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方式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2023-01-06 08:10:13簡新華
      關鍵詞:貢獻市場經濟分配

      簡新華

      (武漢大學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 湖北武漢 430072)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理論只有按勞分配理論,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理論;西方經濟學的分配方式理論只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理論,缺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理論,該理論存在根本性缺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提出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理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理論,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理論為基礎,參考借鑒了西方經濟學的市場經濟分配方式理論,其主要內容及其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健全完善了市場經濟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理論,二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及其演進趨勢的新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理論

      社會主義應該實行什么樣的分配方式?經典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提出,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因為社會主義要實行全社會直接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的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將消亡,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還達不到能夠實行按需分配的程度,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只能是在全社會范圍內按照統(tǒng)一尺度、采用“勞動券”方式、實行唯一的按勞分配,即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數(shù)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除了老弱病殘社會必須救助之外,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對等量勞動給予等量產品”的原則,消除了按資分配等其他分配方式和剝削。(1)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306頁;列寧:《國家與革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5-196頁。

      蘇聯(lián)及東歐國家把私有制改變?yōu)楣兄埔院螅旧舷税促Y分配和剝削,實行了按勞分配,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和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國家實際上實行的按勞分配與經典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理論中的按勞分配存在較大的不同:一是沒有采用“勞動券”的方式,而是采用了更符合社會主義不完善階段實際情況的商品、貨幣、工資、收入的方式;二是在全社會范圍內也沒有實行完全統(tǒng)一的標準,在不同的地區(qū)、部門和企業(yè)單位按勞分配的尺度還存在差別;三是按勞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還存在不完全是按勞動、按等級特權分配的方式,這是蘇聯(lián)后來形成官僚特權階層、導致資本主義復辟的重要制度根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理論,在堅持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實行按勞分配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的分配方式理論。

      二、西方經濟學的分配方式理論

      西方經濟學的分配方式理論主要是以“價值共創(chuàng)論”為基礎的按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分配的理論。西方經濟學認為,商品價值或者說社會財富是所有生產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的或者說都發(fā)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做出了貢獻,所以各種生產要素的供給者都要按照貢獻參與收入的分配,通過在市場上按照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進行等價交換取得收入,生產要素的收入就是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要素的價格由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決定,而生產要素的需求主要由各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決定,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利息是使用資本的價格,正常利潤是企業(yè)家才能的價格,地租是土地使用的價格,勞動獲得工資,資本獲得利息,企業(yè)家獲得利潤,土地獲得地租,各得其所、公平合理,不存在誰剝削誰的問題,因此,存在收入差距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樣有利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推動生產要素流向獲利多也就是資源配置效率高的部門和企業(yè),并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果、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2)厲以寧、秦宛順:《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101-122頁。薩繆爾森明確地說:“當我們尋找勞動價格時,我們找到的是工資;類似地,使用土地的價格是土地的租金。”(3)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蕭琛等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第173頁?!吧a要素的需求可以用其邊際產品的收入來表示。要素需求的這一重要性質與要素的供給一起,決定了要素的價格和數(shù)量,以及由此推算的市場收入?!?4)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73頁。

      西方經濟學的分配理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的供求、價格、包括工資、地租、利潤、利息在內的收入的形成和變化情況,認為“政府應該為了實現(xiàn)更大的平等而進行收入再分配”(5)曼昆:《經濟學原理》(下冊),梁小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3頁。,也提出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但是,西方經濟學的分配理論,以非科學的價值共創(chuàng)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把價值創(chuàng)造與使用價值生產混為一談,抹殺了勞動與勞動力的區(qū)別,掩蓋了資本家和地主對勞動者的剝削,從根本上來說,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非科學的、主要是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剝削進行辯護的理論。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工資應該是勞動力的價格,不是由勞動力的供求決定,而是由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決定,勞動力供求只是影響工資高低變動的重要因素;利息和利潤都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也不是由資本的供求決定,資本的供求也只是影響利息和利潤多少的重要因素;地租也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也不是由土地的供求決定,土地的供求也只是影響地租多少的重要因素。邊際生產力是假定其他生產要素不變的前提下,每增加某一種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量,但是在實際中,這個前提假定是不成立的,只增加一種生產要素,產量一般是不可能增加的。比如,增加一個單位數(shù)量的勞動力,的確可能增加產量,但至少需要同時增加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連西方經濟學家都承認:“邊際生產力學說對生產要素所得報酬的解釋即使在理論上也是不完全的?!?6)約翰·伊特韋爾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3卷,陳岱孫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348頁。而且,西方經濟學的分配理論,既沒有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也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理論。

