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鵬 北京廣播電視臺
在此環(huán)境下,傳播者可多渠道聯動發(fā)布內容,受眾擁有可任意選擇的海量信息以及便捷的獲取途徑,人們觀影行為隨之變化,“碎片化”成為該時代的一大特征?!吨袊W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逐年升高,2020年底已達8.73億,占網絡視聽用戶規(guī)模的92.5%。順應潮流,各大電視臺、視頻網站布局“微”市場,推出短劇、微電影、微紀錄片等形式,打通“大屏+小屏”通道。在眾多“微”作品中,兼具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的人物微紀錄片,以小視角大主題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載體形式之一。
目前,微紀錄片的產生源頭眾說紛紜,如簡單地以短時長為基準,可以追溯到1895年的《工廠大門》。如以“微紀錄片”概念被提出為節(jié)點,可以追憶到2011年鳳凰視頻在紀錄片形式上的新探索。此外,微紀錄片至今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時長要求也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筆者認為,微紀錄片的定義是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變動的,日漸豐富的,現今主流時長為3-25分鐘。本文主要探討以新媒體為媒介支撐的微紀錄片,其發(fā)展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
(1)萌芽期(2005年-2010年)
2005年起,土豆網、優(yōu)酷網等視頻網站先后上線,給用戶提供上傳內容的平臺,UGC模式初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這個階段,有個人生活、家庭瑣事、時事評論等多種類型,質量參差不一的紀實短片誕生,為微紀錄片成型鋪墊基石。
(2)發(fā)展期(2010年-2012年)
2010年,鳳凰視頻涌現一批制作精良5分鐘-10分鐘的“新紀錄片”;2011年,題為《鳳凰視頻首創(chuàng)微紀錄片概念》報道發(fā)布;2012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設立“最佳微紀錄片獎”。微紀錄片據此逐漸被學術界認知,進入大眾視野。同時,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視頻網站進入快速發(fā)展期,給微紀錄片豐沃的成長土壤。
(3)繁榮期(2012年至今)
此階段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慢慢普及,新媒體發(fā)展趨于成熟,大眾開始追求快速高效獲取信息,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內容得到青睞,電視臺、視頻網站紛紛入局“微市場”。在微紀錄片方面,央視紀錄頻道開創(chuàng)“微9”“9視頻”融媒體微紀錄片時段;一條、二更等短視頻內容平臺嶄露頭角,產出優(yōu)質微紀錄片內容;優(yōu)酷、B站等視頻網站開設紀錄片版塊,助力微紀錄片發(fā)展。多平臺推動下,微紀錄片走向繁榮,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精品佳作,如人物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歷史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政治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 100 年》、美食微紀錄片《聽起來很好吃》等等。
在多種多樣的微紀錄片類型中,人物微紀錄片依靠生動的人物形象、滋味多樣的情節(jié)在展現時代人物風貌方面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該類型選材有名人、百姓、特殊從業(yè)者三個主要緯度,聚焦社會個體,呈現真實生活,以小視角展現追夢人,折射大時代。
(1)人物選取范圍
①名人
主體人物選取歷史上或現今的著名人士,如微紀錄片《共產黨人》人物篇選取雷鋒、黃繼光、邱少云等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講述他們浴血革命、頑強斗爭的事跡。
②百姓
主體人物選取大眾的身邊人,如北京廣播電視臺微紀錄片《頭牌導覽員》講述了70多歲的退休工人陳少勤,樂學無止境,終成藝術導覽員的故事。
③特殊從業(yè)者
主體人物選取從事小眾職業(yè)或難以觸及職業(yè)的人士。如一條微紀錄片《寵物入殮師》介紹了95后男生俊光選擇寵物殯葬行業(yè),送人們的愛寵最后一程的故事。
(2)人物微紀錄片特點
①選題多維化
不同于傳統(tǒng)高大上的紀錄片,人物微紀錄片的選題更加豐富,既可以是偉岸的歷史人物也可以是平凡的普通百姓。內涵引人入勝,內容貼近受眾生活。
②敘事核心化
由于時長限制,人物微紀錄片大多只能展現采訪個體的人生一隅,不會花篇幅講述人物的生平簡史。以小視角切入,敘事上留主去余,節(jié)奏上明快清晰,注重情感的表達,讓觀眾注意力更為集中。
③主題正向化
人物微紀錄片選擇的敘事人物多為“追夢人”,他們或在生活中積極向上,或在崗位上努力發(fā)光,榜樣有榜樣的力量,平凡有平凡的光芒。人物微紀錄片用人物故事詮釋中國夢,小體量展現大情懷,折射大時代。
④創(chuàng)作者多元化
