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剛
路基的質量與穩(wěn)定性能夠決定公路建設的實際效果,為保證公路主體結構的牢固性達到設計標準,施工方必須合理利用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對土質松軟的軟土地基路段進行加固處理,使用先進技術進行檢測,優(yōu)選材料加工工藝與填筑措施,在提升公路路基穩(wěn)定性的同時,節(jié)約工程資源,強化路基基礎的承載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公路軟基地段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的核心原理,并指出了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的基本類型、應用方式,總結了高填方路基施工活動的開展流程與質量控制要點。
為強化路基基礎的水平面承載力,使之達到設計要求,促進公路行車造成壓力的快速傳導,施工方可采用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修建質量較高、使用壽命較長的復合型路基,消除可能出現(xiàn)的路基下陷、滑動、土層侵蝕等問題,修建不易產生裂縫的邊坡與卸力層,發(fā)揮出高速公路在我國交通事業(yè)中的關鍵作用,滿足社會生活對于高速公路的需求。
我國現(xiàn)代公路工程建設活動中,施工方經常會發(fā)現(xiàn)預定施工路段存在軟土地基,此類地基的土質較為松散,壓縮比較低,容易因外力而發(fā)生形變,影響后期正常施工。為提升施工質量水平,保證工程進度按照預定計劃達成,施工人員必須采取措施,消除土層之間的縫隙,提升土層密實度,運用現(xiàn)代化筑路技術,修建由多種回填土料與混凝土構成的高填方路基,使得軟土地基中的水分因受到外部壓力而被逐步擠出,避免路基因結構強度較低而發(fā)生沉降或者破裂等問題,保證施工質量與工程建造效率。高填方路基主要修建于沉降量較大、土層松軟的路段,路基邊緣處的緩坡缺乏穩(wěn)定性,容易發(fā)生垮塌與下陷,斷面大于一般公路路段。因此,技術人員應當把握高填方路基的基本屬性,適當?shù)乜s短工程施工周期,提升施工技術要求,主動消除常見的整體下陷、路基沉降不均勻、路基底部土層滑動等問題。
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經常被用于軟土地基加固、塑形工作中,其填筑作業(yè)量較大,容易遭遇復雜施工問題,水平填筑高度約為2m 左右。此類路基必須承受較大負荷,為延長其使用壽命,施工人員必須調整鋪筑方式,盡可能地提升路基和地基之間的壓實程度,使得壓實度較高的土層能夠分散路面承受的壓力。施工方必須嚴格控制土層厚度、底部土壤壓實度、路基填筑高度等核心參數(shù),并在階段性施工完成后對工程建造質量進行核查,要求一線技術人員使用透水性較高、粘度大的石料與土料,如石灰石、沙土等,避免出現(xiàn)質量問題。
高填方路基施工的用工量較大,必須消耗巨量工程資源,為保證施工質量,縮短工程建設周期,施工方可選擇采用分層、分階段填筑技術,根據軟土地基路段周邊的地形、地下土層分布格局等參數(shù),設計較為完善的分段施工計劃,主動調整路基填筑方向與施工工藝,使用橫向填筑法與縱向填筑法結合的施工方法,精確測量軟土地基的整體填筑長度,評估后續(xù)階段壓實作業(yè)應當保證的作用力傳導深度,嚴格控制垂直填筑厚度。在坡度較大的路段進行施工時,必須使用小型工程機械,在路基側后方與正前方修建多個傾斜度較小的臺階與梯臺,為正常施工提供便利,降低在地質環(huán)境復雜的路段進行施工的難度。施工方必須基于地質學、工程學原理,對軟土地基路段中不同層級的承載力、厚度、作用力傳導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并主動采用小規(guī)模爆破方式,清除預制施工地點表層的覆土與大塊巖石。