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紅巖
(運城市鹽湖區(qū)林業(yè)局,山西 運城 044000)
運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氣候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季風;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盛行東南季風。年均氣溫13.30℃;多年平均降水量525mm;年日照時長2 039.50h;年均無霜期212d;與山西中北部地區(qū)相比,年平均氣溫略高。小葉白蠟,樹冠高大、干形通直,枝葉繁茂,樹形美觀,是山西各地園林綠化的重要樹種,在運城市的街道綠化、公園綠化及堤岸綠化等多個方面有較為廣泛的應用。
小葉白蠟,又稱歐洲白蠟、白蠟條,為木犀科、白蠟屬落葉闊葉喬木,高可達20m,樹冠圓形;陽性、深根性樹種,喜光,根系深而發(fā)達,喜生于深厚肥沃的土壤,不耐干旱和貧瘠;可耐嚴寒,耐鹽能力要強于一般闊葉樹種,屬中度耐鹽性樹種;苗期生長速度緩慢,當年生播種苗高度約為50cm;苗木栽培后,1.0a~10a 高生長較為穩(wěn)定,每年生長高度約1.0m。山西產于中條山、太行山、太岳山及太原、五臺山等地,垂直分布海拔500m~1 500m。
小葉白蠟,樹形優(yōu)美,對煙塵、二氧化硫及氯氣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樹葉柔軟且富有營養(yǎng),可用作綠肥,也可用作牛羊等牲畜的飼料;木材堅硬、耐水濕且富有彈性,是建筑、紡織、車輛、家具和農具的優(yōu)良材料;樹皮可入藥,具有消炎解熱、收斂止瀉的功效。
小葉白蠟不耐干旱和貧瘠,喜大水大肥,在深厚肥沃土壤中生長最佳,苗圃地應盡可能選擇在地勢平坦、排灌便利、雜草較少的地塊,土壤要求養(yǎng)分充足、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透氣性好,pH 在7.5~8.0 之間,土壤類型以沙壤土為最佳,其次為壤土。此外,要求地塊近年來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病蟲害。
小葉白蠟果期8 月-9 月,10 月上旬種子成熟,采種時間應選擇在10 月中旬,種子成熟的標準為翅果顏色由綠色轉變成黃褐色。采種母樹選擇生長勢旺盛、無病蟲害侵染的優(yōu)良健壯植株,采種時用剪刀將果枝直接剪下,置于干燥向陽的地面曝曬,每天翻動1 次~2 次,3.0d~5.0d 后去掉枝條、果翅,在陰涼干燥通風處自然晾干。風選去除雜物,留下純凈種子裝入布袋,置于低溫、干燥、通風的室內進行貯存。
苗圃地在播種前一年的秋季進行深耕,耕深不低于30cm,秋耕的優(yōu)點是可有效減少病蟲害、促進土壤熟化、保持土壤水分。耕前施足底肥。小葉白蠟喜大水大肥,因此肥料用量要高于一般闊葉樹種圃地的肥料用量,具體用量:腐熟有機肥料以每公頃60 000kg、磷酸二銨300kg。為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在施入有機肥時,要將5.0%辛硫磷顆粒劑30kg、硫酸亞鐵300kg 和多菌靈2.0kg 均勻拌入肥料中,可以有效消滅地下害蟲并預防苗木立枯病發(fā)生。秋季深耕后,將石塊、樹根等雜物清理到圃地外部,將土塊拍碎、地表耙平。春季進行淺耕,耕深25cm 左右,淺耕時間在土壤解凍后立即進行,然后立即耙地,否則不利于保墑和播種。整地后要達到地面土壤細、碎、平的標準。白蠟育苗采用低床方式,整地后,將地塊按照澆灌方向做成長10m、寬4.0m 的畦田苗床,苗床內要平整,兩床之間留有40cm 寬步道。
