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楊,鄧偉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我國擁有豐富的稀有、稀土等礦產資源,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礦產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別是某些戰(zhàn)略性、關鍵性稀有金屬礦產資源不能自給自足,供需矛盾日漸突顯。而我國大多稀有礦產資源是以共(伴)生的形式產出,某些礦種雖然儲量很大,但由于品位偏低或選冶困難而無法被利用,急需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礦產資源節(jié)約與綜合利用水平[1-2]。本文通過對川西九龍打槍溝鋰鈹?shù)V礦石特征研究,查明礦石中稀有金屬銣元素的賦存狀態(tài)及分布規(guī)律,為今后礦床的勘探、開發(fā)以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提供基礎參考資料。
九龍縣打槍溝鋰鈹?shù)V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龍縣乃渠鄉(xiāng)新山溝-打槍溝一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松潘-甘孜造山帶主體的雅江被動陸緣中央褶皺推覆帶內[3]。礦區(qū)出露地層有三疊系上統(tǒng)件倭組(T3zh),其巖性為灰色具條紋,條帶構造的變質粉砂巖、板巖互層,偶夾變質砂巖,爛碉一帶為變質細-粉砂巖偶夾千枚巖;以及三疊系上統(tǒng)新都橋組(T3xn)灰-深灰色板巖為主,偶夾多層同生礫巖,是礦區(qū)偉晶巖的圍巖之一。巖漿巖主要為正長巖、石英閃長巖等侵入巖,呈漸變過渡關系,礦區(qū)西側和西南不遠處分別分布有二云母花崗巖體和二云母花崗巖(株)脈[4]。礦體產于石英閃長巖體節(jié)理中及三疊系新都橋組黑云石英片巖節(jié)理中,主要以脈狀、似層狀為主,少數(shù)呈透鏡狀,與偉晶巖脈的產狀變化具有一致性的特點。礦區(qū)共圈定鋰鈹共生礦體1個,鋰礦體5個,鈹?shù)V體8個,已探獲(331+332+333)類Li2O資源量共計4萬余噸,伴生BeO資源量共計0.52萬t,伴生Rb2O資源量共計0.36萬t,礦床規(guī)模已達中型以上[4-5]。
礦石組構是礦石結構、構造的統(tǒng)稱。礦石結構是組成礦石的礦物結晶程度、顆粒的形狀、大小及其空間上的相互關系;礦石構造是指礦石中各種礦物集合體的形狀、大小和空間分布關系[6]。礦石的結構、構造決定礦石內各礦物或礦物集合體之間的嵌布特征,查清礦石結構構造特征,對選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礦石標本經切割制片,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鑒定,該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晶結構、半自形晶結構、嵌晶結構、他形晶結構、揉皺結構等,主要礦石結構簡述如下:
(1)自形晶結構:白云母以及部分鉀、鈉長石礦物顆粒按照一定的結晶習性形成完整的自形晶粒,白云母沿兩向延長方向生長形成片狀礦物,鈉長石沿兩向延長方向生長形成板狀礦物(圖1a)。
(2)半自形晶結構:部分鉀、鈉長石晶粒只有部分平直晶面,其余晶面為平緩無定形的曲面,礦物晶粒間為緊密鑲嵌關系(圖1b)。
(3)嵌晶結構:粗大的鉀長石(格子狀微斜長石)晶粒中包含細粒半自形-他形晶狀石英顆粒(圖1c)。
(4)他形晶結構:石英晶粒充填于長石、鋰輝石等礦物晶粒間,只顯示他形而不顯示自形或半自形晶(圖1d)。
圖1 礦石偏光顯微鏡下照片F(xiàn)ig.1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ore
根據(jù)礦石手標本肉眼觀察可知,礦石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稀疏星點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團塊狀構造、似條帶狀構造等,主要礦石構造簡述如下:
