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金鑫
內(nèi)容摘要:談驍早期的詩歌較為情緒化,且張力不足。詩藝成熟后,他的詩作更具詩意,內(nèi)涵更加豐富,其中的情感表達也相對克制。他最新出版的詩集《說時遲》以日常見聞為主要內(nèi)容,又不止于日常,其精神內(nèi)核較為豐富。這部詩集反映了他精神的變遷,相當具有哲思性,不僅能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供讀者借鑒,而且其中反映出來的思想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對讀者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關(guān)鍵詞:談驍 《說時遲》 日常 精神 哲學
繼《以你之名》和《涌向平靜》之后,談驍又于2021年出版了他最新的詩集《說時遲》。沒有宏大的敘事,詩集《說時遲》里收錄的都是日常之詩。事實上,他以往的大多數(shù)詩歌都是這種風格。親人和自然,是談驍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誠實和質(zhì)樸,是他詩歌中一以貫之的品質(zhì)。他的新詩集《說時遲》不僅記錄了他日常生活的點滴,而且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
一.日常之詩及其他
關(guān)于新詩集名字的由來,談驍表示:“人生正在經(jīng)歷,此刻轉(zhuǎn)瞬即逝,我是一個遲鈍的感受者:等到演出謝幕,才想起為之鼓掌;等到火焰熄滅,才能感受到火焰的溫暖。要找到形容他們的詞語就更晚了,這本書取名‘說時遲,緣由也在這里?!盵1]詩人所謂的“遲鈍的感受者”是否自謙之詞暫且不論,這種延遲的寫作也并非沒有好處,因為人的瞬時感受往往是激烈的、情緒化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冷靜之后,他對當時情景的描述也會更加客觀。
王家新曾經(jīng)談到:“從大體上看,1989年標志著一個實驗主義時代的結(jié)束,詩歌進入沉默或是試圖對其中的生存與死亡有所承擔。”[2]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純詩的生存土壤越來越少,詩歌需要“及物”與“敘事性”的觀點呼聲漸高。臧棣曾經(jīng)這樣評價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到新世紀初的中國詩歌:“以往詩人處理現(xiàn)實有兩種比較經(jīng)典的方式:一種回避現(xiàn)實,完全抒發(fā)詩人自己的主觀感受;還有一種是反映現(xiàn)實或者說羅列現(xiàn)實,把現(xiàn)實的原貌反映在詩歌當中?!盵3]詩歌介入現(xiàn)實是一個重要轉(zhuǎn)向,但“大部分的詩作都寫得‘太過便宜,缺乏一種高貴性和縱深感,總之是平淡,讀了他多首詩,也像是讀了一首,沒有多少變化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4]。新世紀以來,人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消費主義甚囂塵上,有些詩人的心也跟著浮躁起來,鮮有人致力于對詩歌進行多維度的探索。因便于快速面世,“雞湯”類型、獵奇類型以及流水賬式的對日常生活的簡單記錄型等類型的詩歌得到了很多所謂的“詩人”的青睞,充斥于市場?!霸谶@個垃圾遍地的時代/著作等身簡直是可恥的?!保ǘ錆O《昏晨星》)以自然和日常生活為內(nèi)容的詩歌不是不能寫,但要注意不能寫得太過淺薄。詩作中要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以及詩人對時代和生命的思考,可適當使用隱喻,避免就事論事,否則詩作就沒有張力,自然毫無詩意可言。
