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建菊
以前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里他順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fā)出沉悶、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搖頭。然后再去試下一只碗。他幾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只滿意的,就連老板捧出的“碗中精品”也被他搖著頭失望地放回去了。
老板很是納悶,問他老是拿手中的這只碗去碰別的碗是什么意思。
他得意地告訴老板,這是一位長者告訴他的挑碗的訣竅:當一只碗與另一只碗輕輕碰撞時,發(fā)出清脆、悅耳聲響的,一定是只好碗。
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遞給他,笑著說:“小伙子,你拿這只碗去試試,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儀的碗?!?/p>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奇怪!他手里拿著的每一只碗都在輕輕的碰撞中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他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驚問其詳。
老板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你用它試碗,那聲音必然渾濁。你要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
這個故事讓我感觸頗深:就像一只碗與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樣,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也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成為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最好的學生”。
2017年秋季開學,剛執(zhí)教130班的歷史課時,我很嚴厲,可能是當班主任“后遺癥”,也有可能是我想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這些學生“征服”。我在上課時很兇,學生稍有表現(xiàn)不好的地方就要被我嚴厲批評。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味地嚴厲只會將學生越推越遠,適得其反。
班里有一個學生小車,可能是剛上初一不適應,歷史學習總是跟不上,背書效率很低,放假不寫作業(yè),甚至到后來連作業(yè)本都丟了。我很生氣,經(jīng)常批評他。慢慢地,他上課不抬頭了,也不說話了,成績越來越差。有一次上課,我問了一個問題,全班同學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上來,突然,小車很小聲地說出了答案,我很欣喜,在課上表揚了他。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表揚竟讓小車產(chǎn)生了微妙的變化。后來每次他表現(xiàn)好的時候,我都會表揚他。慢慢地,他上課抬頭了,愛回答問題了,在后來的幾次考試中,他的成績從不及格到及格,表現(xiàn)越來越好。
學生的轉(zhuǎn)變,讓我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了思考。我發(fā)現(xiàn),一句鼓勵比一句批評更管用,寬容比苛刻更容易打動人心。一次表揚可以讓學生重拾信心,一次不當?shù)呐u可能會讓學生離我們越來越遠。心靈的碰撞是相互的,我們信任學生,就會得到學生的信任;我們尊重學生,就會得到他們的尊重。反之,如果我們對學生一直抱有懷疑、猜忌甚至是虛偽的心態(tài),那他們給我們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心墻。
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只碗,碗里盛著善良、信任、寬容、真誠,也盛著虛偽、狹隘、猜忌、自私。作為教師,我們要剔除自己碗里的雜質(zhì),然后用微笑迎接“另一只碗”的碰撞。做最好的老師,才能遇見“最好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