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晨* 吳 冬
(西北大學化工學院)
高?;た蒲兄械奈kU化學品具有種類繁雜、體量龐大等特點,若管理不當則極易引發(fā)安全事故[1]。雖然國家政策和各高校出臺的文件都不斷加強了危化品的購置、使用、儲存和處置工作,但實驗室?;饭芾砗褪褂眠^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2]。
(1)雖然大多數高校施行統(tǒng)一采購、臺賬登記等政策,但對領用數量并沒有限制,實驗人員容易超量領用,造成積壓等情況。此外,危化品登記記錄不完善,沒有延續(xù)性,抽查使用情況及余量臺賬落實不到位等現存問題妨礙了?;返陌踩褂?,增加了意外發(fā)生的幾率。
(2)高校實驗室面積狹窄、人均面積不夠用的普遍現象造成實驗室易制毒物品常與一般試劑交叉存放,缺乏科學的分類擺放,存在引發(fā)易燃、易爆、易腐蝕等事故的潛在危險。
(3)對于實驗室危險品信息(如存放、使用方法、廢液處理等)缺乏系統(tǒng)培訓,導致部分實驗人員對?;饭芾戆踩R儲備不足,在使用過程中安全意識薄弱,易引發(fā)由操作不當造成的安全事故。
雖然很多化工院系都積極開展安全講座,組織消防演練等安全培訓內容,但在安全教育培訓體系的完善,實踐演練體系的構建,和實驗室準入考核方面仍存在以下問題。
(1)安全教育培訓課程開課頻率普遍偏低;主要對新生進行實驗室安全培訓教育而忽視了對其他年級學生及實驗室從業(yè)人員的教育培訓,達不到“全面、全員、全程”的安全教育要求[3];且缺乏開設有考核標準的專業(yè)安全課程等。
(2)實踐與演練環(huán)節(jié)偏形式化且內容單一。部分高校僅聘請專業(yè)人員進行消防演示,師生在旁觀摩,或部分師生進行演練操作,達不到全員覆蓋,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后期如遇事故,學生將可能無法正確使用應急防護設施。演練內容多局限于消防演練,缺少根據專業(yè)特點進行專業(yè)的應急演練。
(3)大多采用線上考核形式,導致考核標準不嚴格,部分學生未能全面掌握實驗室安全知識。部分高校忽視了實踐考核環(huán)節(jié),導致一些學生未具備安全操作能力就進入實驗室,降低了實驗室準入的標準。
高校大多缺乏展開實驗室安全相關制度規(guī)范及技術標準的研究工作,導致現出臺的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而少有針對實驗特點和研究方向制定的有針對性的制度。
化工實驗室建設和使用出臺的管理條例也存在不全面、過于籠統(tǒng)等問題,即使“制度上墻”,也存在實驗室科研師生對制度不了解、不熟悉或者忽視制度而導致制度無法落實等現象[4]。
一些高校雖然制定了“學校-二級單位-實驗室”三級聯動的安全管理機制,仍存在各級負責人分工交叉,主體責任不清,監(jiān)管工作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很多高校教學實驗樓使用時間長,人均實驗用地面積狹小,實驗功能性區(qū)域劃分不清等。在這樣的情況下,需再次合理規(guī)劃實驗區(qū)域及優(yōu)化設備,包括高效劃分實驗臺、儀器設備、消防器材、廢棄物回收處、安全逃生處等區(qū)域的位置和面積;用具有通風功能的抽拉式多層分區(qū)域試劑柜替代傳統(tǒng)的密封文件柜,解決因場地有限造成的試劑不分類或存放混亂問題[4]。
學院應設置獨立的實驗室?;饭芾韻徫?,也可由在崗人員兼任,即由專人統(tǒng)一匯總并審核全院師生所需危險品的種類、數量及用途,并上報學校統(tǒng)一購置。購置后由?;饭芾韻徫回撠熑私y(tǒng)一保管,并嚴格記錄電子與手工臺賬,方便追蹤出入庫數量及領用人的使用情況。
校方結合科研情況規(guī)定學院每季度?;奉I用的上限,學校、院系定期檢查?;放_賬記錄、使用情況及實際余量,如有出入,應追查具體原因并及時問責整改,做到整改到位、責任到人。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線上危化品信息庫,其中包括易燃、易爆、易制毒、易腐蝕危險品的基本信息及使用、儲存、處理等注意事項的演示視頻,并同步到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媒體,便于實驗人員隨時隨地查閱學習,從而加強實驗人員對?;返囊?guī)范使用意識,有效降低因人為操作失誤引發(fā)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完善實驗室安全防護設施包括自查實驗室常規(guī)安全設施、安裝符合化工各專業(yè)特點的配套安全設施及及時更新產生安全隱患的老舊設施。