      三、市場經濟的普遍分配方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方式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健全完善了市場經濟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理論。一般來說,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是構成社會經濟活動的四大環(huán)節(jié),自然也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沒有分配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正常運行,而且分配方式及其造成的分配狀況,還是影響市場經濟能否有效持續(xù)運行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的分配(7)這里的分配指收入的分配,不包括財產的分配,因為財產的分配屬于所有制問題。,不是實物產品的直接分配,而是收入的分配。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是采用商品貨幣形式的收入分配的方式,主要包括由所有制決定的多種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的方式、由總體分配過程和層次決定的三次分配的方式和由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決定的市場分配機制。不同的分配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收入分配結果、帶來不同的經濟社會后果。

      (一)按生產要素分配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的產品(包括服務)都是商品,商品既有使用價值(即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效用),又有價值(即可以用于交換別的商品或者說取得貨幣收入),各種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管理才能、生產資料、包括土地在內的自然資源、技術、信息、數(shù)據等)都是商品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說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商品的價值只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因為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為商品的交換價值,即不同商品相互交換的比例關系,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價值的多少是以勞動量作為尺度來衡量的,生產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雖然市場經濟分配的是出售商品后取得的收入即貨幣形式的價值,而且價值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所有的收入只能歸勞動者所有。因為,各種不同生產要素屬于不同所有者所有或者占用(占有和使用),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歸勞動者所有,不在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其他生產要素所有者在商品生產中投入了自己的生產要素而不能獲得收入,就不會再投入,商品生產也就無法進行、市場經濟也就不能存在,所以所有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必須憑借所有權參與收入的分配、取得應有的收入,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更多更好的生產要素、更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產要素、更快更好地發(fā)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有多少種生產要素,就必然存在相應的多種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準確地說是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的方式)。分配權是所有權的實現(xiàn)或者說經濟利益之所在,分配的收入不是給生產要素而是給生產要素的所有者。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和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理論為基礎,不像西方經濟學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按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分配,以價值共創(chuàng)論和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兩者存在本質的區(qū)別。

      (二)國民收入的三次分配

      在市場經濟中,社會生產耗費的勞動總和創(chuàng)造的價值總和或者說所有生產要素所有者獲得的收入總和,構成國民收入。從分配過程、領域、先后順序和方法來看,整個國民收入存在三個不同層次的分配,即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在時間上,三種分配方式是繼起的,先有初次分配,然后才有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在空間上,三種分配是并存的。

      1. 初次分配

      在市場經濟中所有能夠通過提供商品和服務取得收入的部門,都應該是生產經營部門,不僅是物質生產部門,還應該包括能夠通過提供服務收費而取得收入的服務業(yè)。必須說明的是,認為只有有形的物質產品才能成為商品、無形的產品(比如服務、知識、技術、信息等)不是商品,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都不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觀點,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相當多的服務和知識、技術、信息等都是可以買賣的,既是商品也有價值,生產這些無形商品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同樣具有二重性,抽象勞動同樣也能創(chuàng)造價值。但是,不能因為相當多的服務業(yè)的勞動也創(chuàng)造價值,就認為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或者說過時了,這只是擴大了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使得勞動價值論更符合當代的實際。(8)簡新華:《堅持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必須正確認識的若干問題》,《學術月刊》2002年第3期。當然,并不是所有服務都能買賣、所有服務業(yè)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比如國家軍隊給社會提供的國防安全服務、政府給國民提供的大部分公共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等,就不能買賣,不是商品,從事這些工作或者活動的勞動者的勞動雖然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有益的,有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說是生產勞動。當然,也不能認為生產勞動重要、非生產勞動不重要。至于社會上可能存在的“黃賭毒”產品和服務,是有害于國民的、社會必須取締的,更不能說成是生產勞動、也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國民收入通過所有生產經營部門的企業(yè)出售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取得銷售收入的方式分配給企業(yè),然后把扣除生產資料成本、繳納國家稅費以后的純收入,在企業(yè)內部采用按要素所有權分配的方式,在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分配,這就是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 再分配

