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長江日報
2019—2022年的網絡文學電視劇改編,一般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在個體激勵、角色、劇情指標得分成績突出,在幻想類新題材和現實題材上都具有明顯特色和優(yōu)勢。例如:《長安十二時辰》《司藤》《一生一世》;第二種類型一般是中國古代的言情、史學、玄幻等市場傳統優(yōu)勢類型,但現實題材發(fā)揮得依然明顯。包括《慶余年》《天盛長歌》《山河令》《君九齡》等;第三種類型是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占比近60%,以貼合中國電視劇改編市場需求的發(fā)展趨勢。比如《大江大河》《你是我的榮耀》《你是我的城池營壘》等。
網絡文學是很奇妙的藝術作品,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或者通過簡單乏味的文本,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文藝想象。語言藝術、造型藝術、綜合繪畫通稱為視覺藝術,音樂舞蹈、話劇戲曲,還有在二十世紀興起的電影和電視美術專業(yè)稱為綜合文藝。而網絡文學,也屬于語言文字藝術作品的一部分。網絡文學的世界里,思維可以肆意想象。由于網絡信息化普及,產生了許多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者、網絡文學網站,它利用文筆來刻畫一個個的人物形象,傳遞給讀者富有想象力的審美體驗。與此同時,“一個作品改編的順利與否,并不取決于修改方法,也不取決于編劇的知名度,而是取決于修改后的內涵和藝術,是否打動廣大觀眾,讓廣大觀眾心靈輕松獲得美的享受?!眲?chuàng)造貼近人民生活并符合受眾心理需要,并為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是時代的需要。我們這個時期的影視傳播規(guī)律,正是要與普通觀眾達到同頻的共振。
我們必須明白,文學影視作品的產生離不開具體的社會話語的塑形與約束,同時也受到了社會與人文思潮的制約,而這對網絡文學的電視劇改編也同樣適用。過去,當人們在談論新作家小說之時,總是談時代背景。但是,由于這種時代背景并非關于某一位作者、某一個著作,而是人們對整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變化與發(fā)展狀況的總體把握,它更多地具有政治思想史、觀念史、文化思想史等的特性。
網絡文學的電視劇改編熱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影視文化的勃興,而網絡文學呈現出來的新思想契合了當下觀眾的情感需要,這是他們的作品成功吸引電視劇編導的重要原因。網絡文學雖是用傳統的文字表達,但是語言文字常常呈現“影像化”“可視化”的描寫特點。這主要表現在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多為年輕一代,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深受電影、電視的浸染,不自覺迎合了視覺的需要和想象。小說的影像化盡管被部分讀者抵觸拒絕,但大部分讀者閱讀小說,都不同程度帶入了自己心中渴望的明星形象,以實現接受作品中人物的可視化。此外,隨著一些視頻制作軟件的普及化,部分網友依照網絡文學故事將一些影視素材剪輯制作成自己理想中的“劇集”,并獲得同類愛好者的支持。對受眾來說,這種可視化要求更明顯。綜上所述,網絡文學受眾是他們愿意并渴望通過視聽媒介去接受可視化、影像化的網絡文學,是一群可視化時代的文字閱讀者。
電影作品規(guī)律要求的故事性強烈,具有濃郁的劇情沖突、一波三折也是網絡文學暗合的重要特點。網絡文學中的小說,一般以連載的方式。連載就需要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繼續(xù)關注作品。因此作者在組織情節(jié)時,為了追求節(jié)奏快、娛樂性強、緊湊的敘述風格,往往設有巧妙的劇情沖突或懸念。比如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就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層層深入,展現了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如何與李必在十二個時辰里解救長安的情節(jié)。這種故事情節(jié)的設置,完全符合電影,尤其是電視劇的敘事要求,具備良好的影視改編潛質。
