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冬燕
關注學生的成長經歷、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話題。學校的儀式是教育的重要載體,它以象征性的文化符號、打動人心的情感體驗和升華的價值引領,發(fā)揮著獨特的教育功能。
學生步入三年級,迎來生命成長的第一個里程碑——“十歲成長儀式”。這場儀式該怎樣舉辦,才能彰顯其積極的教育力量?我們緊扣“生命”這個主題詞,為學生精心準備10份時光大禮,讓這場儀式變得暖意融融:
1.一場講座——探秘生命起源;
2.一次體驗——開展護蛋行動;
3.一項挑戰(zhàn)——高空拋蛋,放心去飛;
4.一次采訪——記錄出生故事;
5.一個年輪——珍藏成長力量;
6.一份賬單——感受養(yǎng)育之恩;
7.一封家書——靜享紙短情長;
8.一場儀式——見證生命拔節(jié);
9.一聲祝?!獋鬟f最美期待;
10.一份禮物——期待夢想成真。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寫過這樣的一段話:“我希望盡可能充分地滿足孩子們多種多樣的興趣和企望?!睋Q句話說,我希望孩子們生活和學習得有意思,“有意思”即有趣、獨特、浪漫、好玩。“十歲成長儀式”力求主題貼合學生的認知,儀式內容回應學生的需求,儀式的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參與,同時,學校設計了相關前置性體驗活動,用情境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感悟。
生命從何而來?我們又是如何出生的呢?這一直是學生喜歡探究的問題。于是,我們就從“生命緣起”著手,邀請婦產科專家到校為學生講述生命的起源,解釋每一個人類個體是如何從一個細胞成長為一個嬰兒的,使學生知曉媽媽在孕育自己的生命過程中的辛苦與偉大。學生們滿懷好奇心、探究欲,認真傾聽,再結合主題閱讀,入情入境。學校用一場講座拉開儀式的序幕,點燃學生的感恩情懷,激發(fā)學生關注個體生命孕育與成長的興趣。
為期三天的“保護蛋寶寶,真心悟恩情”護蛋活動,旨在讓學生肩扛責任勇?lián)?,體會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辛勞。學生們奇思妙想,各顯神通:用棉花鋪制溫床,用紙巾圍成防護衣,用塑料泡沫裹成盔甲……利用班會課,老師再帶領學生鄭重地簽下護蛋軍令狀,擔起沉甸甸的責任。護蛋成功的“蛋爸”“蛋媽”們還將獲得“護蛋小明星”的光榮稱號。這項情境活動的創(chuàng)設,融入主體情意,充滿審美色彩,莊嚴神圣又樂趣無窮,引導學生做一個“心中有愛,肩上有責”的人。孩子是這樣記錄自己成為“蛋爸”的一天的:
可是,護蛋不是件容易的事,剛要開始寫題目,只聽“砰”的一聲。不好,是蛋窩和桌角碰撞的聲音,感覺不妙,趕緊檢查“夢蛋”有沒有受傷,謝天謝地,我的蛋寶完好無缺,依然在做白日大夢呢!為了不讓它再次受驚,我調整了坐姿,身體后移,微微弓腰,稍許低頭,讓蛋寶寶與桌角始終保持安全距離;為了保險起見,寫作文的過程中,我用左手的肘子壓住本子,左手張開擋在桌角前面,雖然我的身子感覺比較累,但為了保護好我的蛋寶寶,這點累不算什么。
叮鈴鈴!下課了,又一個難關撲面而來,那就是課間操開始了?,F(xiàn)在播放的是跳躍運動,我將全身的力量聚集在了腿上,膝蓋彎曲,模仿出跑步的姿勢,而上半身卻紋絲不動,一只手緊緊穩(wěn)住“夢蛋”,生怕一個不留神,“呲溜”一下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另外一只手則在不停地四面擺動,這么滑稽的動作,把一旁也在做操的嚴一涵逗得癡癡笑,看著呼呼大睡的“夢蛋”,我吊著的心暫時放下了。(繆宜廷)
孩子出生的那天,可是全家的節(jié)日。家長孕育孩子的那段艱辛又充滿甜蜜的歷程,是家庭中最珍貴的記憶。我們邀請學生的爸爸媽媽接受采訪,梳理出學生的出生過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使孩子了解爸爸媽媽在孕育過程中為自己的付出,所經歷的艱辛以及所體會到的幸福和期待。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脈。在這項活動中,生命的誕生以一種真切可感的方式,浸潤兒童的心靈,滋養(yǎng)兒童的情感,學生目之所及、筆力所畫處,感同身受,情緒體驗逐漸豐盈,情感愈加豐富。
教育是創(chuàng)造記憶的過程。教過的知識學生遲早會遺忘,但這趟感悟生命歷程之旅的感受他們會一直記得。
