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業(yè)大學 張昭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玩具的陪伴,玩具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玩具既可以給兒童帶來快樂、知識和思想,也是兒童學習技能的工具。然而,市場上兒童玩具種類繁多,但針對視障兒童的玩具卻少之又少。視障兒童由于視覺障礙導致其在感知事物時缺少了視覺的參與,其所獲取的信息量明顯少于正常兒童。對于視障兒童來說,觸覺、聽覺及殘余視力是其識別客觀環(huán)境、判斷事物特征、獲取周圍信息的重要途徑。一個好的視障兒童玩具可以讓其和正常兒童一樣享受玩具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可以學習知識、獲取信息和技能。
視障的全稱為視力障礙,也稱視力殘疾或視力缺陷,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低下或視野縮小,并且不能矯正,以致無法達到正常視力。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過程中存在一定障礙。根據視力障礙的程度,可將視力障礙分為“盲”和“低視力”兩種,具體分類標準因國家和地區(qū)而有所不同[1]。也就是說在視障兒童中,不全都是全盲的兒童,部分兒童還有殘余視力。
感知覺也稱簡單知覺,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是大腦對當前作用于感知器官客觀事物的反映,也是兒童感知世界、認知自我、學習知識和技能并發(fā)展智力的主要途徑。兒童依靠感知覺,可以形成對不同事物的概念和記憶。視覺障礙兒童由于視覺的缺失,觸覺和聽覺在其感知環(huán)境、認知世界、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觀察,視覺障礙兒童的觸覺和聽覺的靈敏度相對正常兒童更高一些,但視障兒童的這種能力并不是先天具備的,而是在其成長過程中,通過對其觸覺和聽覺的鍛煉才能達到。
視障兒童中,包括“盲”和“低視力”兒童。也就是說,有部分視障兒童有殘余視力。就殘余視力來說,它雖然不能獲得具體的、清晰的畫面和信息,但可以感知光亮、鮮艷的色彩,甚至物體的形狀與輪廓等。這些碎片的、模糊的畫面和信息對視障兒童認知環(huán)境、獲取信息也具有重要作用。就觸覺來說,觸覺需要與物體產生直接的接觸,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且觸覺獲取到的物體信息是片面的、零散的、無色彩的。但是視障兒童可以通過觸摸物體,來了解物體的形狀、大小、材質、軟硬、輕重、溫度、粗糙度、光滑度、密度等特征。視障兒童在長期的觸覺鍛煉下,觸覺相對于正常兒童靈敏度會更高。正常人指尖的感覺閾限值為2.2~3.0 mm,而視障兒童的指尖閾值能達到1.5 mm,個別能達到1.0 mm[1]。在生活中,可以通過觸摸來尋找需要的物品,比如衣服的正反與類型、食物的涼熱、種類和大小等,也可以通過觸摸來辨別道路的方向,確定是拐彎還是臺階。就聽覺來說,聽覺雖然無法了解物體的形狀、大小、材質、顏色等信息,但是其可以幫助視障兒童獲取信息、學習知識、識別環(huán)境、分辨他人、空間定向等。蘇聯心理學者對盲童和正常兒童進行了聽覺檢查后發(fā)現,兩類兒童對純音的感受沒有什么區(qū)別,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長[2]。因此,視障兒童的聽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鍛煉,以促進聽覺的發(fā)展,提高聽覺的靈敏度。從而彌補視覺缺失帶來的影響。在生活中,可以通過聽覺來辨別環(huán)境和人,比如嘈雜的馬路、吵鬧的公園、潺潺的河水聲、某一個熟人的說話聲等。也可以根據壺叫聲知道壺開了,吸塵器聲知道吸塵器在工作等。
結合觸覺、聽覺及部分視障兒童的殘余視力所獲取的信息,視障兒童可以在大腦中對事物形成一個信息模型,從而幫助視障兒童獲取對事物相對立體的認識。
視障兒童由于視覺缺失,日?;顒雍透兄挛飼艿揭欢ň窒?,他們會存在一些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一些想法不能得到實現等問題,時間久了逐漸會對自己產生質疑,從而導致自卑、焦慮、灰心、頹廢、消沉、固執(zhí)的情緒狀態(tài)。同時一些視障兒童父母由于憐憫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過分溺愛和照顧,從而導致孩子獨立能力較差、處理問題能力不強、對他人感受考慮較少、情緒多變、社會認知不足等情緒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情緒狀態(tài)并不是在所有的視障兒童身上都會出現,一些視障兒童由于自身性格樂觀,并在家庭和學校的正向引導和教育下,性格樂觀開朗、情緒比較穩(wěn)定,并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3]。
現在市面上現存的視障兒童玩具多是盲用魔方、盲用積木、觸摸板等,盲用魔方在產品表面設有不同的紋理或盲文,盲用積木在外觀造型上設有盲文,方便視障兒童更好的使用。觸摸板則是通過觸摸獲取故事或者辨別材質。這些玩具雖然簡單易用,容錯性高,也都符合視障兒童的生理特點,但是其玩法較為單一,功能較為簡單,欠缺趣味性和娛樂性。兒童好學、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不集中,視障兒童也是如此,若玩具的功能過于簡單、趣味性不足,視障兒童便會很快失去興趣和探索欲。
通過競品分析可以發(fā)現目前市面上的視障兒童玩具大多是以觸覺為主,而市面上對于聽覺的使用和訓練的視障兒童玩具則比較欠缺。也就是說,現在市面上視障兒童與視障兒童玩具之間的交互主要是通過觸摸。視障兒童由于視覺缺失,若玩具欠缺語音上的反饋和提示,這樣一方面會導致視障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得不到良好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會導致視障兒童的聽覺提升較慢,更重要的是會導致視障兒童通過觸覺和聽覺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弱。