融媒體環(huán)境下寬泛的傳播環(huán)境、普及的拍攝設備皆為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提供了助益條件,人人都可以成為創(chuàng)作者。人物微紀錄片不單由資源雄厚的電視臺或視頻網站生產,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它的主創(chuàng)。
人物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尋找選題,即尋找主體人物。如果電影還能憑借前15分鐘的劇情逐步捕獲人心,人物微紀錄片可以依托的只有選題。在大眾目光停留的3秒鐘內,優(yōu)質的選題才能避免被“劃走”的危機。
(1)抓住受眾心理
選題從受眾分析可以分為公眾想了解的“好奇”和超乎想象的“獵奇”兩個方面,具體體現在主體人物的性格、職業(yè)、生存環(huán)境等方面。
人物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將鏡頭對準擁有特殊手藝的匠人,講述他們的手藝人生,傳遞匠人精神。它打開了傳統(tǒng)文化的大門,帶領對古琴、漢服、唐卡、蜀錦等手藝好奇的觀眾走進“一生只做一件事”匠人的內心世界。該片第一季上線就打破了優(yōu)酷紀錄片類播放紀錄,此后又制作了三季續(xù)集,均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和如潮的好評,斬獲多個紀錄片獎項。
人物微紀錄片《狂徒》則以鮮明的娛樂精神講述各領域達人先鋒故事,展示“逆行者”的青春態(tài)度。片中記錄的人物多為大眾所陌生的身份,如殯葬紙藝師、性治療師、標本師、戒賭導師等等。該系列紀錄片是愛奇藝2015年布局微紀錄片市場的新探索,新興職業(yè)、年輕追夢的特點收獲了青年人的喜愛。
(2)緊跟時事熱點
緊跟時事,是人物微紀錄片獲得關注,將傳播效果最大化的一大法寶。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從政治宣傳節(jié)點、社會關注熱點兩個方向思考選題。
在政治宣傳節(jié)點方面,要以高瞻遠矚的眼光,梳理建黨周年、新中國成立周年、抗美援朝周年、改革開放周年等重大宣傳節(jié)點,針對性發(fā)掘選題。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人物微紀錄片《我們正年輕》,講述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在各種崗位的艱辛與付出、榮光與夢想,致敬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yè)的探索者、拓荒者、先行者。該片播出期間乘借改革開放40周年密集宣傳的東風,取得不錯的反響,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18年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集錦》。在社會關注熱點方面,要密切關注大眾焦點和社會新聞,發(fā)揮人物微紀錄片拍攝靈活、制作周期短的優(yōu)勢,在觀眾視線撤離之前推出選題,完成發(fā)布。
(3)視角平民化
在焦點人物以外,人物微紀錄片的選題視線也要放在“微人物”上,普通人的思想情感貼近觀眾,更易引發(fā)共鳴。如人物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定位于“人文生態(tài)的真實記錄、普通百姓的心靈之光”,展示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豐富多彩的美好人物和故事。主人公涵蓋醫(yī)生、老師、舞者、廚師、農民工等多種身份,各自有著多樣的生活,他們仿佛是觀眾熟悉親切的身邊人。該片第一季播出即取得了收視率高、點擊量大的成果,后續(xù)季數的制播在國內取得好評的同時,于海外也收獲了不錯的反響。
(4)正向價值表達
人物微紀錄片不是簡單地記錄某人的生活影像,而是讓觀眾走進主人公,了解主人公故事背后的價值表達,或多或少給予觀眾內心上的感觸;更進一步是通過描繪這些平凡又偉大的“小人物”群體,譜寫多彩壯闊的中國故事。因此,在選題時就要探究拍攝人物是否具有可供表達的品質。如《中國夢365個故事》,幾百位主人公的共同點就是具有正向價值觀、帶給觀眾正能量。如昌平區(qū)辛莊村書記李志水自費印發(fā)宣傳單,多手段向村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刮風下雨都澆滅不了他的熱情,把自己的家鄉(xiāng)變成了美麗鄉(xiāng)村;如服裝設計師楚艷走訪各地,用不懈努力探究傳統(tǒng)衣冠的真諦,將東方之美展示給全世界;如扎西孤兒院創(chuàng)辦人扎西,不顧家人勸阻掏出積蓄給孤兒們一個家,希望他們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流氓等人物。
對于時代大主題的紀錄片,觀眾接受度較低。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本身只注重強調時代精神而忽略了敘事方法造成的。人物微紀錄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與觀眾取得共鳴點,在敘事上與觀眾情感相洽。
(1)真實性與藝術性共生