數量巨大、題材豐富、富有創(chuàng)意是網絡文學的特點。網絡文學作者的大量涌現為影視劇編劇行業(y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比如墨寶非寶,原本是一名網絡作家,她的《步步驚心》家喻戶曉,其網絡作品《一生一世美人骨》被改編成電視劇,也引起巨大反響。借此墨寶非寶也成功轉型成為知名編劇,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經典電視劇,如《烈火如歌》《親愛的,熱愛的》《周生如故》《一生一世》等。影視行業(yè)需要網絡文學的多元題材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影視行業(yè)鼓勵部分網絡文學作者轉型為專業(yè)影視編劇,為編劇行業(y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主題是西方文學批評的關鍵詞,是研究小說的另一個角度,而主題恰恰也是影視作品分析的核心與靈魂。一部片子的“主題”不僅是新聞媒體影評議論的重點,也是大眾評價影片好壞的價值維度。探究電影作品的思想內涵是探究電影作品的一個主要切入點,同時,研究主題必須在各種藝術形態(tài)中轉換,其復雜性和可能性是影視改編研究中無法回避的切入路徑。
眾所周知,《大江大河》依據阿耐所著長篇小說《大江東去》改寫,其所表達的是某種藝術思想,體現出了更多的自由性與開放性。在網絡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中,忠實于原著已成為常用的改編理念或手法。滄桑話巨變,一人一江湖。弄潮三子的故事,是時代精神的縮影,受原生家庭的束縛而有時代局限性,在開放浪潮中人生命運與經歷也各自不同。但中國的文明從農耕時代開始,大家都是站在前人農耕文明的肩膀上不懈追求夢想,超越先人,超越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江大河》這部網絡文學在改編為電視劇后,其主題傳達更多的是還是忠實于原著。電視劇和小說,就各自在有限的展現空間里,弱化了配角的立體性,來輔助主角的整個心理成長路線,再配合劇情中的發(fā)展,連帶出一些道理,引發(fā)大家去思考。
從某種意義上講,小說中的人物亦是一種具有文學氣質的幻覺想象。這正恰如美國文論專家勒內韋勒克和奧斯汀沃倫所認為的,“這部作品所反映的真實,也就是它對真實的幻覺,它那讓讀者感到某種仿佛在閱讀著生命本身的感覺,它既不一定是,也不主要是在環(huán)境上的、細節(jié)上的,或日常事務中的真實?!痹谒囆g本體上,電影和電視劇都需要模擬一個真實的生活空間景或者藝術場景。我們知道,小說中的人物是以靈動自由的方式呈現,它是充滿作家的主觀想象創(chuàng)造的。但是當小說中的人物改編成影視劇中的人物時,它是需要由真人演員扮演角色。那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小說中人物的影像化雖然有主觀性,但也表現出一定的客觀性。所以來自多方面客觀因素會制約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根據墨寶非寶網絡作品改編的電視劇版《一生一世》中,男女主角兩個人都不記得前世,家族背景也有了很大變化,所以周生辰人物性格變化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影視劇中的人物都帶有導演很強的目的性和設計感。盡管改編后的影視劇“接地氣”,但是影視劇所呈現出來的現實依然是“藝術現實”。
網絡小說是個人思維隨意性的產品,因此其撰寫時不是一次完成,一般網絡文學作家是邊撰寫邊看觀眾的反應,如果觀眾喜歡,作家也可以改寫故事情節(jié)。所以他們的文風,就是文風大開而自由散漫,不拘一格,語言隨意,使人在讀書中能夠感受到酣暢淋漓的痛快。優(yōu)秀的強IP網絡小說在改編成劇本的時候,能提供一定情節(jié)的基礎。讀者與觀眾很樂意看到百分百還原小說的影視作品,但是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編劇的創(chuàng)作,畢竟小說描述性語言以及心理描寫遠遠多于劇本,會增加改編難度,而這些敘述方法,在實際轉化成影視形式時限制甚多。要表達出自由的酣暢淋漓情感,影視劇比文字的表達更為艱難。影視的畫面與聲音在表達角色個性方面的場景用語,以及在表達角色心靈活動方面的場景用語,就很難通過組合表達得很好。在發(fā)揮原電視劇的聲像優(yōu)勢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盡量符合原作粉絲期待或者電視觀眾滿意程度的影視作品。對于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不管導演或者演員,不管從文本語句抑或是視聽語言上的轉換,都必須尊重于原著。雖然網絡小說已經在互聯網上有了相當的人氣,不過對于這些人氣作品也只能參考,對于可以用來改編的網絡小說,業(yè)內稱之為“強IP”。何為強IP?即是強情節(jié)、高點擊率、多評價,在百度貼吧、豆瓣里都有相關的專區(qū),能吸引了大量讀者的深入探討。這樣的強IP網絡小說,才能有改編為電視劇電影的基礎。在修改的過程中,根據大多數粉絲對某一位人物的特別偏好,而添加了與這個人物有關的故事情節(jié),甚至出現了與原本作者的本意完全不同的故事發(fā)展走向。大多數網絡文學都呈現出了篇幅冗長、劇情粗糙且復雜的特征,并且由于其寫作的隨意與散漫,以至于有許多條主線相互穿插交匯。寫作的高度隨意性,也決定了網絡文學在實質上代表了某種“快餐式文化”的精神。讀古典名著就會咬文嚼字、字字斟酌,而網絡文學作品要求一眼看懂故事情節(jié)。成為第七視覺藝術——空間藝術的影片、電視節(jié)目,以影片與音頻為表現的媒體,所以對劇情的整體性和邏輯性要求更高。
