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吉
冷戰(zhàn)期間,中美兩國從1955年至1970年曾在沒有外交關系的狀態(tài)下先后在日內瓦和華沙進行了長達15年、共計136次的大使級會談。在中美相互隔絕、充滿敵意的時期,中美大使級會談是兩國進行官方接觸的唯一渠道。盡管會談沒有達成解決雙邊關系實質性問題的任何協(xié)議,但它對中美雙方減少誤解誤判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為兩國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破冰解凍積累了條件。
中美大使級會談緣起于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當時朝鮮戰(zhàn)爭剛結束不久,中美處于尖銳對立的狀態(tài)。美國政府繼續(xù)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運用政治、外交等各種手段阻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及在經濟上對中國進行封鎖禁運等。但是,中國已經被國際社會承認是一個政治大國,對亞太地區(qū)有著越來越強的影響力,美國政府回避與中國建立直接的聯系是不現實的。這是美國不得不與中國談判的根本原因。
日內瓦會議期間,英國提出愿意斡旋中美代表會談,時任中國代表團團長的周恩來立刻向中共中央提出與美方接觸和談判的建議,很快獲得批準。1954年6月5日至6月21日,中美兩國代表就雙方公民回國問題舉行了4次會談。會談盡管沒有取得任何結果,但雙方商定從9月起,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
領事級會談一直持續(xù)到1955年7月15日,共進行了17次。談判依然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卻為后續(xù)大使級談判創(chuàng)造了條件,成為中美兩國官方接觸的開端。
1955年7月,在英方的斡旋下,中美決定將會談從領事級升為大使級。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的國聯大廈舉行。中方代表是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雙方就議程達成一致,即先解決平民回國問題,第二階段討論其他問題。第一階段從8月1日至9月10日,歷時40天,共會談了14次,終于在9月10日的會談中達成了有關平民回國的協(xié)議。該協(xié)議的達成直接促成了包括錢學森、李正武、郭永懷、王承書在內的130多位科學家回到祖國,他們對新中國的科學事業(yè)和國防工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5年9月20日,會談進入第二階段。由于美國采取了敷衍的態(tài)度,并不斷在已經解決的第一個議題的問題上糾纏不休,致使會談寸步難行。美方甚至在1957年12月的第73次會談中,提出由不是大使的官員與中方會談。對此,中方表示不再繼續(xù)與美方談判。美國單方面降級的行動使中美會談從僵局倒退到中斷。1958年9月15日起,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恢復,但談判仍沒取得任何成果。對此,周恩來曾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一次會議上評價道:“中美大使級會談至今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我們畢竟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建設性的接觸,我們要回了一個錢學森。單就這件事來說,會談也是值得的,有價值的?!?/p>
中美大使級會談是控制危機升級,防止雙方發(fā)生直接沖突的一個“緩沖器”。中美在臺海地區(qū)的緊張對峙是中美關系的主要癥結和核心矛盾,也是中美大使級談判無法取得進展的關鍵障礙。自1950年6月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后,美國政府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基地。1953年2月,剛剛上臺的艾森豪威爾政府宣布,美國將不再對臺灣海峽實行“隔離”政策,開始實行所謂的“放蔣出籠”,鼓勵和支持國民黨軍隊對中國大陸的軍事攻擊和襲擾。20世紀50年代爆發(fā)了兩次臺海危機,臺海危機之所以沒有演變?yōu)橹苯榆娛聸_突,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美大使級會談為雙方提供了一個相對有效的信息傳遞渠道,使雙方能夠了解彼此政策意圖,避免誤解誤判。這一作用在第二次臺海危機中表現得最為突出。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等福建沿海島嶼發(fā)動大規(guī)模炮擊。隨后美國立即加強了在臺海地區(qū)的軍事部署,但美國也擔心被拖入戰(zhàn)爭中。艾森豪威爾政府于9月4日發(fā)表聲明,威脅要把美國在臺灣海峽的防御擴大到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同時表示美國不放棄和平談判的希望。同日,毛澤東在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準備恢復中美會談,以配合福建前線的斗爭。兩天后,周恩來發(fā)表聲明,譴責美國對中國進行嚴重的戰(zhàn)爭挑釁,同時宣布鑒于美國已經指派了大使級代表,中國政府準備恢復兩國間的大使級會談。9月15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恢復。在會談中,中方了解到美國企圖迫使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從而造成兩岸分離永久化的圖謀,故中方做出了不攻占金、馬的決定。此外,中方也向美方表明,不承認任何外國勢力有干涉中國內政的權利,反對任何有可能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圖謀。
中美大使級會談為中美關系正?;e累了條件。1970年2月20日,最后一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在美國駐波蘭大使館舉行。之后由于中美關系正?;M程的開始,中美共同決定華沙渠道不再使用,大使級會談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評價中美大使級會談對中美關系的作用時,一種觀點認為由于雙方在會談中沒有提出任何新建議,其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粮裨诨貞涗浿袑懙?,中美大使級會談是“無效的”,并且“說不出一項成果來”。但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即中美雙方在十多年共同限制危機、緩和地區(qū)緊張局勢的互動中,已經建立起最低限度的互信。這種互信的建立既有賴于信息傳遞渠道的建立和有效運轉,也需要時間對彼此的外交承諾或意圖進行驗證。因此,如果沒有大使級會談這個信息溝通渠道和長時間的談判交鋒,中美有可能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諸多危機中發(fā)生直接軍事沖突,也不可能實現中美關系的重大突破。
中美雙方曾通過中美大使級會談傳遞信息,消除了臺灣海峽可能出現的一次危機。1962年,臺灣蔣介石當局正準備利用中國大陸所面臨的經濟困難局面,實行“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中共中央指示王炳南緊急約見卡波特,向美通報這一情況,并要求其對此明確表態(tài)。美方當即表示,根據“現存條約義務”,蔣介石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不能對大陸采取進攻性行動,而美國對這種行動不會給予支持。這是美國在1954年與臺灣當局簽訂所謂共同防御條約時要求蔣介石作出的承諾。這次事件表明,美國并不愿為了蔣介石而與中國大陸發(fā)生軍事沖突,摸清美國的底牌,有利于為中美關系正?;瘎?chuàng)造條件。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