      因為政府取得的稅費收入還有一個分配使用的問題,非生產經營部門的維持和發(fā)展需要經費來源,這些部門的勞動者和喪失或者缺乏勞動力的需要救助的“老弱病殘”也需要有收入,否則在市場經濟中無法生存;還因為初次分配中的按資分配、按土地所有權分配存在剝削,造成較大的貧富差距,再加上市場競爭優(yōu)勝劣汰甚至贏家通吃,可能導致貧富差距、兩極分化,這有可能引起社會動蕩,使得市場經濟難以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所以為了非生產經營部門的存在和發(fā)展、市場失靈的糾正、社會公平的實現(xiàn)、貧富差距的縮小、社會穩(wěn)定的維持、市場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國民收入必須進行再分配。再分配的主要內容和方式是:政府把初次分配中向企業(yè)征收的稅費和進一步向個人征收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房產稅、社會保障費等形成政府收入,用于政府、立法、司法、執(zhí)法、軍隊等部門的開支(包括支付這些部門人員的收入),“老弱病殘”的救助,社會保障的開支,科學技術特別是基礎科學的發(fā)展,文化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的資助,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公共設施和公共用品的提供等。政府要通過收入分配政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向個人收取的稅收主要應該從中高收入特別是高收入人群征收,轉移支付應該主要向低收入人群傾斜,這樣才能有效縮小貧富差距、緩解貧富兩極分化、維持社會穩(wěn)定。

      3. 第三次分配

      由于市場經濟中可能出現(xiàn)貧富高低懸殊、兩極分化,除了主要依靠發(fā)揮政府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之外,還應該發(fā)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實行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社會道德、文化、風氣的影響下,由社會力量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礎上,通過社會慈善公益組織,以民間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方式對弱勢群體、低收入者進行濟困扶弱。第三次分配是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分配的再調節(jié),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于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實現(xiàn)更合理的分配。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社會公益慈善意識的日益增強,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可能會擴大,但始終只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的補充。

      從以上市場經濟的國民收入三次分配理論的闡述來看,與以往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二次分配理論相比,有了較多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出市場經濟中的生產經營部門不僅是物質生產部門,還應該包括相當部分非物質生產部門,相當部分服務業(yè)的勞動也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不只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拓展了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完善了國民收入分配的理論基礎。二是糾正了以往認為初次分配主要是在物質生產部門進行、再分配主要是在非物質生產部門進行的觀點,提出初次分配的部門還包括相當部分非物質生產部門,使得國民收入分配理論更為準確、更具有時代性。三是增加了第三次分配,使得國民收入分配理論的內容更全面、更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

      (三)市場分配機制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不僅要調節(jié)生產、流通、消費,也要調節(jié)分配,無論是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還是國民收入的三次分配,都采用商品、貨幣、價格的形式,都要受到價值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和競爭規(guī)律的制約,通過市場來實現(xiàn)。市場機制的分配作用及其機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來分配的收入,就是生產經營者通過銷售產品和服務取得的,如果產品和勞務在市場上賣不掉,就沒有收入,也就沒有分配的對象,而且銷售收入和可供分配的收入的多少,還要受到市場供求、價格、競爭情況的影響,可能多也可能少、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本。

      第二,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取得的收入,雖然從根本上來說是憑借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取得的,但是必須通過市場來實現(xiàn),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取得的收入都表現(xiàn)為生產要素使用的價格(比如工資、利息、地租等)或者轉讓生產要素所有權的價格(比如股票價格、土地價格等),而且收入的多少還要受生產要素的供求情況和競爭態(tài)勢影響。如果某種生產要素供不應求甚至處于壟斷地位,價格就會上漲、收入就會增加;相反,假若供過于求、競爭激烈,價格就會下跌、收入就會減少。

      第三,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的,生產經營者通過銷售產品和勞務取得收入,勞動者通過轉讓勞動力獲得工資,資本所有者通過投資或者借貸、租賃等獲得利潤或者利息、租金,土地所有者通過出租土地獲得地租。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雖然主要不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但是也要采用商品貨幣的形式進行分配。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除了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國民收入三次分配和市場分配機制之外,還具有體現(xiàn)社會主義性質的特點:一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二是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

      (一)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理論,突破了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只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統(tǒng)一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的理論局限性,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分配理論,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存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還不能完全消除包括按資分配在內的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和剝削,并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存在勞動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多種形式。之所以要實行多種分配方式,是因為存在多種所有制,所有權必須在分配上得到體現(xiàn),實行多種分配方式有利于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產要素和資源,更好更快地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之所以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是因為以公有制為主體決定必須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這樣才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有助于消滅剝削,防止貧富高低懸殊、兩極分化,更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實現(xiàn)發(fā)展成果共享、促進社會公平、維持社會穩(wěn)定。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的突出特點,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體現(xiàn),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與經典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按勞分配也不完全相同。兩者的不同,不僅表現(xiàn)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9)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因為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所有制,所以勞動者也是通過兩種不同的分配方式取得收入,只有公有制經濟的勞動者取得的收入是按勞分配的結果,私有制經濟中勞動者取得的收入則是憑借勞動力所有權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的結果。,而且具有市場經濟的特點,不可能在全社會范圍內按照統(tǒng)一尺度、采用“勞動券”方式實行同樣的按勞分配,需要采用商品、貨幣、工資、獎金、收入的形式,在不同的地區(qū)、部門、企業(yè)可能存在不同的分配標準,勞動收入還要受到市場調節(jié)和市場競爭的影響。