記憶之所以能夠成為教育,關鍵是附著于記憶之上的教育意義。無意義的記憶和無記憶的意義一樣,不足以語教育之道。所以,我們的十歲成長儀式,既要讓學生記憶深刻,更要讓它蘊含教育意義,感恩、責任、擔當,應是儀式的核心主題。
人的生命成長,或快或慢,都是成長的姿態(tài);故事或悲或喜,都有感人的力量;時光或暗或明,都屬生命的色彩……我們借鑒心理學相關理論,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回憶生命歷程,每兩年選取印象深刻的事件填進生命年輪。這是對童年生活的梳理,更是對平凡時光的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那些湮沒在時間里的閃光,為成長積蓄力量。
你看,孩子給自己提取的生命寶藏有:
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像上次拔牙一樣堅持到底;學習也得像騎自行車一樣一遍遍地練習,才能成功。做事情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爸爸媽媽認為我是一個專注、上進的孩子。我也覺得自己心地善良,能微笑著面對生活,很棒哦!
…………
學校要發(fā)現(xiàn)外在教育要求和兒童內在生長需求之間的契合點,讓兒童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成長,主動積極地構建個人的成長年輪和生命理想,洞察自己的內心。
同學們認真地回憶十年來家長對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并凝結成一個個數(shù)字,落在這份賬單上。了解親人的生日,算一算自己的教育經費(學費、興趣班、特長班的費用),生活支出(衣食住行、旅游等費用),還有其他支出(醫(yī)療、保險費用等),最后再估算一下十年來一共用去的費用。龐大的數(shù)字,讓學生震驚。是的,時間可以計算,費用可以測算,但父母的愛,又豈是一串數(shù)字能夠承載的?
學生在統(tǒng)計賬單后寫下了自己的感悟,有的說:“我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辛勞苦累,他們?yōu)槲腋冻隽撕芏嗪芏?。他們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不求回報,讓我淚目?!庇械恼f:“我覺得爸爸媽媽在我身上付出了很多,我以后要學會自主學習,不給父母添亂,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庇械恼f:“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爸爸媽媽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幸福的生活,我也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他們幸??鞓?!”……學生的感悟,字字皆真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從認知自覺、情感自覺、意志自覺走向行為自覺!
在孩子第一個整十歲生日之際,父母的心中一定滿是歡喜與激動。我們邀請學生的父母為自己孩子寫一封生日祝賀信,寄到學校,讓學生體會收到父母親筆信時的欣喜,感受父母在字里行間表達的祝福與期望。
學生在成長儀式中現(xiàn)場閱讀,家長們的用情至深讓孩子們淚花漣漣。我們把信與出生故事裝訂在一起,取名《紙短情長》,留作孩子成長的紀念。
儀式,天然具有價值感,自帶能量。與價值滲透相關,情感體驗是學校儀式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沒有情感的觸動,教育就不會真實發(fā)生。讀信環(huán)節(jié),是情感觸動的時刻,也是教育發(fā)生的時刻。打動學生的內心,才可能具有持久的影響力。
學校儀式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和特定程序的群體性的活動儀式。在學校場域中,儀式教育具有鮮明的集體性特征,在集體性的儀式氛圍中,學生作為群體中的一員,獲得集體歸屬感、安全感和認同感,有助于建立共同體,并在集體中獲取力量。
6月1日,我們在這個屬于兒童的快樂節(jié)日里,舉行三年級孩子的十歲成長儀式慶祝典禮。校園甬道上擺放“我們十歲啦!”成長手印墻,讓每一個學生印刻下十歲的手印,與入學時的小手印形成鮮明對比,感悟自己成長的茁壯。大臺階上,樹立著用氣球裝飾而成的成長大門,一個個著裝鮮亮的孩子踏進去,告別往昔的稚嫩,迎向一個燦爛光輝的自己。在整個活動當中,我們與學生回顧“拾”光里的記憶——一張出生的照片,一張當下十歲的照片,讓所有同學見證自己的蛻變;與學生傾聽“拾”光里的故事——從入學的第一天,到入隊儀式,再到進入小學以來的各項活動參與,感悟成長的快樂,品嘗收獲的喜悅。每個班還精心編排了節(jié)目,演繹成長路上的繽紛多彩,慶祝自己生命有力的拔節(jié)。