學生時期的談驍,尚處于詩歌的探索階段,其文筆稍顯稚嫩。他這一時期的詩歌普遍呈現(xiàn)出單薄和情緒化的問題?!拔灮鹣x飛來飛去太招搖/蝸牛太慢/蟈蟈太得意,而且容易生氣。”(《昆蟲記》)在《昆蟲記》中,詩人直接表達了對各種昆蟲的態(tài)度,其觀點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時也有一些片面,且整首詩較為直白,使其失去了應有的張力。他對神秘的愛情充滿了向往:“他叫里昂,年逾不惑,今天早上他死了/我叫瑪?shù)龠_/十八歲。他是我的情人/我愛他?!保ā哆@個殺手不太冷》)彼時的談驍認為:“詩歌所代表的是個人情感,因此可以瑣碎,可以愛恨,可以置身事外,可以不合時宜?!盵5]他在這一時期的詩觀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他同期的詩作中,其中不少詩歌太過瑣碎和淺薄,就像《在江灘》中他希望其“可以一直漂到對岸”的那顆石頭那樣,沒有“重量”和“力度”,因而不甚有詩意。雖然談驍大學期間的寫作有些稚嫩,但他沒有像很多初學者那樣在詩中堆砌華麗的詞藻,其詩作中的語言大多較為樸實。他在之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始終保持著這種樸素的語言風格。在他最新出版的詩集《說時遲》中,這種語言風格也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
“腹部不再顫動,觸須還在警覺地伸縮/這茅草的清香,這暴露于強光下的靜默……”(《蟲子的聲音我形容不了》)相較于《昆蟲記》,收錄于《說時遲》中的《蟲子的聲音我形容不了》一詩,沒有再對昆蟲做出主觀上的評判,感情更加內(nèi)斂和節(jié)制。詩人作為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忠實地還原了夜晚茅草中一只蟈蟈的狀態(tài),詩的結(jié)尾部分也足以引起讀者思考,使得詩歌具有了張力和詩意。
在《說時遲》中,有一首題為《酸李子,甜李子》的愛情詩。這首詩沒有像《這個殺手不太冷》那樣直接抒情,而是用李子的味道來隱喻愛情的滋味,語氣更委婉,更意味深長?!拔乙恢庇浀盟睦钭?帶著熱氣和香氣,果肉似乎也/變軟了,甜中帶一點酸?!保ā端崂钭樱鹄钭印罚┙粨Q李子前,李子于“我”而言是硬的、酸的,只有一絲甜味;而交換李子后,李子于“我”而言是軟的、甜的,只有一絲酸味。詩人表面上說的是李子,實際上說的是愛情,化虛為實,使得整首詩具有極強的畫面感,無論是在手法上還是在意境上,都比他早期的同類型詩作《這個殺手不太冷》好了不止一籌。
二.精神的救贖
“少年不識愁滋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經(jīng)的少年終會離開父母的蔭庇,獨自面對社會上的人和事。在《說時遲》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談驍內(nèi)心世界的空虛和孤獨。這并非“為賦新詞強說愁”,只有真正經(jīng)歷了社會打磨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滄桑感?!霸谏巾旛谄鹉_尖/果實壓低樹枝,仍然掛在高處/在街上追一輛公交/只差十幾米,我就要追上它/睡夢中也伸出過手/以為美好在握,醒來才發(fā)現(xiàn)/是虛無賦予我的形狀/我知道有夢是因為匱乏……”(《山頂?shù)墓麑嵈沟浇值馈罚┳鰤羰且驗閰T乏,但為什么匱乏詩人卻未言明,他留下的只有一種夢醒之后的虛無之感?!疤崞鹚畨?,我是一個貧乏的主宰者/放下水壺,我也枯竭如植物,渴望天降的甘霖。”(《澆水的人》)詩人再次陳述自己是一個貧乏的人,他空虛的內(nèi)心像干枯的植物一樣強烈渴望著甘霖的滋潤。這種精神上的匱乏無法被物質(zhì)所滿足,詩人因此而苦悶。
為了克服精神上的空虛和孤獨,談驍主動進行自我救贖。他給自己開了兩味良藥:樂觀和親情。“他知道深夜的雨下得多大/明天的天氣就有多晴朗/他一次次地把屋內(nèi)的雨水運出去/第二天起床時,陽光明媚/屋內(nèi)干燥而整潔/他很開心/好像他的屋頂沒有漏過雨。”(《漏雨之屋》)窮人不因屋子漏雨而苦惱,反而想著第二天的天氣會變得晴朗,并且在天晴之后心情也跟著好起來,這種樂觀的精神使他無論風吹雨打都保持著愉悅的心情。在物質(zhì)上他是貧窮的,在精神上他又是富裕的。這種樂觀精神是詩人所認同的,是他為自己尋到的一味良藥。“巖層暗沉,生機全無/煤層更暗沉,閃爍著比山榆樹更燦爛的熱情/我還在顛簸,緊隨著大地的震顫/挖掘機伸出長臂,黃耆伸出青翠的細葉/伸向我,為我翻譯大地之心。”(《大地之心》)詩人乘大巴來到了山的深處,在毫無生機的地方卻體驗到了“比山榆樹更燦爛的熱情”,在顛簸中感受者大地的震顫,仿佛聆聽到了大地的“心跳”。在這種情形下,詩人與大地合而為一,成為了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心與大地之心共振,擁有了大地的寬容和豁達。