      必須明確的是,盡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按勞分配與馬克思設想的按勞分配有一些差異,但是不能因此否定按勞分配的存在,因為公有制經濟內基本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的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而且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屬于勞動者共同所有,所以在本質上公有制經濟對勞動者實行的是按勞分配。

      還需要明確的是,勞動力是重要生產要素,市場經濟中普遍存在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中應該包含按勞動力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應該存在,但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既有公有制經濟又有私有制經濟,所以按勞動力分配在不同所有制經濟中具有不同的性質和表現(xiàn)形式,在私有制經濟中表現(xiàn)為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存在對勞動者的剝削,在公有制經濟中則是按勞分配、不存在對勞動者的剝削。

      (二)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

      共同富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早就提出的經典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強調,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頁。,“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頁。。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fā)展和發(fā)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7頁。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中還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社會能夠“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一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6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共同富裕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經典的共同富裕理論,對共同富裕的認識更明確、更具體、更深入、更具有操作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共同富裕理論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最終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收入分配,必須兼顧公平和效率,不斷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要克服“均貧富”“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傾向,讓一部分人和地區(qū)先富起來,又要調節(jié)過高收入,增加低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先富幫后富,縮小貧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所謂共同富裕是指所有人都富裕,而且是有差別的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時富裕、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義的均貧富。富裕是相對貧窮而言的,人人都富裕意味著人人都不貧窮,也就是要消滅貧窮、沒有窮人。共同富裕是一個美好的長遠目標,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才能逐步實現(xiàn),具體而言,需要依次經過先消除絕對貧困、后消除相對貧困、再普遍提高富裕程度、最終達到能夠實現(xiàn)按需分配的高水平共同富裕這幾個發(fā)展階段。共同富裕之所以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是因為共同富?;蛘哒f消滅貧窮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的創(chuàng)造需要長期的努力奮斗。實現(xiàn)共同富裕,既需要具備實現(xiàn)“富裕”的條件,即生產力方面的條件,也就是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極端豐富的社會財富,這是實現(xiàn)共同富裕必備的物質基礎;又由于即使具備了實現(xiàn)共同富裕必備的物質基礎,還不一定必然能夠實現(xiàn)共同富裕,還需要做到“共同”的條件,即生產關系方面的條件,也就是需要消除導致少數(shù)人富裕、多數(shù)人貧窮、貧富高低懸殊、兩極分化的經濟制度。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共同富裕才能最終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極端豐富的社會財富和消除導致少數(shù)人富裕、多數(shù)人貧窮、貧富高低懸殊、兩極分化的經濟制度,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快更好地創(chuàng)造極端豐富的社會財富、健全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創(chuàng)造必要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條件。

      五、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謬誤(14) 簡新華:《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年第4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方式理論中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準確地說應該是按生產要素所有權分配,不能理解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這只是少數(shù)經濟學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提出的主張,其違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不科學、不準確的概念。

      (一)在商品生產經營活動中不同生產要素的貢獻存在本質區(qū)別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社會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條件;所謂貢獻,一般而言是指為某事物做出的付出、發(fā)揮的有益作用;所謂生產要素的貢獻應該是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中發(fā)揮的作用。生產要素多種多樣,在社會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活動的產物是商品,商品是勞動力運用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所以說所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都發(fā)揮了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存在本質區(qū)別。因為商品具有二重性,既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所以商品生產的過程也具有二重性,既是勞動過程又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勞動過程是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所有的生產要素都發(fā)揮了作用、都做了貢獻,但是價值形成和增值過程不一樣,它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價值只是由勞動力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其他生產要素都不創(chuàng)造價值,也就是說其他生產要素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都沒有做出貢獻。因為,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為商品的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是不同商品相互交換的比例關系,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價值的本質就是勞動力的耗費,價值的多少是以勞動量作為尺度來衡量的,所以商品價值只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不由其他生產要素決定。在商品生產中,勞動力的貢獻就是,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價值;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則是生產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是都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這就是商品生產中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貢獻的本質差別。

