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超男,段培蓓,楊玲,夏超,楊麗萍,喬悅
目前手術仍是治療胃癌的首選方案,術后輔助化療可提高患者生存率[1],但同時也讓患者經(jīng)歷一系列生理、心理癥狀的困擾,且這些癥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多個癥狀同時發(fā)生、彼此影響,呈現(xiàn)出一種“集群”現(xiàn)象,與單個癥狀相比,多癥狀共存可能呈倍增方式加重患者癥狀負擔,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縮短生存期[2-3]。因此,相較于單癥狀,對癥狀群的研究更具意義。為了加強對胃癌化療患者癥狀群的有效管理,減輕患者痛苦,筆者對胃癌化療患者癥狀群種類、測評工具、影響因素和干預方法進行綜述,旨在為制訂護理干預方案提供參考。
1.1癥狀群的概念 Dodd等[4]在2001年首先提出“癥狀群”的概念,即3個或3個以上同時存在且相互關聯(lián)的癥狀組成癥狀群;之后Kim等[5]優(yōu)化癥狀群概念為由2個或2個以上穩(wěn)定的、同時伴發(fā)且相互關聯(lián)的癥狀構成,且獨立于其他癥狀群。到目前為止,仍未形成公認、統(tǒng)一的癥狀群概念,主要原因為調(diào)查的人群、識別的工具、所用的統(tǒng)計學方法等存在差異。
1.2前哨癥狀 Brown等[6]在一項肺癌癥狀群橫斷面調(diào)查中首次提到了“前哨癥狀”的概念,即在癥狀群中起指示和標識作用的癥狀,該癥狀可能提示群內(nèi)其他癥狀的存在。另有研究認為,前哨癥狀應具備靈敏性,可誘發(fā)或加重其他癥狀[7]。夏超[8]對166例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疼痛為病感癥狀群的前哨癥狀,悲傷為情緒癥狀群的前哨癥狀。目前前哨癥狀的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還需進一步研究確定前哨癥狀,探討前哨癥狀與群內(nèi)其他癥狀的關系。若前哨癥狀確定存在,將有利于提前識別、評估癥狀群,從而達到提前干預、簡化干預過程的目的。
隨著癥狀群越來越被臨床工作者及管理者所重視,近年來涌現(xiàn)不少關于胃癌化療癥狀群的調(diào)查性研究,從橫斷面研究到縱向研究,從癥狀群的識別到亞組的識別。癥狀群的命名有的是直接以群內(nèi)癥狀進行命名,如疼痛-疲乏-睡眠障礙癥狀群;有的是以群內(nèi)癥狀的歸類命名,如情緒癥狀群;還有的是以貢獻最大的癥狀進行命名,如疲勞相關癥狀群,因此研究出的癥狀群名稱不盡相同。而由于樣本量、樣本人群特征、研究的時間截點、研究工具、統(tǒng)計學方法等不同,癥狀群內(nèi)的癥狀組成也各有差異,主要為以下幾種類型。
2.1病感癥狀群 部分研究者將此群命名為疼痛-疲乏-睡眠障礙癥狀群,是胃癌化療期間最常見的癥狀群之一,發(fā)生率高達31.33%,并在整個化療周期中穩(wěn)定存在[9]。張華等[10]對185例胃癌化療患者進行橫斷面研究,得出的病感癥狀群包括惡心、嘔吐、胃口差、口干、氣短、健忘、嗜睡、麻木癥狀。胡月[11]對胃癌術后首次化療患者進行橫斷面研究,得出的病感癥狀群包括疼痛、疲乏、睡眠障礙3個癥狀,與王瀟[12]的研究結果一致。王旭等[13]將群名命名為疲乏相關癥狀群,包括疲乏、睡眠不安、氣短、健忘、嗜睡。蘇欣等[14]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出以脫發(fā)、疲乏、腰膝酸軟、腹痛構成的病感癥狀群。
2.2情緒癥狀群 也可稱為心理癥狀群。受疾病特點、費用負擔及癥狀負擔等影響,腫瘤患者容易出現(xiàn)悲傷及苦惱等負面情緒[15]。不同研究得出的情緒癥狀群所包括的單個癥狀或組成有所不同,如有的研究包括疼痛、睡眠不安、疲乏、苦惱、悲傷5個癥狀[10];有的研究以苦惱、氣短、悲傷為穩(wěn)定癥狀[11-12];有的研究則包含苦惱、食欲不振、口干癥狀[13]。蘇欣等[14]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出以抑郁、睡眠困難、苦惱、焦慮構成的心理癥狀群。汪丹丹等[16]對224例胃癌化療患者進行縱向研究,分析出悲傷、苦惱癥狀貫穿于3個化療周期。綜合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每項研究中均包含苦惱癥狀,臨床護理工作中需留意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可運用音樂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語言療法等減輕患者苦惱癥狀,緩解悲傷情緒。
2.3消化道癥狀群 常常由化療引起,在胃癌化療癥狀群研究中普遍存在,該癥狀群在不同的研究中其單個癥狀與組成亦有所不同[17]:胃癌術后首次化療患者消化道癥狀群包括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口干、腹瀉[11];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口干[12];消化道癥狀群包含惡心、嘔吐、疼痛癥狀[13];消化道癥狀群包括惡心、食欲下降、口腔/咽喉干燥、進食口味改變、體質(zhì)量下降、嘔吐、進食后飽脹、打嗝[14];汪丹丹等[16]研究得出的消化道癥狀群在每個化療周期略有不同,穩(wěn)定存在的癥狀有惡心、嘔吐、吞咽困難。綜上可見,惡心、嘔吐癥狀群穩(wěn)定出現(xiàn)于消化道癥狀群的研究中,是該癥狀群的核心癥狀[18]。對于胃癌術后化療患者需以惡心、嘔吐為主要問題制訂護理干預方案。
