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柳下
作為《三國演義》的藍本和基礎(chǔ),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堪稱二十四史中的“頂流”。在那個英雄人物層出不窮的年代,陳壽將很多同類型的相似人物合作一傳,這樣既精簡了篇幅,又便于進行橫向?qū)Ρ?。然而也有一些風格迥異人物,卻也被陳壽放在一個傳記里編寫,這其中突出的兩位,莫過于曹魏陣營里的兩大重量級謀臣,荀彧和賈詡。
從出身上來說,荀彧本人出身于名門望族潁川荀氏。戰(zhàn)國時期儒學(xué)大師荀子就是其先祖。荀彧的父親曾出任東漢濟南王的國相,叔父荀爽更是擔任過“三公”之一的司空。相比之下,“少時人莫知”的賈詡則是出身平平,妥妥的寒士出身。
從履歷來說,荀彧除了早期短暫的跟隨著袁紹,其職業(yè)生涯基本都是跟著曹操的。而賈詡的職業(yè)經(jīng)歷就較為復(fù)雜,董卓、李傕、段煨、張繡以及后來曹操、曹丕父子都當過他的主公。
而從行事風格上看荀彧在當時頗為時人敬重,曹操稱其為“積德累行”,司馬懿更是贊其“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而賈詡雖然足智多謀,但計策卻偏陰險毒辣,其為李傕、郭汜謀劃作亂長安,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南朝宋代的學(xué)者陳亮就不客氣地稱“漢室再亂于賈詡”。
而從結(jié)局上看荀彧最后失寵于曹操,五十歲就去世了。而賈詡則一直活到七十七歲高齡,而且在曹丕朝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一職,可謂位極人臣。從以上來看,這兩位確實在各方面都有著極大差異,那么,陳壽作為一個治學(xué)嚴謹?shù)氖穼W(xué)大家,為何卻將此二人合為一傳呢?
雖然曹操手下謀士如云,但荀彧卻一直處于超然地位。荀彧很少跟隨曹操出征參與具體作戰(zhàn),但其在宏觀層面多次幫助曹操完成戰(zhàn)略規(guī)劃。比如荀彧曾讓曹操“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曹操欣然采納,這也是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同時,荀彧還向曹操舉薦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比如鐘繇、陳群、司馬懿等人。對于曹操來說,荀彧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謀士和軍師,而且是戰(zhàn)略規(guī)劃、內(nèi)政調(diào)度、識人用人等方面的“多面手”。
賈詡對曹操的貢獻也不容小視。比如在官渡之戰(zhàn)很多人“唱衰”曹操的時候,賈詡就堅定認為曹操比袁紹占據(jù)優(yōu)勢,并認為要抓住時機速戰(zhàn)速決。而在赤壁之戰(zhàn)之前,賈詡則認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征戰(zhàn)多時,需要休養(yǎng)生息,不應(yīng)該繼續(xù)窮兵黷武,結(jié)果曹操沒聽從賈詡的話,在赤壁遭遇慘敗。而在曹魏立儲的問題上,賈詡先是建議曹丕“不違子道”,以孝子的面目取得曹操的好感,后又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勸說曹操要警惕廢長立幼的災(zāi)禍,最終使得曹操下定決心立曹丕為儲君。
荀彧不僅在曹魏陣營中處于超然地位,他本人還長期擔任東漢王朝的尚書令一職,被尊稱為“令君”。
而賈詡的仕途也同樣顯赫。早年賈詡幫助李傕、郭汜把持朝政后,李傕曾奏請漢獻帝想讓賈詡出任尚書仆射一職,這個官職算是尚書令的副手,也算是權(quán)重之職,不過被賈詡推辭掉了。后來,李傕又奏請漢獻帝任命賈詡出任尚書等職務(wù)。賈詡勸說張繡歸降曹操后,曹操相當滿意任命其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侯。曹丕代漢之后,對于賈詡當年的悉心教導(dǎo)和一語定音也感恩戴德,更是視之為心腹重臣,也讓賈詡坐上了太尉的寶座,可算是位極人臣了。
曹操曾用“與君共事”來形容其與荀彧的關(guān)系,可見曹操是把荀彧當作一位值得尊敬的同事來看待的,這既體現(xiàn)了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也表現(xiàn)出兩人之間其實是存在著距離感的。如果說曹操手下絕大多數(shù)文臣武將都是為其馬首是瞻的家臣,那荀彧更像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客卿,在盡心盡力為曹操服務(wù)的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人格。
在曹操后來“晉爵國公,九錫備物”的時候,荀彧就明確表示反對,認為曹操應(yīng)該“守退讓之實,不宜如此”,這在勸進之聲此起彼伏的曹魏陣營內(nèi)無疑是一股“逆流”,當然也引起了曹操的不滿,于是一紙調(diào)令讓其去前線勞軍,也是將其驅(qū)離了權(quán)力核心。
而賈詡與曹操保持距離感則完全是出于自保的需要。對于跳槽頻繁還參與過禍亂漢室的賈詡來說,他身上的反面標簽實在是太多。盡管曹操對歸降人士是敞開大門且放手重用的,但畢竟曹操又是個生性多疑的雄主,不得不小心對待。曹操在立儲這樣的問題上征求其意見,賈詡也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用袁紹劉表的故事來旁敲側(cè)擊,也表明他并不想在這樣敏感的問題上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荀彧和賈詡還有一個重要的相似點就是,都有著較為鮮明的矛盾型人格。眾所周知,曹操對名士望族一向是沒有任何好感的(所以他才力推“唯才是舉”),而他對漢室也是野心勃勃的。而荀彧這樣一個心存漢室的名門之后,卻能多年以來盡力輔佐曹操,這本身就充滿了矛盾性。當年荀彧用“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這樣的典故去勸說曹操,想讓曹操效仿晉文公,但同時也表明在荀彧心中早就將漢獻帝和手無權(quán)柄的周襄王畫上了等號。
從荀彧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對曹操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支持認可的,但當曹操顯露出上位的心思,荀彧卻旗幟鮮明地反對了。荀彧可以認同曹操成為霍光那樣的權(quán)臣,而絕不認同其成為王莽那樣的篡逆。
但問題在于權(quán)臣和篡逆之間并沒有明確的邊界,以荀彧的才智不可能看不出其中門道,因此荀彧的做派也就讓后世費解了。而他最后與曹操分道揚鑣,直至郁郁而終(也有說法是被曹操暗示而自盡),也是其矛盾一生的必然歸宿。
而賈詡的職業(yè)生涯也同樣充滿著矛盾性。當年賈詡輔佐李傕等人禍亂漢室把持朝政,事成之后卻又拒不擔任尚書仆射這樣顯赫的官職,并以“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的名義進行推辭。他在將朝廷推向火坑的同時,卻又極大地保護獻帝君臣,使其免受李傕等人的侵擾。
賈詡一方面不斷在沙場出謀劃策,另一方面卻又多次勸說曹操曹丕注重休養(yǎng),不要動輒出兵征戰(zhàn)。對此后人稱之為“文和亂武”,借賈詡的字“文和”來描述其極為矛盾的職業(yè)生涯,可謂是相當精辟。
(摘自 “歷史D學(xué)堂”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