常規(guī)的安全防護設施應包括:實驗場所張貼的安全信息牌、安全警示標識、安全黃線等安全標識;配備安全防護用品柜,并存放實驗服、護目鏡、防護手套、防護口罩、防護面罩、急救藥箱等防護用品;安裝臺式洗眼器、緊急噴淋裝置等應急設施并張貼相應的指示標牌和使用說明;應配備消防栓箱、消防砂、滅火毯、滅火器等消防設備并張貼消防安全標識和安全疏散圖。
應根據各專業(yè)實驗室的性質和使用要求安裝相關配套安全設施,如在有機化學類實驗室安裝桌上型通風櫥;在化工專業(yè)類實驗室安裝萬向集氣罩通風系統(tǒng)與危險氣體報警裝置,在使用易燃易爆化學品的實驗場地或存儲室中安裝防爆燈、防爆開關等裝置,防止電器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出現電火花現象而引起火災或爆炸。
老舊實驗室應定時檢查電線、管道老化等情況。老化的管道應及時進行更換,防止因設備運行超負荷、管道破裂而造成的火情、走水事故。
豐富安全教育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應不局限于單一的安全教育講座、發(fā)放安全手冊、進行安全知識競賽等傳統(tǒng)教育,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信息化設備,例如采用VR、AR 等技術對安全問題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將設有學分的化工安全教育必修課程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安全教育課程需同時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使學生提高對化工安全的重視程度,強化對安全技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正確、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能力。
嚴格建立與執(zhí)行實驗人員的考核制度和準入制度。定期對所有使用實驗室的師生進行安全知識理論考核和操作實踐考核,考核通過后獲得進入許可資格。部分高校并沒有配備實驗樓門禁系統(tǒng)或只有個別樓宇設置門禁,導致實驗室準入制度無法有效執(zhí)行,因此需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系統(tǒng)和樓宇門禁系統(tǒng)。
學院除了組織常規(guī)的消防演練外,還應結合實驗室特點和安全隱患的日常排查情況,對可能突發(fā)的其他化工實驗安全事故場景進行模擬演練,加強師生對不同種類、不同等級事故的緊急處理能力。
對實驗室管理人員和科研老師進行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實驗項目風險分析等的培訓,增強教師的安全管理能力。
各化工專業(yè)實驗室應根據課題研究方向,結合實驗室布局結構、危險源種類等具體情況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并制定符合實驗室和科研特點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管理預案,從而做到有針對性的安全管理和風險管控。
學校、學院應定期進行安全隱患排查與自查工作,檢查項目應包括安全教育、實驗場所安全檢查、安全設施、化學安全、輻射安全、機電安全等,做到“全過程、全要素、全覆蓋”地排查安全隱患。發(fā)現的安全隱患應及時進行整改,明確整改責任人和整改完成時間,而后定期按要求進行復查,徹底落實整改工作,有效執(zhí)行登記、報告、整改與復查的“閉環(huán)管理”機制。
化工實驗室是安全隱患較多、安全風險較高的實驗場所,高校和化工院系必須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通過改善與優(yōu)化實驗室硬件設施與危險品管理體系,完善實驗室安全防護設施,進行有專業(yè)針對性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內容與實踐演練,設置安全教育必修課,嚴格實行實驗室準入制度,加強安全管理制度的針對性和延續(xù)性,落實“全過程、全要素、全覆蓋”的安全排查及建立“排查、整改、復查、再落實”的“閉環(huán)管理”機制,以有效減少安全隱患,防止事故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