2.4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群 該癥狀群的發(fā)生常與某些種類的化療藥物有關。王瀟[12]研究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相關癥狀群以昏昏欲睡、麻木為穩(wěn)定癥狀。汪丹丹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第2、3化療周期患者以難以集中注意力、手腳麻木或刺痛、急躁易怒為主要癥狀。對于此類癥狀群,護理人員需做好與用藥相關的健康教育。
2.5胃癌特異性癥狀群 與疾病本身有關。胡月[11]對胃癌術后首次化療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由吞咽困難、胃口改變、感覺胞脹組成的胃癌特異性癥狀群。王瀟[12]則確立以吞咽困難、感覺飽脹組成的胃癌特異性癥狀群。蘇欣等[14]研究得出的胃癌特異性癥狀群包括便秘、燒心/胸骨灼熱感、反酸、吞咽不適。
測評工具的選擇會影響評估結果,因此研究者需根據(jù)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選擇不同的測評工具與方法。胃癌癥狀群的測評工具主要包括單一癥狀評估量表、多癥狀評估量表、特異性量表3種量表,以及質(zhì)性訪談(補充評估)。
3.1單一癥狀評估量表 單一癥狀評估量表指針對特定的癥狀所選擇的量表,其優(yōu)點在于對特定癥狀的評估比較全面,測評耗時較短,患者依從性好;缺點在于評估局限,只能評估到特定癥狀,而對其他癥狀無法評估,易忽視臨床某些重要癥狀。如針對疲乏癥狀的簡明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19]、針對疼痛癥狀的簡明疼痛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20]等。此類量表一般用于已經(jīng)確定具體某種癥狀群,對群內(nèi)的單癥狀進行評估。
3.2多癥狀評估量表 多癥狀評估量表,即可同時評估多個癥狀的量表。優(yōu)點在于用一份量表同時評估多個癥狀,可彌補多種單一量表疊加評估的繁瑣;缺點在于評估比較表淺,缺乏對單個癥狀多維度、全方位的評估。如安德森癥狀評估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21]、記憶癥狀評估量表(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MSAS)[22]。此類量表在臨床上最常用,常用于癥狀群的提取以及多癥狀的收集。
3.3特異性量表 不同類型的癌癥有其獨有的癥狀,為了評估這些癥狀,研究者在多癥狀評估量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特異性量表,如測評胃癌的安德森癥狀評估量表消化道腫瘤特異性模塊(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 Gastrointestinal Cancer,MDASI-GI)[23]。此類量表用于對某一特定病種的癌癥癥狀的收集與評估。
3.4質(zhì)性訪談 當單純的量表評估不能全面評估患者癥狀時,對癥狀承受者進行質(zhì)性訪談,可以獲得量表以外患者的體驗感,臨床上可聯(lián)合量表使用。
有研究指出,病程越長,化療方案越復雜,化療次數(shù)越多,化療藥物對胃腸道的毒性在體內(nèi)蓄積,加重胃腸道癥狀群癥狀[24-25]。此外,醫(yī)療支付方式也與胃腸道癥狀群有關,原因在于自費患者由于治療費用過高會導致負性情緒增加,從而對化療不適癥狀的感知增加[26-27]。研究表明,化療周期短、患病時間長及白細胞、血小板和谷丙轉(zhuǎn)氨酶異常是導致疼痛-疲乏-睡眠障礙癥狀群嚴重的主要原因[28]。文化程度低、疾病分期晚的患者,由于自身癥狀多,加上對疾病無所知,自我應對能力差,病感癥狀群越嚴重;在職患者往往承受工作、家庭多方位壓力,其心理癥狀群比退休患者嚴重[24],在另一項研究[29]中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煼桨概c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群有關[27],如奧沙利鉑易導致末梢神經(jīng)炎;另有觀點認為不僅化療方案,化療次數(shù)與癌癥分期也會影響神經(jīng)毒性癥狀群[25]。上述研究表明,胃癌化療期癥狀群的影響因素包括自身人口學特征、疾病分期、化療方案及周期、生物學指標、文化程度、醫(yī)療支付方式等,不同的癥狀群影響因素各不相同。通過對不同癥狀群的影響因素分析,可以提前識別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干預,實現(xiàn)精準護理、預見性護理,從而減少患者癥狀困擾,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近年來,癥狀群的研究重點逐漸從描述性研究轉(zhuǎn)向干預類研究[30],體現(xiàn)了研究者對癥狀群干預越來越重視。癥狀群的干預主要包括藥物干預和非藥物干預兩類。藥物干預雖然能在短時間內(nèi)緩解目標癥狀,但可能會引起或加重其他癥狀,且藥物長期使用可能會產(chǎn)生耐藥性,導致藥物作用減弱[31]。非藥物干預,由于其安全性和經(jīng)濟效益性更為患者所接受,可以作為藥物干預的補充替代療法。