通過清除影響后期壓實施工的阻礙性因素,可進一步提升施工質量,使得工程材料攤鋪與推平工作得以順利實施。為保證技術人員操控的機械設備能夠如期完成碾壓工作,必須采用分層攤鋪法,將每一土層的攤鋪厚度控制在20cm 左右,由重型運輸車將配制完成的混合料與集料運往施工現(xiàn)場,在指定位置卸載,一線施工人員可借助推土機等設備,將原材料推平,使之均勻地分布在施工地段上方。針對機械設備無法展開的特殊地段,技術人員可采用人工攤鋪技術,派遣專業(yè)工人使用小型手推車與手動控制的振搗設備,開展可控的人工攤鋪活動,提升高填方路基攤鋪與填筑的均衡性。在第一階段的攤鋪工作基本完成后,可組織碾壓活動。
為強化公路工程中軟土地基內部土料的壓實度,消除土層中遺留的團塊與孔洞,施工人員應當主動使用較為先進的大規(guī)模強夯技術,引入重型夯土設備,如由吊索控制的金屬夯錘等。首先,施工人員必須使用小型清潔工具清理現(xiàn)場,保證工地地面平整度達到要求,使得路基的承載力達到計劃標準,避免出現(xiàn)因強夯施工持續(xù)開展導致路基瓦解。施工方必須在現(xiàn)場進行核查,檢測已建成路基與路基邊緣土層的結構強度與穩(wěn)固性,根據檢測結果對其進行適當加固處理。施工人員應當正確使用夯錘與夯土機等機械設備,估測夯錘的重量、體積,調整吊索的松緊度與長度,通過適當?shù)胤潘苫蚶o吊索,調整夯錘所處高度,使之落在預定位置。在施工中技術人員應當控制吊機吊臂的方位,使之向前傾斜,避免因向后傾斜而發(fā)生吊機傾覆等問題。在組織強夯施工活動時,施工方管理人員應當調整基本參數(shù),控制夯土工藝的應用方式,調整夯錘不同時段落點之間的間距,保證施工質量,讓夯錘按照固定速度下落,使用探測設備檢測軟土路基在夯錘作用下發(fā)生的形變,評估其整體水平高度的變化趨勢,并采取措施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平整處理,使得軟土地基的下沉距離與移動范圍和施工計劃中的要求相符。施工方技術人員必須及時對夯錘與夯擊設備進行檢測,找到夯錘的中心位置,以合理手段對夯土設備進行配平,消除可能存在的設備錯位問題,發(fā)現(xiàn)密實度不足的土層,開展填筑與二次修復性夯筑,避免夯土活動影響周邊土壤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施工人員可在夯錘落點附近臨時開挖多道減震溝,減震溝深度與寬度均控制在1m 左右,通過采取合理措施,提升軟土地基土層的穩(wěn)定性,避免其產生裂縫。
施工方必須把握壓實施工工藝的核心要點與質量控制要求,根據工程建造計劃,對壓實施工活動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評估,保證壓實效果達到相應標準。施工方可基于路段的走向與地理位置,調整壓實施工的執(zhí)行方式,應遵循安全施工的基本理念,制訂完整可行的機械設備配套方案,根據壓實度要求確定碾壓次數(shù)。針對曲折度較高的路段,可采用分階段壓實法,使用中小型設備在空間較為狹小的路面進行反復壓實作業(yè)。壓實施工必須秉承先左右后中間的順序,以此調整軟土地基所承受的壓力,讓地基周邊的土層保持穩(wěn)固,向地基中心部分均勻地施加作用力,以此提升路面的穩(wěn)固性。在針對曲線路段進行壓實施工時,必須采取措施,按照曲線的水平走向與垂直高度,先進行針對公路外側的碾壓,而后逐步轉向內側,以此控制工程材料消耗量。
施工方必須在開展高填方路基建造活動之前,做好各方面的事前準備,籌集足夠的技術資料、機械設備、技術人員,評估建造計劃的合理性,開展現(xiàn)場調查研究,搜集有關公路軟土路基的土層厚度、密度、顆粒大小、外部地理環(huán)境等不同方面的信息,讓施工中臨時修改建造計劃的活動獲得更多參照信息,以此提升施工質量與計劃可行性。在組織施工前,必須針對高填方路基建造活動中常用的工程材料進行檢測,找出質量未能達到計劃標準的材料,消除潛在的質量問題。施工方必須做好設備調試、維護、保養(yǎng)工作,消除可能存在的機械設備故障、參數(shù)設置錯誤等問題,及時動員人員在施工現(xiàn)場清理工地附近的雜物與垃圾,使得預制施工路段保持衛(wèi)生、整潔,規(guī)范不同階段的施工活動。