小葉白蠟種子成熟后即進入休眠期,在播種前應對其進行催芽處理,解除種子休眠,經過催芽后的種子發(fā)芽速度快、出苗率高且幼苗整齊健壯。種子催芽采用低溫層積催芽法,條件要求為低溫、濕潤和通氣。在播種前一年秋末土壤封凍前,選擇地勢較高且背風陰涼的地塊挖成條形溝,溝寬約70cm~100cm、深100cm、長度根據種子數量來決定;在溝底鋪一層濕沙,厚度10cm~15cm;將種子與濕沙按照1∶2 的比例均勻后混合撒在濕沙上方,厚度控制在50cm~70cm 之間;在種沙上方再鋪一層厚度10cm~15cm 的濕沙,覆蓋一層厚20cm~30cm 的干草,上方覆土。催芽時間60d~80d,播種前1.0d~2.0d 將經過催芽的種子取出備用。
小葉白蠟播種采用條播方式,播種時間為春季3月下旬-4 月上旬。播種前,對苗床澆足底水,待地表無積水后,沿苗床方向開溝,溝深控制在2.50cm~3.50cm 之間,兩溝之間距離30cm 左右;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上層覆土3.0cm 左右,播種量每公頃120kg。為保證土壤與種子充分接觸,覆土后應輕輕按壓土壤。播種當天用噴壺噴水1 次,保持土壤濕潤。播種后覆蓋一層秸稈或干草,可以起到保護幼苗的作用。播種后7.0d 左右,幼苗即可露出地表。
小葉白蠟自出苗至真葉展開,間隔期15d~20d,期間澆水以噴壺噴水為主,時間在早晨或傍晚。為避免噴水造成地表土壤板結,期間應松土2 次~3 次。幼苗真葉長出后開始進入緩慢生長期,該階段地下根系生長速度較快,幼苗對水分和營養(yǎng)的需求增大,可適當增加噴水量,并適量噴施氮肥。
幼苗子葉出齊以后,地上部分開始逐漸進入生長旺盛期,澆水應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澆水方式為小水漫灌,每7.0d 澆水1 次,時間在早晨或傍晚。6月上旬開始,每15d 澆水1 次,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該階段土壤表層溫差較大,且苗木極易遭受日灼,澆水時間應盡可能選在上午10:00~12:00 之間。7 月-9 月,運城市降水集中,且時有暴雨出現,該階段可根據實際墑情進行澆水,并注意雨后排水,避免暴雨后遭受澇災,影響苗木生長。
松土除草的最佳時間為澆水后或降水后,可有效避免土壤板結。苗木生長前期根系較淺,為避免傷害苗木根系,松土除草宜淺不宜深;苗木生長中期,可逐漸增加深度;苗木生長后期開始進入木質化階段,停止或減少松土除草次數。圃地雜草較多時,還可采用化學除草的方式,即將除草醚與土壤攪拌均勻撒入圃地,然后澆水,可保證雜草快速清除。
小葉白蠟喜大水大肥,在大水大肥條件下不但生長速度快而且生長勢旺盛,苗木生長期間應及時進行追肥。苗木追肥以有機肥料為主,但營養(yǎng)很難滿足苗木生長需求,因此還應施入化肥進行補充。苗木生長前期化肥以氮肥為主;生長中期化肥以氮、磷、鉀復合肥料為主;生長后期為保證苗木充分木質化、安全越冬,停止使用氮肥,追施磷鉀復合肥?;瘜W肥料以尿素、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速效肥料為主,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施入,其中尿素每年每畝使用量不超過15kg,在生長初期及旺盛期分2 次~3 次施入,追肥與澆水相結合;磷酸二氫鉀每年每畝用量150g,生長旺盛期及后期分3 次進行噴施,施肥時將50g 磷酸二氫鉀與50kg 水均勻混合,噴灑于葉面。
為調整苗木密度,需要及時進行間苗、補苗和定苗。當幼苗全部出土并長出2 對~3 對真葉后進行第一次間苗,保留生長勢旺盛的壯苗,剔除發(fā)育不良、有病蟲害、生長勢弱及存在機械性損傷的幼苗,疏除密度較大的幼苗。當幼苗真葉全部長出且相互重疊后,開始進行第二次間苗,保留健壯苗木,定苗密度為每平方米50 株,每畝地留苗5 萬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