5.1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近年來應用于胃癌化療癥狀群的研究中,療效較好。宋應群等[32]對胃癌術后首次化療患者的疼痛-疲乏-睡眠障礙癥狀群干預中進行為期5 d的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癥狀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癥狀群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Kwekkeboom等[33]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想象、放松、聽教育錄音的干預組疼痛-疲乏-睡眠障礙癥狀群的困擾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Zhang等[34]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心理癥狀群、能量不足癥狀群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且患者接受度良好。認知行為療法療效雖好,但在實施時對治療師的資質(zhì)要求較高,且對患者依從性也有較高要求。
5.2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因為易于實施、不受場地及年齡限制、無需額外費用而廣受癌癥患者喜愛。目前尚無運動療法運用于胃癌化療癥狀群的研究,但可以借鑒其在其他類型癌癥癥狀群中的研究,為胃癌化療癥狀群的干預提供思路。一項Meta分析顯示,居家運動能減輕肺癌患者情緒心理癥狀、部分減輕疲乏相關癥狀和消化系統(tǒng)癥狀[35]。Molassiotis等[36]研究氣功在肺癌患者呼吸困難-疲乏-焦慮癥狀群的效果,發(fā)現(xiàn)為期6周的氣功鍛煉可以減輕呼吸困難、疲乏、焦慮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張雅琳等[37]對乳腺癌化療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干預,發(fā)現(xiàn)患者疲乏和睡眠障礙癥狀明顯下降。在實施運動療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癌癥患者獨特性,結合自身條件,選擇適合的運動形式,且運動時間和運動量需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以不疲勞為宜。
5.3中醫(yī)療法 中醫(yī)療法作為防病治病手段,對控制癌癥患者癥狀群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毛婷等[38]對60例有消化道癥狀群的腫瘤患者進行足三里和內(nèi)關穴穴位刺激配合胃電起搏,干預4周后干預組癥狀群內(nèi)各癥狀評分及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Yeh等[39]對乳腺癌患者耳穴針刺,干預4周后患者疼痛-疲乏-睡眠障礙癥狀群內(nèi)的各個癥狀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中醫(yī)療法具有安全、有效、低價、簡便等特點,《“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亦明確了要發(fā)揮中醫(yī)藥獨特優(yōu)勢。然而,現(xiàn)存的研究中,對中醫(yī)操作無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缺乏客觀的觀察與評價指標,缺乏高質(zh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等,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胃癌化療癥狀群的研究仍以癥狀群的橫斷面調(diào)查性研究為主,缺乏癥狀群發(fā)生機制、影響因素及干預性研究。癥狀群研究的目的在于進行有效干預,深入了解癥狀群的發(fā)生機制及相關影響因素是干預的前提。建議今后進一步研究胃癌癥狀群發(fā)生及癥狀間相互作用的機制,探究影響癥狀群發(fā)生因素?,F(xiàn)有癥狀群的干預方式,一種是對癥狀群內(nèi)的癥狀分別干預,另一種是直接對整個癥狀群進行綜合干預,其本質(zhì)均為單癥狀的集合,沒有體現(xiàn)癥狀群干預的優(yōu)勢,且干預方式?jīng)]有突出胃癌癥狀群干預的獨特性。胃癌化療患者經(jīng)歷的癥狀繁多且程度重,建議今后側重針對性干預方案的研究,實現(xiàn)精準護理。在制訂針對性干預方案的過程中,以循證醫(yī)學為依據(jù),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標準化流程。另外,尋找癥狀群干預切入點,如通過干預癥狀群內(nèi)的某一特征癥狀、前哨癥狀,觀察對整個癥狀群的影響,以期簡化干預過程,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提高癥狀群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