筆者認為,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網絡文學拓展了傳播路徑。在媒介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學陸續(xù)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這開辟了嶄新的路徑,擴大了網絡文學的廣泛傳播,同時強化了網絡文學作者與影視的關系。二是激活了當前的影視文化市場。網絡文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新鮮性、獨特性、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這就為影視改編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素材,同時豐富了題材類型和藝術內涵。三是為創(chuàng)造性改編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在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改編中呈現出通俗性、商業(yè)性以及藝術性三種形態(tài),如通俗性創(chuàng)造性改編,商業(yè)性創(chuàng)造性改編,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改編。在主題增刪、人物設計以及情節(jié)安排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藝術經驗。將文學轉換成電視劇形式的往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它既需要從文學中獲取靈感,也必須從文化遺產中獲取素材和原料。改編人并不在乎如何忠實于原著文字內涵,他要整個重新建構他的故事題材,哪怕賦予了即便和作者完全不同的個人觀點。比如《司藤》這部劇,從置景、造型、劇情等方面看,確實很不錯,《司藤》收視率也很高,對于網絡文學改編它是成功的。但對比原著,電視劇版本做了較大刪減,劇情趣味性加重,弱化感情線,增加懸疑的感覺??梢哉f,對網絡文學的電視劇改編必然要增加與小說的劇情沖突,豐富人物,加大與角色對話比例,并設置更多細節(jié)的懸念,使角色在不斷的動作中相互奔忙。人物話語風格上,詩意的、個性化、流行化的詞語將會產生,而簡潔直白、具體明確、規(guī)范日?;脑捳Z則會被替換,最后變成不可意會的、不可言傳的創(chuàng)造性語言。修訂后的小說會弱化角色心理想象和刻畫,放棄難以直觀表達的詩意和哲理,人性深刻的內心矛盾將被直接化、表面化、符號化的手段解決。應當承認,在這個影視蓬勃興盛的時代,網絡文學受到影視的沖擊在所難免。網絡文學必須正確吸收影視藝術的養(yǎng)料,且加以捍衛(wèi)不再拘泥于原著作品。但網絡文學畢竟有著屬于自我的話語機制與存在邊界,這一點更多地體現在“導演中心制”這一改編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上。
“電視劇與文學藝術敘述媒介的差異,使改寫有了必要性?!比缃窬W絡文學經歷了二十年的實踐,已經形成了當今較大的通俗文學集中地,并建立了自身相對獨立的生存空間。今天的網絡小說文學作品與電視劇,一直都是一個大眾性的娛樂方式。不論是浪漫時尚的都市情感,躁動不安的青春迷茫抑或者跨越古今奇思妙想,還是風云詭詐的懸念故事,都給電影人帶來了豐富而又新鮮時尚的創(chuàng)作腳本。對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電視劇作品將變成一個常態(tài),這也是一個藝術實踐,給觀者一種更多的視覺盛宴與愉悅精神的體驗。
如果說,忠實原著是向大眾普及已有作品本身的傳播,確實有存在的價值。而對網絡文學的電視劇改編,則是充分發(fā)揮了影視藝術家們的個性和天賦。因此,它使電影藝術變成了一種真正的第七藝術形式,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它更有提倡的價值必要,提倡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導向,探索高質高效網絡文藝 IP 轉化,助力網絡文學電視劇改編由“高原”向“高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