在軟土路基設計、建設中,必須針對性區(qū)別對待有著多種復雜屬性的地形地貌,比如對于高速公路通過的軟基地區(qū)的處理方案需要進行特殊調整。施工方案中存在的欠缺,會使地基建成后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為保證施工質量達到相關要求,技術人員可臨時在建造計劃中添加多個修改方案與調節(jié)措施,如在路基底部軟土層中修建多個支撐柱與碎石樁,基于復合型地基建造要求,強化單個支撐樁的承載力與水平穩(wěn)定度,基于施工場地的表面積、填料層深度、土質等基本屬性,修建一到兩個小型試驗樁,評估這一調節(jié)措施是否具備應用價值,施工方可及時調整建造計劃,建立內容較為完整、主題突出的動態(tài)工程管理表與信息登記表,評估土層穩(wěn)固性、土壤黏性等重要檢測量在實驗中的變化趨勢,調整支撐柱的插入深度及其與底部土層材料的接觸面積,提升碎石樁的承載力,重點發(fā)揮底部土層的壓力分解作用。為進一步發(fā)揮土層的補強作用,必須在考慮到路基路面滲水的前提下,選擇在路基底部大范圍鋪設碎石層與砂土層,逐步強化地表土壤的強度,消除影響土層穩(wěn)定性的地表剪切力。例如,技術人員可在施工中,在軟土地基底部土層中,填筑厚度約為10cm 的碎石路基,在保證地表強度的基礎上,提升填料的防水性,保證軟土地基經過強化后,其承載力達標。
施工方必須主動使用強度較高、能夠承受較大壓力的特殊材料,并基于初期的施工檢測結果,選擇重量相對較輕、功能齊全的機械設備,調整路基填筑層碾壓次數(shù)與碾壓范圍,設置好松鋪厚度、應力傳導方向,組織開展有計劃、有規(guī)則的分層填筑。技術人員應當在使用工程材料修建路基時,檢測材料的含水量,以攪拌、暴曬等方式,在短時間內降低工程材料的含水量,讓多數(shù)材料的含水量低于3%。一旦路基填筑高度高于140cm,則必須對公路路基開展整平,提升整體壓實度,讓土層的松鋪厚度低于10cm,消除填筑體對底部軟土地基施加的壓力,讓填筑層在自重的作用下發(fā)生致密變形,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
為及時發(fā)現(xiàn)可能出現(xiàn)的軟土地基沉降現(xiàn)象,施工人員必須在公路建造現(xiàn)場布置多個自動化檢測設備,如紅外線攝像儀等,控制檢測范圍,針對新建成的高填方路基,進行多角度綜合校測與觀察,每隔1m 左右布置一個自動化檢測點,在地質條件變化較大的路段,提升監(jiān)測點的密度,做好標高檢測與基點定位,記錄多方檢測數(shù)據,為后續(xù)施工活動提供便利。技術人員可主動運用人工拉線的方式,檢測路基在橫坡的傾斜度和監(jiān)測點標高是否滿足設計圖紙要求,同時組織專家團隊對混合料的用量、使用方式、加工工藝進行多角度的檢測,確保其含水量、密度與在路基中的壓實度能夠達到本次工程的技術參數(shù),檢測人員可評估在高填方路基施工活動中,一線施工隊伍是否按照設計圖紙進行填筑、碾壓施工,并督促工地施工人員對已建成路基進行維護、保養(yǎng)處理。
施工方應當基于自身工程建造經驗,對高填方路基施工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把握其整體應用價值與運用路徑,采取措施加固軟土地基,使用中小型機械設備在土層下方灌入填料與集料,提升路基的承載力,做好軟基處理工作,為新時代公路建設事業(yè)提供技術層面的保障,促進現(xiàn)代交通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