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安市第四小學 陳玉敏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不堅強而溫和的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育將是不可能的?!卑嗉壥菍W校的基石,班級管理好了,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我認為,做好這項工作沒有訣竅和捷徑,關鍵在“勤”字。
腦“勤”是管理的“靈魂”。勤動腦思考班級最近有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解決或改進,避免問題擴大化。班主任要有前瞻的眼光,學習研究班級管理新理念,反思班級工作存在的問題,總結階段性工作的得與失。建立健全符合新時期教育思想和理念且能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的班級管理制度,如《學生德育考核辦法》《違紀學生處理方法》《優(yōu)秀學生獎勵辦法》《班級公約》等。它們與學校的常規(guī)管理制度一同為班主任提供了管理的依據(jù)。處理問題按制度辦事,可以杜絕主觀臆斷。學生在清晰的管理條規(guī)下學習、生活,不但不會桎梏他們的思想,還能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腿“勤”是管理的“基本功”。坐在辦公室里“遙控指揮”不能及時了解班級動態(tài),獲得第一手資料,自然就不能對班級實行積極有效的管理。班主任走進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想面貌、健康狀況、生活經(jīng)歷、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生活環(huán)境。在與學生日常的接觸中,班主任的“走動式”管理是與學生情感交流、對學生循循善誘的過程。經(jīng)常在教室里走動,就會發(fā)現(xiàn)地面、書桌膛的衛(wèi)生問題;經(jīng)常上下樓,巡視學生課間游戲、站排、走廊出入就能發(fā)現(xiàn)紀律問題;經(jīng)常走到學生中去,拉近和他們的距離,比如:和他們一起跳大繩、踢毽子,和他們一起吃午餐……的確,經(jīng)常到班級里和學生一起學習、討論、出操、開展活動,既親近了學生、聯(lián)絡了感情,也讓自己的言行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定期家訪,盡管很累,但的確是必不可少的。在家訪中了解學生的家庭表現(xiàn),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教師、學生、家長三方會談,彼此多了溝通,少了誤解。家長放心,學生舒心,班主任開心了。
口“勤”是管理的“防身術”。不放過任何一件小事,隨時隨地進行行為教育。我常舉身邊事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經(jīng)常和他們說,1班同學真好啊,放學排隊安靜有序;6班同學真聽話,每天都穿校服……但每次說完我都會補充:“雖然他們好,但老師更愛你們!”這樣學生會學習其他班級學生的優(yōu)點,調整自己的言行。我會利用課間或午休時間找學生聊聊天,有時就是在走廊上的一兩句話,有時需要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坦誠交流。平時我總會找機會對學生說我有多愛他們,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把我為他們做過的事情一一道出,讓他們明白:“老師對我們真好。”他們會為了不辜負老師的期望而遵守紀律、努力學習。語言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傳遞信息和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靠交流,班主任和學生相處時,一句問候,一番鼓勵,會使學生感到興奮;幾次交談,幾句夸獎,會使學生心里踏實、充滿動力。當然,口勤不等于嘮叨,也不等于無謂的說教。班主任的語言越豐富、越精彩,對學生的影響力也越大。
手“勤”是管理的“看家拳”。班主任身體力行,往往勝過泛泛的說教。教室地面丟了粉筆頭或果皮紙屑,你彎腰撿起;教室燈該關了,你伸手按一下開關;放學時你隨手關了門窗;天冷了,為學生戴上帽子、整理衣服;大掃除時和學生一起打掃衛(wèi)生、擦玻璃……身體力行的效果遠遠勝于對學生的說教。手勤的另一種含義是要勤動筆,總結班級管理經(jīng)驗,及時記錄思想的結晶,并進行反思研究,從中既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又獲得了創(chuàng)新的實踐和理論的源泉。
眼“勤”是管理的“指揮官”。班級管理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班主任應該有一雙體察入微的眼睛,善于發(fā)現(xiàn)班級存在的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班級的最新動態(tài),善于用眼神和學生交流。勤觀察學生的表情和眼神,時間長了就會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勤觀察哪些學生經(jīng)常在一起玩,玩什么,說什么……讓學生明白班主任的眼神不光是嚴肅的,還要有幾分溫和、幾分詢問、幾分勸勉、幾分贊許和關愛。
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新問題會不斷出現(xiàn),所以“勤”字也得伴隨始終,只有“勤”才能落實班級管理的規(guī)范性;只有“勤”才能體現(xiàn)對學生教育的針對性;只有“勤”才能突出班主任工作的時效性;班級管理,怎一個“勤”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