      (二)各種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貢獻在數(shù)量上無法衡量

      市場經濟中的分配是價值分配,一般不是實物分配,而是采取收入分配、取得報酬的形式,正是因為不同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fā)揮的不同作用,所以不可能按照統(tǒng)一標準衡量不同生產要素的貢獻、無法在數(shù)量上比較大小,也就無法按照生產要素貢獻的大小分配收入、決定報酬的多少,即使是市場也評價不了這種貢獻。因為,不同質的東西不可能在數(shù)量上比較大小多少,就像長度與重量不能在數(shù)量上比較大小多少、無法判斷3尺長與5公斤重哪個多哪個少一樣。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都有價格(包括轉讓價格和使用價格),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就是按這種價格取得收入的,表面看來,好像生產要素價格就是市場對各種生產要素貢獻在數(shù)量上的評估,其實不然。因為工資是勞動力的價格,但不是由勞動力的貢獻決定的,而是由勞動力的價值即生產、發(fā)展、維持和延續(xù)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利息是借貸或者說使用資本而支付的價格即報酬,但不是由資本的貢獻決定的,而是憑借資本所有權取得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地租是租用土地而支付的價格即報酬,但不是由土地的貢獻決定的,而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三)參與收入分配的主體是生產要素所有者,不是生產要素本身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收入分配的主體都是人,包括勞動者(勞動力的所有者)和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不是物也不是生產要素本身。生產資料是物,即使在生產中不可缺少,其本身也不可能要求回報,更不可能像人一樣參加收入分配。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其實質是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在提供各種不同要素的所有者之間分配,不是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要素所有權決定收入分配權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報酬是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即各種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報酬是不同所有者憑借其所有權獲得的收入),不是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所以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說法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不科學、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

      (四)在生產經營中貢獻的大小不是決定報酬多少的因素

      在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所獲得的報酬多少,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各種生產要素的數(shù)量規(guī)模、質量高低、成本大小、供求情況、競爭博弈、收入分配制度、國家政策等多種因素,唯獨不包括貢獻大小。如前所述,不同要素在物質財富的生產中的貢獻即作用的內容和方式是不相同的,其大小多少是無法比較衡量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誰的貢獻大,是勞動的貢獻大、還是土地的貢獻大?兩者能夠比較多少、說得清大小嗎?顯然不可能。薩繆爾森指出:“我們不好說,生孩子是父親重要還是母親重要。同樣,我們一般也不好說多種要素中究竟哪一種單獨創(chuàng)造了多少產出?!?15)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74頁?!澳阍趺纯赡軐⑵渲械拿糠N投入單獨的貢獻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呢?”(16)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74頁。既然各自的貢獻分離不出來,也無法判定各自貢獻的多少,又如何按各自的貢獻來分配呢?由此可見,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西方經濟學家薩繆爾森都認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提法是不科學、不準確的。

      (五)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論會否定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淪為非科學的“價值共創(chuàng)論”

      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論認為各種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都不可缺少、起了作用、做了貢獻,所以都要參與分配,這種看法貌似有理,其實似是而非。這種看法實際上隱含著商品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既創(chuàng)造了使用價值也創(chuàng)造了價值,所以應該各得其所,誰也沒有剝削誰。實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理論觀點,實際上自覺不自覺地滑向了“價值共創(chuàng)論”,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否定了剝削的存在,所以不能把按生產要素分配說成是或者理解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

      必須明確的是,認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提法不科學,并不否定各種生產要素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都發(fā)揮著相應的重要作用,其所有者都應該參與收入的分配。否則,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得不到實現(xiàn),生產要素也就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使用和不斷地增加改進,極不利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促進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fā)展。

      猜你喜歡
      貢獻市場經濟分配
      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貢獻
      市場經濟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
      市場經濟
      為加快“三個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貢獻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貢獻榜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泊头市| 三台县| 河北省| 吉木萨尔县| 峨山| 佛山市| 福贡县| 西华县| 南岸区| 探索| 柯坪县| 海城市| 抚远县| 三原县| 谢通门县| 准格尔旗| 额敏县| 凤台县| 定襄县| 洛宁县| 全州县| 绥中县| 盘山县| 和政县| 左权县| 海阳市| 壶关县| 鄂托克前旗| 老河口市| 永济市| 思茅市| 永善县| 延边| 南昌市| 海伦市| 同心县| 内江市| 垦利县| 都安| 呼伦贝尔市|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