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韜 方雅玲 鐘盈盈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針灸在我國有悠久發(fā)展史,早于2010年便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電針儀,作為一線針灸臨床醫(yī)生和國內外神經系統(tǒng)方向專家學者常使用的研究儀器,即能輸出脈沖電流且能達到針灸治療要求的電子設備,其使用和研究有利于推動電針療法的發(fā)展,使針灸的發(fā)展跨向了更高的新臺階。其是在電針療法獲取患者“氣”的基礎上,將適當的電流連接到穿刺穴位的針上,以刺激穴位并預防疾病。電針儀作為毫針結合現代化技術的產物,不僅減少醫(yī)者行針的工作量,還能提高毫針的治療效果,擴大毫針的治療范圍[1]。隨著臨床中電針儀使用需求的不斷增加,電針儀使用過程出現諸如輸出頻率模糊、觸電現象等問題,故本文基于臨床進行微機型電針儀的研究探討。
電針儀器是針灸學和電子物理學發(fā)展的結果,具有電刺激和穴位刺激的雙重特征,克服了人工針刺時間長,人工操作時間長的缺點,節(jié)約人力成本,提高臨床療效,為針灸臨床治療提供方便,現已成為針灸治療的常規(guī)手段之一,也可同時為一些實驗研究的刺激量化提供方便[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國內醫(yī)師和工程師不斷開發(fā)各種電針治療設備,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使得我國電針儀器設備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不斷推陳出新。
1.1 電針治療初期 唐世丞等人20世紀30年代發(fā)表的《電針研究》有我國最早的電針療法記錄[3]。早期被普遍使用,在使用時發(fā)現頗多問題,不久就被淘汰。1950年后的電針基本為2種,蜂鳴式電針儀、交流式電針儀。由于性能不穩(wěn)定,聲音太過嘈雜,不方便醫(yī)者使用,這2種類型的電針儀器很快就被淘汰了。
1.2 脈沖式電針儀 20世紀60年代,我國研發(fā)出現半導體脈沖式。由于脈沖電滿足人體生理對刺激的要求,主要輸出參數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具有效果明顯、體積小、操作簡單安全、省電等優(yōu)點,得到廣泛應用。
脈沖式的電針儀作為臨床常用的電針儀器,具有價格低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但也存在以下缺點:輸出頻率缺乏數字顯示功能,電阻電容產生的頻率主要是雙諧振子,大容量的電容器主要是電解質材料,很容易導致內部電解液泄漏,使用一段時間后泄漏和干燥導致電容急劇減少[4]。
醫(yī)師將面板上的刻度除數作為估計值,實際使用頻率往往較低。產品大多只能輸出簡單的和不變的電脈沖信號,這種信號容易被人體所適應,產生耐受現象[5]。故有進一步改良的空間。
1.3 微機型電針儀 隨著微處理器芯片運用于治療儀器中,電針儀也嵌入ARM處理器實現智能化、數字化應用。微機型電針儀結合應用程序開發(fā)框架(QT)技術,使操作更加便捷,且設置音樂治療的功能,增強患者針灸治療的舒適性和臨床療效,故其有較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6]。
現階段臨床電針儀的不足主要有輸出頻率模糊、易出現觸電現象和研發(fā)人員的局限性。
2.1 輸出頻率模糊 目前臨床電針器械產品大多由簡易但較為舊式的電子電路組成,只能輸出單一的、難以改變的電脈沖信號,患者容易產生耐受現象,這也是針灸臨床的常見問題之一,從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的前景[7]。
2.2 易出現觸電現象 在調節(jié)電流強度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觸電現象,且輸出電流強度不穩(wěn)定,故電針儀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有待進一步改進。