人物微紀錄片的第一要義仍舊是真實,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經歷、真實的感受才能打動觀眾的心。但在真實的基礎上增添藝術性創(chuàng)作,可以增加敘事的完整度和感染力。在完整度方面,人物的過往經歷不一定有歷史資料,這時候就需要采用情景重現的拍攝方法。如《中國夢365個故事》之《尋寶貝》篇,張寶艷回憶兒子走丟的經歷時,用第一人稱視角再現主人公焦急心態(tài)下在街道尋找的場景,觀眾可以通過這個手法增加情景代入感。此外,相比于平鋪直敘的紀實畫面,一點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可以讓故事感染力變得更強。如《中國夢365個故事》之《黑暗中的舞者》篇,用輪椅舞者李輝在黑暗中跳舞,被光束照亮的浪漫化表達,折射人物遭受變故重新崛起的心理變化,更能夠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2)宏觀敘事轉為個人化敘事
融媒體環(huán)境下,宏大題材也要有微表達。在時長的限制下,人物微紀錄片要以小切口進入,可以采用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如《武漢:我的戰(zhàn)“疫”日記》以個人Vlog的方式,生動地展現了各個身份的平凡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不平凡經歷,攝像機對著的人仿佛是觀眾的親人、朋友、晚輩。通過此片,觀眾看到了一線醫(yī)護人員的辛苦、廣播主持人的堅守、理發(fā)師的善舉等,觸摸到了社會主義的真善美。
制定選題、敘事策略只是創(chuàng)作人物微紀錄片的籌備工作,最終成片的效果取決于中期拍攝和后期制作,可以在畫面和聲音兩個方面設計。
(1)畫面的巧思
①拍攝
在拍攝過程中,豐富景別和手法。以全景展現環(huán)境,如《我們正年輕》天路守護者陳繼篇,全景鏡頭可以看到腳下筆直的公路,遠處白云與群山;以中近景傳遞感情,如《在一起》中,中國臺灣人吃到北京美食時的感慨神情;以特寫交代細節(jié),如《修表師》中,手指間的細微操作。此外,根據拍攝情況,采用升格、延時、微距等拍攝手法,為后期留下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提升微紀錄片美感。
②剪輯
在剪輯方面,需要將鏡頭碎片化。融媒體時代,受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減少長鏡頭的使用、提高剪輯頻率,增加鏡頭數量可以提升敘事節(jié)奏,增加吸引力。例如《針和線》,三分鐘由近90個鏡頭組成。
③包裝
在包裝方面,要注重花字的添加。人物微紀錄片要在微時長表述完整內容、體現大主題,畫面上添加花字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如《我們正年輕》天路守護者陳繼篇,在畫面左下方以花字點明故事地點;在畫面中下方以花字敘事簡單交代突發(fā)情節(jié);單獨增加花字頁面總結天路的建設歷程。
(2)聲音的增色
人物微紀錄片的聲音元素基本為同期聲、解說及配樂三種,它們彼此間相輔相成,但并不是缺一不可。聲音元素的合理使用能夠讓人物微紀錄片敘事更加立體,增加影片感染力。
①同期聲
同期聲包含環(huán)境音、人聲采訪和對話等。孩童的打鬧聲、樹葉的沙沙聲、人物的生活對話及獨白,都可以幫助觀眾迅速進入情境當中。此外,人物微紀錄片很多都不采用解說,而以主人公視角及口吻串聯故事。所以在拍攝階段,尤其要注意同期聲的錄制。明確創(chuàng)作目的,提前了解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是個不錯的選擇。如在《了不起的匠人》古韻銅爐制作技藝傳承人陳巧生篇中,柴火燃燒的噼啪聲、敲蠟的脆響聲、掛砂的簌簌聲、銅水澆筑入模的嘶啦聲等環(huán)境聲,讓工藝變得鮮活,場景變得立體。同期聲帶來的現場感和體驗感,讓觀眾可以細膩地感受銅爐制作工藝的復雜與魅力,理解主人公的不易與堅守。
②解說
解說之于人物微紀錄片并不是必有的元素,它的存在會拉遠觀眾與人物的距離,但在交代背景、承上啟下、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如在人物微紀錄片《中華名師——楊寧》中,開篇用解說詞交代了人物的前史和作為教師的特色;中間以解說詞總結上半部分楊寧的課受歡迎的原因,并引出下文對于教育理論的探討;下半部分再以解說詞將話題轉移到教學壓力;最后以解說詞揭示楊寧對于未來教學的展望。
③配樂
語言是理性的,而音樂是感性的。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紀錄片,配樂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它可以起到烘托氣氛、揭示情節(jié)轉變、展現人物心理活動等等作用。對于人物微紀錄片來說,配樂也無比重要,只是在使用上要更為簡練、系統(tǒng)。如《我們正年輕》中“彩虹上的指揮”金承志篇,全片配樂大類可以劃分為三種。他人及第三方視角時配樂詼諧幽默,如以水谷廣實的作曲《這樣好嗎》作為引入音樂,活潑躍動的樂調搭配輔助朋友對主人公的描述,迅速讓觀眾對本集主人公有了“好玩”的心理預設;主人公自述時配樂簡約富有氛圍,如在自我介紹時的配樂是《Summer V》、折射主人公心緒變化時的配樂是由舒緩到高昂的鋼琴曲;還有描繪主人公工作狀態(tài)時,跟隨歌唱排練的同期聲將相應音樂作為配樂,以此更立體地展現主人公的形象及成就。
人物微紀錄片以小視角講述追夢人,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以“人”為核心要素決定選題,敘事注重觀眾的感受,并結合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設計視聽語言。目前,人物微紀錄片產量增大,但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希望人物微紀錄片的市場環(huán)境可以逐漸規(guī)范、產業(yè)鏈逐步健全,讓其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