的精神,滋養(yǎng)大學生心靈,肩負起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能夠披荊斬棘,帶領人民開創(chuàng)新篇,離不開無數(shù)共產黨人赴湯蹈火、以生命踐行使命的無私勇敢?!捌咭粍渍隆鲍@得者張桂梅用一名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幫助一千八百多名貧困山區(qū)女孩實現(xiàn)了大學夢,用大愛詮釋黨的初心。身患漸凍癥卻依然堅守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張定宇、八十四歲高齡仍然義無反顧逆行出征的鐘南山,他們是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平凡無私的忘我,他們用行動踐行了中國共產黨人建黨的初心??墒窃诋斍吧鐣?,雖然沒有了槍林彈雨,但是一些錯誤思潮正在破壞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為遏制中國的發(fā)展,西方勢力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攻擊惡跡斑斑,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思潮不斷侵襲著人們的思想。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進程中,將建黨精神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意識,使之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為了革命迸發(fā)出的優(yōu)秀品質、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篳路藍縷的艱苦歲月,為了改革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擔當,從而更加堅定對黨忠誠、為黨工作的深厚情感,始終同人民風雨同舟,堅守不負人民、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初心情懷,提升思想觀念和政治覺悟,維護祖國尊嚴,無私為人民服務,以實際行動為黨分憂、為民奉獻。
高??梢詫⒔h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有效弘揚建黨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與教學專題、教學知識點、教學重難點相結合的切入點,以教材的理論體系為主線,精選內容相關、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的教學案例,將偉大建黨精神嵌入于五門課程的講授過程。一方面要注意將偉大建黨精神與各門必修課的內容有效銜接,如從哲學視角去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闡述偉大建黨精神所具有的價值意蘊、鼓舞和激勵當代大學生自覺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蘇共早年有二十萬黨員時能夠奪取政權......而在有近兩千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丟失了自己,這是為什么?”[5]在思政課堂中要講清楚,從導致蘇共悲劇的根源去把握堅定理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播放相關黨史紀錄片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共產黨人的愛國主義情懷、頑強意志品質、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熱愛人民的天下情懷。通過喚起課堂的共情力,直擊大學生的心靈,讓偉大建黨精神引起大學生的共鳴[6]。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場所,而是依靠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分享,為學習共同體創(chuàng)造一個共情的立體場域,應將偉大建黨精神投射到體驗、感染、啟發(fā)等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在可知、可感的教學素材中逐步學習和體悟。通過以上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自覺踐行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進而強化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認同。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一個民族的歷史創(chuàng)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對人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以一種的微妙的方式對身處于某種特定的社會氛圍中產生影響。在大學校園生活中校園文化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要途徑。偉大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基礎[7]。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在校園中大力宣傳,可以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從而發(fā)揮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在校園內廣泛宣傳建黨精神,形成文化氛圍。組建偉大建黨精神宣講團、藝術創(chuàng)作、校園展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參與進來;也可以通過播放共產黨建黨百年中典型的革命事跡相關影視資料,令大學生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偉大建黨精神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二是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到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中。緊緊圍繞偉大建黨精神的主旨思想開辦一些學術講座或者研討會,邀請校內外專家、老干部為師生開展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專題學術報告,能夠加強對偉大建黨精神有更加科學的認知和理論高度。讓大學生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更加細致地了解和學習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利于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到校園的學術氛圍中,為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清晰的導向。
在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要關注理論的教育,同時也充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可以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從而在實踐過程中反思、學習與強化理論,將理論和客觀實際充分結合起來,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素質與能力。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認為,實踐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溝通主體和客體的橋梁。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獲取的建黨精神是具有真理性的精神品質。
新時代大學生要認識偉大建黨精神,應該加強實踐養(yǎng)成,在實踐活動中去體悟這一偉大的精神。一方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社會服務類實踐活動,包括志愿服務、參觀訪問、社會調研、環(huán)境保護、公益活動等。偉大建黨精神體現(xiàn)了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tǒng)一,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物質實踐活動中,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鼓舞青年一代闊步前行。對大學生來說,社會基層可以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國情和磨煉意志,利用寒暑假時間,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更加深刻地研究和探討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質內涵,錘煉學生們百折不撓、貧賤不能移的風骨和意志。另一方面,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教學實踐活動,做到知行合一,積極發(fā)揮實踐教學的育人作用。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到黨史教育基地,使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背景和偉大價值,有助于學生真正將其落實到實處,做到知行合一,助力大學生踐行、認識、理解與運用偉大建黨精神,切實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求真精神來筑牢馬克思主義信仰,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踐行精神來提升自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中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引導大學生用“不畏犧牲、勇于斗爭”的斗爭精神來激勵自己在專業(yè)學習中永不言敗,引導學生用“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無私精神將自己的熱血奉獻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大學生伴隨著新媒體而成長,他們是智能手機、微博、微信、抖音的主要用戶,在各大公眾號推出偉大建黨精神學習專欄,定期發(fā)布新聞、資訊、微視頻,以吸引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要善于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wǎng)絡資源,以傳播的邏輯開展偉大建黨精神學習教育,讓學生在茶余飯后能夠感受到偉大建黨精神的洗禮。一是要拓展育人和向學生傳播思想的途徑,通過開設偉大建黨精神學習微課堂、在學校以及院系微信公眾號、抖音公眾號進行宣傳、建立網(wǎng)上展覽館和互動交流平臺,實現(xiàn)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有效傳播和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教育效果;二是要用適合于新時代大學生認識事物的新方式把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講好,提升大學生學習偉大建黨精神的興趣。如利用AR、VR 等虛擬技術新平臺在大學生中進行廣泛宣傳,在不知不覺中讓大學生感受到崇高精神的感染力;三是要充分利用更多的載體和形式,多管齊下,教師可以在“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上傳一些紅色影視作品、紀錄片、書籍等素材,傳播好、發(fā)揚好偉大建黨精神,使大學生更加能夠感悟到黨的精神,從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