教育性就是兒童可以通過玩玩具獲得知識,促進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通過競品分析可以發(fā)現,現有的視障兒童玩具缺少對視障兒童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和提升。以上提到的魔方、積木等產品功能單一,僅訓練視障兒童的觸覺和手部的抓握能力,對視障兒童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fā)展起到的作用較小。兒童階段處于對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該階段的兒童開始逐漸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物品的特征、交通工具的特征、注意天氣的變化及特征、也會認識到大自然的變化等。而視障兒童由于視覺缺失,對事物的認知是片面的、零散的,缺少具象的認知,好的視障兒童玩具可以讓他們在擺弄玩耍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基本屬性和外觀特征。
視障兒童由于視覺缺失,對認知、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其認知途徑與正常兒童相比也有一些不同,認知事物主要是通過觸覺和聽覺。觸覺就是用手指、手掌觸摸事物;觸摸是從局部到整體的一個過程,通過手指、手掌在事物上的一點點移動來接觸事物,從而逐步感知并拼湊出事物的特征和外形,因而視覺障礙兒童通過觸摸來認識事物是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但對于空曠的房間、游樂園等較大的事物,無法用手觸摸來感知具體的特征和外形時,需要處在這個環(huán)境中憑靠身體的感覺、聽力和想象力的結合來想象。其中聽覺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聽環(huán)境和事物發(fā)出的聲音,來判斷事物和環(huán)境。由此可知,視障兒童認知事物是從局部到整體的一個過程,并且需要調用觸覺、聽覺等其他感知系統(tǒng)一起來感知。
視障兒童由于視覺感知上的缺失,視覺體驗與正常兒童相比也缺少很多,許多需要視覺來完成的事情也很難實現,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知識、與同伴相處玩耍也存在一定困難。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所以他們一般缺乏安全感、自卑,性格內向、孤僻。因此一方面視障兒童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他們希望能和同齡兒童一起玩耍,希望被當做正常兒童一樣對待;另一方面,因現有的一些玩具對視障兒童考慮的較少,易用性較低,可能會給視障兒童帶來挫敗感。他們希望可以愉悅地享受玩具帶來的樂趣。綜上可知,設計的產品應該可以有效地改善視障兒童的生活,讓視障兒童能夠和正常兒童一起玩耍和交流,讓家長能夠參與到視障兒童的世界中去,同時減少視障兒童的挫敗感,逐漸為視障兒童營造健康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研究表明,所有的視障兒童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全盲兒童,也就是對光沒有一點感知,但剩下的90%的視障兒童中大部分兒童都有殘余視力。由于我國對視障兒童的早期干預還沒有普及,大多數視障兒童的家長也對視障兒童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早期的教育訓練,并且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眼睛過分保護,讓孩子減少或盡量不使用殘余視力,導致視障兒童的殘余視力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fā)。殘余視力如果通過全面有效的視功能訓練方法來訓練和學習,并鼓勵視障兒童克服因視覺缺失帶來的心理障礙,幫助視障兒童使用殘余視力、掌握殘余視力的使用技巧,促進視力潛能的最大開發(fā),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視覺經驗缺失的[4]。從長遠來看,提高的視力在與觸覺、聽覺的共同協助下,能夠更好地幫助視障兒童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和世界、學習生活的技能,以及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兒童玩具承擔著娛樂和教育兩種作用。視障兒童由于視覺缺失,視障兒童玩具不僅僅要具有娛樂性和教育性,更要有利于視障兒童的發(fā)展。通過對視障兒童的特征及其觸聽能力訓練玩具的意義進行分析,可知視障兒童觸聽能力訓練玩具的設計應該考慮如下幾點:一是考慮視障兒童的認知途徑,玩具要具有感知性,并提高和訓練視障兒童感知所依賴的觸覺、聽覺等能力;二是考慮視障兒童的心理特點,玩具要易玩,可以和同伴分享,比如互動性、易用性;三是考慮多數視障兒童還有殘余視力,玩玩具可以促進視障兒童殘余視力的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視障兒童感知主要依靠觸覺、聽覺。首先是觸覺,視障兒童玩具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觸覺體驗。比如,給玩具設計不同的紋理圖案、凹凸處理、清晰的輪廓等不同的表面設計、適當的觸覺反饋、明確的觸覺提示、友好的觸覺交互等,以提高玩具的觸覺感知、增強玩具的包容性,從而帶給視覺障礙兒童更好的觸覺體驗。其次是聽覺,視障兒童玩具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聽覺感受。然而根據以上調研可知,現在市場上的視障兒童玩具,聽覺作用的發(fā)揮相對較小。可以通過給玩具增加適當的語音提示、語音引導和語音反饋來提高玩具的使用體驗。