在這場慶祝活動中,我們力求每一個同學都出鏡,爭取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表演當中,推動個體情感的發(fā)展。
羅曼·羅蘭曾說:“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見所聞?!痹趯W生成長的生命節(jié)點上,校長和學科老師們精心送上生日的祝福。
校長說:“要學會感恩,知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學會自我管理,不要再讓爸媽、老師為我們操心;學會立志,勇敢地去追逐夢想……”語文老師說:“十歲,故事才開始。愿孩子們心存善念,目光炯炯,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數(shù)學老師說:“直奔目標,日積月累,做加法;目標專一,心無旁騖,做減法;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做乘法;誠實守信,一分為二,做除法……加加減減,乘乘除除,祝愿學生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p>
在師者、家長的祝福聲中,每一個個體都會有不同的生命溫暖發(fā)酵。孩子們從祝福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激起情感的共鳴,助力品德的養(yǎng)成、理想的構建。
儀式,往往是集體性敘事,但也不能忽略對個體的關懷。在活動中,我們邀請六一當天生日的同學,為他們送上生日禮物,讓他們擁有溫暖的歸屬感,明確生命的方向。
特別的日子,家長、老師還為每一個孩子準備了特別的禮物。喜慶的教室里,一份簡報、一本相冊、一支鋼筆、一本圖書……每一位孩子寫下成長夢想,珍藏在心愿瓶中,待到小學畢業(yè)之際打開,對照自己是否夢想成真。老師用最真的情、最深的愛,為孩子送上精美的禮物,留存最珍貴的記憶,期待他們夢想成真,用蓬勃的姿態(tài)開啟人生嶄新的篇章。
這樣的“十歲成長儀式”,成為每一個學生的盛典,他們積極參與,主動發(fā)聲,既擁有了集體儀式的莊重感,又擁有了個體參與的獨特性;既重視了集體教育的力量,促進了個體的社會化,也充分關注了個體的參與和體驗,關注個體之間的雙向交流和對話。高度的情感帶入與個體鏈接的機會,讓儀式的教育力量抵達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熔鑄成生命的暖流,溫潤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后這樣說——
十歲,是一個里程碑,代表著告別小時候的幼稚,迎來“小大人”的責任。在“六一”兒童節(jié),老師的關心,爸爸媽媽的問候,溫暖的環(huán)境布置,精美的成長禮物……無不讓我快樂不已。
在校門口的成長大門上印上小小的手印,在星星狀的心愿瓶里投上一顆時光膠囊,在信箋里感懷媽媽對我的濃濃愛意……如今我十歲了,愿以后能目光炯炯,以夢為馬,在時間的長河里、人生的跑道上奮力前行。(俞舒旸)
在過去的十年里,我遇到了許多美好,也碰到過很多困難,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們都要積極面對,努力克服。感謝老師和家長為我們舉辦這么隆重的慶典,你們的付出,讓我知道了成長的意義。當節(jié)日的音樂聲響起,我感到我是那么幸福。一路走來,爸爸媽媽含辛茹苦地教導我,雖然疲憊不堪,但是依然無怨無悔;老師們的諄諄教導,讓我學會了許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是他們讓我知曉什么是愛,什么是夢想。(何沐宸)
“十歲成長儀式”是學校的例行活動,更是一次教育的契機,是學校價值觀、文化、教育哲學的現(xiàn)實映像。接下來,我們將把成長儀式作為學生“生命體驗”的契機,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凸顯學校文化,構建學校專屬的“儀式圖譜”,努力讓成長儀式活動走向課程化,以達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確立生命的價值、感受成長歷程中的責任和擔當?shù)慕逃繕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