故鄉(xiāng)和親人是游子永恒的心靈羈絆和避風的港灣,足以撫慰他們身心的傷痛。“他們跨過的臺階低了……樹杈也低了,曾經(jīng),我一次次爬上去/為了看得更遠。如今,我從遠方回來/我的目光低了,站在樹杈下/看著房子、臺階和樹下的根須?!保ā痘剜l(xiāng)記》)年少時期,人們經(jīng)常想著脫離父母的約束,他們目之所及,往往是比家鄉(xiāng)更高、更遠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之后,他們才會低下頭來看腳下的土地。返鄉(xiāng)是很多人自我療愈的方法,于談驍而言也是如此。詩人的目光變低了,不再只關(guān)注天空和遠方,因為家鄉(xiāng)有親人,有他熟悉的事物,這些就是他的根?!安挥寐犌逅麄冊谡f什么/有聲音就夠了/我可以安心地繼續(xù)睡?!保ā段萃獾穆曇簟罚┬r候,談驍從深夜中睡醒,總能聽到父母說話的聲音,這聲音使他心安。等到他自己做了父親,他也成了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人:“故事講到一半/孩子睡著了/臉上掛著我熟悉的滿足表情。”(《屋外的聲音》)他既是兒子,也是父親,這兩種身份都帶有責任的重量。成為父親之后,經(jīng)過切身體會,他明白了為人父母的不易,也更能理解父母了。這種感受和體悟,使他進一步強化自己作為兒子和父親的身份,也讓他的心在親情的彌漫下充實起來。
樂觀的態(tài)度和親情的撫慰,讓談驍獲得了精神的救贖。“沒地方躲雨了/就走到雨中/好像自己是一個等雨的人。”(《雨》)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很多時候,一個人陷入精神困境之中,并深感痛苦,只是因為他心中有一道“坎”,只要越過這道“坎”,便能撥云見日。但人們在這個時候往往會變得十分偏執(zhí),他們心中充斥著懷疑、恐懼、自我否定等心理情緒,并深陷其中,無法自撥,因而始終難以邁出那關(guān)鍵的一步。他們只能靠自己擺脫這種狀態(tài),基本不可能依靠外力。值得慶幸的是,詩人終究邁出了那一步,擺脫了心靈的枷鎖。面對生活中的“雨”,他已經(jīng)能做到坦然。心靈的堅韌遠比肉體的強大更加重要,一個擁有堅韌的心靈的人,幾乎不會陷入精神崩潰的困境之中。“那些失落和狂喜/在江面,不過是一個倒影/被江水收藏,又歸于無聲的流淌。”(《江水》)他的心境變得平和、淡然。寵辱不驚,不是心如死灰,而是不再執(zhí)著。
三.詩歌和哲學
《說時遲》是一部具有豐富的哲思性的詩集。關(guān)于詩歌和哲學之間的關(guān)系,已有不少詩人和學者做過論述。詩人鄭敏認為,詩歌和哲學是近鄰,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因此,雖然哲學有助于詩歌詩意的生發(fā),但它并不適合直接進入詩歌之中。否則,詩歌將會成為另類的教條,沒有意境和趣味可言。
在談驍?shù)摹墩f時遲》中,哲理性是通過現(xiàn)象自然生發(fā)出來的,而不是詩人強加給讀者的。詩人沒有直接告訴讀者某個道理,而是僅僅描述某個現(xiàn)象,讓讀者自己去領(lǐng)悟。這樣,每個讀者的領(lǐng)悟都不盡相同,甚至和其他人完全相反,這也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巴翂K和雜草的阻攔/讓它剝離了泥土,跑得更快/挖土豆的人只會追幾步,追不到/就去挖下一窩了。”(《追土豆》)挖土豆的人不會一直追滾落的土豆,他們懂得適可而止,這不是懶,而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不偏執(zhí)的精神境界。執(zhí)著有時會有助于人們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但更多時候,它表現(xiàn)為執(zhí)念,通常是有害的。執(zhí)念往往會使人在一件事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付出的越多,當期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人心中的失落感也會越強,并隨之產(chǎn)生消極情緒,甚至使自己的身心受到較為嚴重的創(chuàng)傷。學會放下,是一種智慧。“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放下執(zhí)念,收獲的是心靈的輕松和解脫,在某種程度上和道家“無為”的思想是相契合的。同時,放棄追土豆這一行為,使得土豆也擺脫了既定的命運,也使得整首詩產(chǎn)生了一層掙脫枷鎖的意蘊。這也可以看成詩人想要擺脫外界施加在詩歌上的枷鎖的隱喻。