訓練性就是對視障兒童的觸覺、聽覺及殘余視力等感知能力進行訓練。
首先是觸覺的訓練。觸覺是視障兒童獲取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感覺,觸覺能夠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軟、硬、粗、細、輕、重等特性,也對視障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觸覺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辨別不同材料的質地、軟硬、光滑、粗糙、密度、涼熱等,接觸不同材料的同時,要搭配硬的地面、涼的水、軟的枕頭等聯想理解;二是辨別物體的形狀、大小、重量等;三是形成空間、整體與部分的概念,比如搭積木;四是要學習識別盲文。觸覺的訓練要按照從手掌到指尖、從大到小、從上到下、從粗糙到精細的順序來進行鍛煉[5]。視障兒童玩具應與以上的觸覺訓練相結合,在娛樂的同時,幫助視障兒童提升觸覺能力。
其次是聽覺的訓練。聽覺是獲取外界信息、認知客觀環(huán)境的主要手段之一,視障兒童由于視覺缺失,所以聽覺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技能、交流的重要途徑。所以視障兒童需要在平時有意識的去鍛煉并強化聽覺,提高聽覺能力。對聽覺的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辨別聲音,認識各種動物的叫聲、壺叫聲、吸塵器聲、流水聲等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交通工具的聲音、充滿嘈雜聲的馬路和菜市場、不同人的聲音等;二是定位聲音,訓練定位聲音源的方向;三是聽力記憶,回憶或復述聽到的話、詩歌等[6]。視障兒童玩具應該與視障兒童聽力訓練相結合,比如將動物叫聲、交通工具聲、壺叫聲等日常生活中的聲音融入玩具設計中,讓他們在玩玩具的同時不僅能解了事物的外形,而且能訓練分辨事物的聲音。
最后是殘余視力的訓練。視覺是人類獲取外界信息、感知周圍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人類有80%以上的信息都來自于視覺。視障兒童中大約有90%的兒童擁有殘余視力,視障兒童的殘余視力可以感知光亮、鮮艷的色彩,甚至物體的形狀與輪廓,這些信息對視障兒童認識世界、獲取信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殘余視力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對殘余視力的訓練主要包括視覺的認識能力和視覺技能兩方面。視覺的認識能力主要是認識物體的各種形狀、基本顏色和顏色的深淺、物體的大小和長短、光線的明與暗等。視覺技能主要是視覺的注視能力、視覺的追蹤能力、視覺的搜尋能力等。視障兒童玩具的設計應與以上殘余視力訓練的兩個方面相結合,幫助視障兒童的殘余視力得到更好地開發(fā)和提升[4]。
有些視障兒童因為視覺缺失,生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小世界里,但是他們也迫切希望能跟同齡人一起玩耍,能夠被大家當做普通人來對待,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歡。所以玩具應促進視障兒童與同學、朋友和家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互動性玩具既拉近了視障兒童與家人和同學的關系,也收獲了玩具所帶來的樂趣。
因視障兒童群體視覺的缺失,對玩具的使用和認知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視障兒童玩具的設計應該具備易用性,其玩具應該簡單易用、操作靈活,減輕視障兒童行為和操作上的障礙。從聽覺、觸覺、使用方式上考慮視障兒童的需求,使得視障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能有愉悅的使用體驗。比如,清晰的操作提示和操作反饋,簡單易懂的圖案、明了的觸覺提示、及時的語音指導等。
教育性就是視障兒童可以通過玩玩具獲取知識、技能、培養(yǎng)思維等。既可以促進視障兒童所依賴的感知覺的發(fā)展,又可以使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具體包括:一是,促進視障兒童所依賴的感知覺的發(fā)展,比如根據紋理、形狀進行匹配的玩具、聽聲音摁下對應的物體模塊等;二是,促進視障兒童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比如積木、拼圖等玩具,可以促進視障兒童空間思維和想象思維的發(fā)展;三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比如通過帶有凹凸紋理的動物、植物卡片或模型等,可以讓視障兒童學習和認識不同的植物、動物等。
我國視障兒童群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但視障兒童玩具市場卻十分萎靡。從視障兒童角度來說,玩具能夠建立起他們與陌生世界的聯系,是陪伴他們成長的伙伴。玩具能夠促進他們學習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促進聽覺、觸覺、殘余視力的提高、培養(yǎng)社會交往的能力、發(fā)展和補償認知的缺陷。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可以開拓視障兒童玩具市場,還能讓更多社會人士來關注視障兒童,讓社會、國家、家庭為視障兒童的幸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說,研究為視障兒童玩具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可以在觸覺、聽覺、殘余視力等能力訓練的基礎上,為視障兒童玩具設計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