2.3 研發(fā)人員的局限性 電針設備是醫(yī)學與工業(yè)融合的產物。它需要由工程研究人員和醫(yī)學研究人員共同開發(fā)。但是,工程學研究人員可能對中醫(yī)理論沒有全面而系統(tǒng)的理解,而醫(yī)學研究人員可能在理解工程學理論方面存在不足且電針儀的開發(fā)與實際臨床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故在開發(fā)過程中無法將中醫(yī)理論與工學、電子信息理論較好地融合在一起[8]。
微機型電針儀作為目前臨床上的主要電針儀器,其搭載的Linux系統(tǒng)能滿足實時性、多任務、穩(wěn)定性的要求,具有精確輸出頻率、電流輸出穩(wěn)定等優(yōu)勢,后期還能根據臨床和實驗需求拓展功能[6]。但因其目前功能較為單一,因而以其為基礎進行改良設想。
3.1 針方智能化 避免耐受現象、提高針刺療效成了電針儀創(chuàng)新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臨床上避免針刺耐受的常規(guī)方法是改變穴位,在治療中保證效果常采用“循經取穴”的方法,所以應該經常更換穴位,甚至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強化穴位組合的應用。比如面癱,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無明顯季節(jié)性,發(fā)病急?,F代很多青中年人的學習和工作壓力大,勞作過度,還有正氣多虛的老年人,常在受到外感風寒、風熱邪氣后出現面癱。在治療方面,西醫(yī)治面癱效果不及中醫(yī)針灸。從“經絡氣滯、經絡筋經功能失調”的病機入手,本病位于面部,其病機與少陽、陽明經絡筋經有關。因此,治療以“通風通絡,疏通調筋”為主,輔以局部穴位和手足陽明經絡。治療主穴有陽白、顴髎、地倉、翳風、合谷,風寒證輔以風池、列缺,風熱證輔以外關、曲池,氣血兩虛證輔以足三里、神闕等[9]。在使用電針器械時,可以對主要穴位和其他穴位進行排列組合。根據患者的不同需求及情況采取措施,比如人中溝歪斜可配水溝,鼻唇溝變淺則可配迎香,目合困難即可考慮配攢竹等等[10]。微機型電針儀可在Linux系統(tǒng)上設置不同針方,從而方便針灸醫(yī)師使用。
3.2 變幅精準化 電針器具的變化是多方面的。治療中強度、頻率、時間等因素的變化可以很好地避免或延緩針刺耐受,提高臨床效果。研究[11]證明不同的參數對電針臨床運用的療效會產生不同的影響[6]。目前針灸刺激參數的相關研究仍然較為空乏,參數的研究對臨床療效的提高和針灸量化、標準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強度、時間改變是2大突破口。讓強度更加精確化,避免恒定強度刺激腧穴形成耐受現象。進一步精確化時間,使得各次電針治療時間形成差異來避免穴位耐受。在電針儀的使用中,對于電流的調控也是不可輕視的。過去電針儀強度的輸出顯示不清、不精,導致醫(yī)生不能更加精確地治療,因此將微機型電針儀變幅進一步精準化,時間、頻率、強度可更精確,時間精確至秒,頻率、強度精確至0.01,避免微機型電針儀調節(jié)幅度過大,因人而異,更適合治療。
3.3 治療數據可存儲 治療數據可存儲對于個性化治療和科研實驗分析有著重要意義。住院患者常長時間接受電針治療,分析其既往治療數據能確定該患者適應的強度、頻率、波頻,從而有針對性地設定治療方案,避免出現耐受現象。大量住院患者的治療數據亦可供臨床醫(yī)師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進一步探究電針儀于各疾病的運用情況。臨床試驗和基礎實驗有賴于微機型電針儀的精確輸出和數據存儲,而現階段主流使用的脈沖式電針儀難以滿足科研實驗的要求,故治療數據可存儲是微機型電針儀急需拓展的功能。
綜上所述,電針儀器通過多年創(chuàng)新和改進,微機型電針儀是其中前景最為廣闊的儀器。立足微機型電針儀,使其針方智能化、變幅精準化和治療數據可存儲,有助于針灸醫(yī)師和科研工作者安全、便捷使用電針儀。硬件設備與軟件應用相結合的研究與開發(fā)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故醫(yī)學研究人員和工學研究人員還需共同探討研發(fā),從而帶來更大的應用價值和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