“削去腐爛的部分/殘缺的梨子/有整個梨子的甜。”(《最甜的梨子不是最好的梨子》)有時候完美的并不是最好的,過分追求完美有可能適得其反。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無缺之物,殘缺也是一種美。過于執(zhí)著地追求圓滿的行為,常常會以失敗而告終。保持豁達的心態(tài),不鉆牛角尖,人生會順暢很多?!皼]有風/沙漠像一件安靜下來的樂器/在黃沙里抓起一把/五倍變焦的鏡頭下/它們變成灰色、白色、褐色的碎石/所以那黃色是不同顏色的妥協(xié)嗎……”(《沙子簡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人與人之間又有著共性,個性與共性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人是群居生物,想要在社會上生存下來,并進行正常的社會活動,必然不能太過張揚個性,很多時候都不得不選擇妥協(xié)。人一旦進入社會,自身棱角會慢慢被它磨平,這是整個社會的巨大“慣性”使然。人在磨平棱角的同時,也和整個社會大致趨同,從而得以維持自身在社會中的存在性,在這樣的前提下,人的個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出來。個性和共性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它們都是精致的樂器,能夠彈奏出華美的樂章。
詩人尋找寫詩的素材,不必特意尋訪名山大川,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和思考,就能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哲學和詩意?!霸趹舨肯?我遇到一個賣玩具的人/背著一串鐵絲籠子/拿著一卷鐵絲/他說:‘蝴蝶、菩薩、老虎、兩只老虎。/他撥弄著手里的鐵絲/把它變成了蝴蝶、菩薩、老虎、兩只老虎?!保ā墩Z言指南》)談驍把《語言指南》選定為詩集第三輯的大標題,足見這首詩在他心目中的分量。知易行難,王陽明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賣玩具的人憑借自己精湛的技藝,讓手里的鐵絲變成了他說出來的形狀,這件事雖然平常,但暗合了知行合一的要求。他撥弄鐵絲的過程,猶如一位詩人在寫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同時也是對這一人生哲學的生動闡釋。詩人沒有寫出買玩具的人做玩具的具體過程,只憑著平實的語言,寥寥數(shù)句,就塑造出一個技藝精湛的手藝人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這首《語言指南》也因此在整本詩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活中,要保持知行合一并不容易,甚至非常困難,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從類似于該詩中的小事做起,對自身嚴格要求,逐漸養(yǎng)成習慣,使自己越來越趨近于知行合一的境界。
如果說談驍早期的詩歌由于他的人生閱歷和詩歌造詣的限制而比較平淡和情緒化,那么,詩藝成熟之后,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歌作品則更加具有張力,意蘊更加豐富,而且對情緒的控制也更加自如了。他詩歌的主題主要是親人和自然,雖然這些都是較為平常的生活經(jīng)驗,但他絕不是一個庸俗的記錄者,他的書寫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擁有靈魂和尊嚴,平常而不平庸,不僅能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供讀者借鑒,而且其中反映出來的思想精神和人生態(tài)度對讀者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
[1]談驍.說時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162-163.
[2]閔正道.中國詩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417.
[3]洪子誠.在北大課堂讀詩(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8.
[4]劉波.當代詩壇“刀鋒”透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4:7.
[5]談驍.談驍詩歌及詩觀[J].詩選刊,2007(Z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