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曉英
統(tǒng)編本教材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編排上不僅數(shù)量上有所增加,還呈現(xiàn)出“主題內容成體系”“語文要素有梯度”“體裁多樣化”等特點,充分凸顯了編者對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描述的人物事件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課文也不像童話、寓言那樣生動有趣,加之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難度。為此,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學習需求搭建適切支架,為學生學好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助力。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創(chuàng)作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背景之下,課文中描繪的時間、空間等與學生的認知之間有一定距離,教師可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對話情境,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內容為學生營造具有極強感染力的語言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入到深入閱讀中去。如教學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時,課始教師就用激情飽滿的聲音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知道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是什么日子嗎?這一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起,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全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當家做主人,過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這一天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一天,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你們想知道開國大典的盛況如何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痹诮處焺?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迫切想去了解那段過去的歷史,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材中有許多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的人物或者故事被拍攝成了影視作品。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把一些影視資料引入課堂,可以再現(xiàn)歷史,讓學生與文本同喜同悲,促進學生對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五位壯士的英勇氣節(jié),教師可以把五位壯士英勇跳崖的影視資料播放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五位壯士英勇跳崖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這些口號的時候,被這種情緒感染了,跟著一起高呼。在這種教學情形下,五位壯士表現(xiàn)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精神已經(jīng)深深地留在學生心中,深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搭建影視資料支架,以還原歷史,深化學生的閱讀感受。
教材特別注重資料在學生閱讀中發(fā)揮的作用,并且提出了“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的語文要素。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資料在學生閱讀中的作用,從而讓資料為學生的閱讀助力。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呈現(xiàn)的大都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事情,塑造了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但由于種種因素學生對這些人物或者事件缺乏了解和認知。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搜集資料、運用資料的指導,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如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好地體會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教學之前,教師布置讓學生查閱李大釗的生平資料以及受到酷刑等方面的資料。結合查閱資料,當學生發(fā)現(xiàn)李大釗犧牲時才38歲感到非常痛心,當看到國民黨反動派竟然對李大釗實施絞刑的時候對敵人的喪心病狂簡直無法忍受。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資料補充下,學生對革命時期人物的精神品質有了更多的了解,促進了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
教材中不少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都編排有相應的“閱讀鏈接”,是對本單元人文主題或者語文要素落實的必要補充,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適時把“閱讀鏈接”引入教學中,以使其在背景支撐、語言示范或者價值觀引領等方面發(fā)揮其教學價值。如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文主要講述了梅蘭芳蓄須明志、賣房度日、自傷身體等幾件事,表達了梅蘭芳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課后“閱讀鏈接”中為學生編排的是田野寫的《難忘的一課》,“閱讀鏈接”與課文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與“閱讀鏈接”中《難忘的一課》聯(lián)系起來閱讀思考,說說這兩篇課文的共同點。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篇課文都是屬于愛國類的課文,愛國的范圍很廣,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是愛國,在后方做好前線物資的儲備調配等也是愛國,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戲是愛國,老師教育孩子熱愛自己的祖國是愛國,錢學森學成歸來為祖國做貢獻也是愛國……這樣借助“閱讀鏈接”來引導學生閱讀,可以推進學生閱讀的逐步深入,使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文本蘊含的愛國精神,把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課文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使學生的閱讀在“閱讀鏈接”資料的補充下走向深入。
由于學生基礎認知水平的差異,在閱讀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時往往會對文中內容的理解產(chǎn)生困難,教師精準把握學情,從學生認知需求出發(fā),在學生的認知盲區(qū)搭建問題支架,可以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就文中可以引起學生思維沖突的地方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思考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革命人物的形象獲得真正理解。如五年級下冊《軍神》一文中對劉伯承與沃克醫(yī)生的描寫細致入微,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自主提問,然后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主要是與劉伯承有關的:“劉伯承做眼部手術為什么不打麻醉藥,難道他不怕疼嗎?”“劉伯承在做眼部手術時為什么還能數(shù)清沃克醫(yī)生的刀數(shù),這表明了什么?”教師肯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此引導學生探究閱讀,感受劉伯承為了擁有清醒的大腦堅持不打麻醉藥做眼部手術,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決心,表明了他鋼鐵般的革命意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從文章寫法入手進行提問:“課文題目是《軍神》,主要講了劉伯承做眼部手術不打麻醉藥的事情,可為什么還要多次描寫沃克醫(yī)生的表現(xiàn)呢?”教師于文本沖突處進行提問,可以把學生引入到文本語言文字的深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探尋革命精神。
由于受篇幅限制或者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有一些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在編入教材的時候對事情的原委交代得并不是很清楚,這就會讓學生感到疑惑。教師于學生對文本的疑惑處提出恰當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可以促進學生對革命志士光輝形象的多維感知。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許多學生對文章中當時的局勢嚴峻到了什么程度,為什么說局勢越來越緊張了,李大釗為什么不早點離開北京以及他忍受了各種酷刑還堅持不泄露黨和國家的機密感到難以理解。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共產(chǎn)黨人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教師引導學生細讀課文中李大釗在被提審時的外貌描寫,如“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亂蓬蓬的長頭發(fā)”等,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李大釗在獄中究竟遭遇了怎樣的處境,他又在堅守什么?”,引導學生閱讀思考,以使學生從中進一步感受到李大釗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于學生對文本的疑惑處提出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深層思考,不斷推進,促進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深刻理解與認識。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出發(fā),以生為本,依據(jù)學生學情以及教材文本的特點為學生搭建適切的教學支架,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降低學生的閱讀理解難度,把弘揚革命精神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傳承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