1、塊狀構造:粗粒狀長石、石英礦物顆粒緊密嵌布連生,且分布較均勻,構成塊狀構造。
2、稀疏星點狀構造:細粒暗色礦物(黃鐵礦、錫石等)呈分散星點狀分布于礦石中,布局可見紅褐、灰褐色鐵質浸染。
3、團塊狀構造:灰白色、白色中細粒鱗片狀白云母呈團塊狀集合體分布于礦石中,構成團塊狀構造。
4、似條帶狀構造:礦石塊樣中偶見石英集合體呈似條帶狀嵌布于粗大長石晶粒間。
采用多元素化學分析,對原礦綜合樣進行化學組成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礦石化學分析結果/%Table 1 Chemical analysis of ores
由表1可知,礦石中伴生Rb2O的品位為0.20%,達到機選0.2%的最低工業(yè)品位(伴生型一般工業(yè)指標)[7];礦石中Li2O品位0.44%,達到機選Li2O的最低邊界品位(0.4%);礦石中BeO品位為0.082%,達到機選BeO的最低工業(yè)品位(0.08%);礦石中Nb2O5+Ta2O5品位為0.0137%,達到Nb2O5+Ta2O5的最低邊界品位(0.012%);其他伴生有價元素主要為銫、鎵、錫等,均未達到最低工業(yè)品位,但鋰、鈹、鈮、鉭等有價元素可考慮綜合回收利用。
通過手標本觀察,礦石光、薄片的顯微鏡觀察研究,原礦綜合樣的X射線衍射分析(圖2),掃描電鏡微區(qū)能譜分析,AMICS礦物自動分析等測試手段,確定了礦物中主要礦物組成。礦石中礦物含量的測定是以礦石綜合樣為準,制取AMICS測試樣品,采用AMICS礦物全自動分析儀測定,測定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知,原礦綜合樣主要由堿性長石(微斜長石+正長石)、鈉長石、石英組成,含量分別為31.35%、23.75%、30.33%,長英質礦物含量合計約85.43%;次要礦物為白云母和鋰輝石;少量礦物為黏土礦物、磷灰石等;以及合計約0.27%的其他微量礦物。
表2 原礦綜合樣礦物組成Table 2 Mineral composition of ore samples
長石是分布最廣泛、最重要的一類造巖礦物,是含K、Na、Ca和Ba的架狀硅酸鹽礦物,同時有少量Li、Rb、Cs等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元素以類質同象的形式代替Na和K元素。該原礦中長石類礦物主要為堿性長石中的微斜長石和正長石,以及斜長石亞族中的鈉長石。堿性長石和斜長石的物理、化學性質極其相似(表3),僅在晶體結構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單斜、三斜晶系之分,目前暫時無法利用二者物理性質的差異來分離鉀、鈉長石。
表3 堿性長石與斜長石物理性質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between alkaline feldspar and plagioclase
4.1.1 堿性長石
微斜長石和正長石都是堿性長石亞族中富鉀的變種礦物(可統(tǒng)稱為鉀長石),原礦中含量合計31.35%。二者在化學成分上差異不大,主要區(qū)別在于晶體結構及光學性質上;微斜長石屬三斜晶系礦物,在偏光顯微鏡下常見格子狀雙晶(圖3a、3b);正長石屬單斜晶系礦物,在偏光顯微鏡下常見卡巴斯雙晶(圖3a)。其他相同的特征為:肉眼觀察鉀長石呈灰白色,玻璃光澤,晶粒粗大,粒徑主要集中于0.5~5 mm,亦可見少量粒徑大于10 mm,板柱狀,呈半自形-它形晶結構產出;單偏光顯微鏡下呈無色,負低突起,表面因具有黏土化蝕變而顯渾濁(圖3a、圖3b);正交偏光顯微鏡下干涉色呈一級灰-灰白。堿性長石(鉀長石)晶粒自形程度總體要低于鈉長石,鉀、鈉長石多呈鑲嵌連生、包含包裹等結構產出,對鉀、鈉長石選礦分離有較大的影響。
圖3 長石類礦物偏光顯微鏡下照片F(xiàn)ig.3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feldspar minerals
為了查明堿性長石(鉀長石)礦物中主、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別是銣元素),通過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表4),結果顯示:鉀長石中主要組分及平均值分別為SiO2(64.125%)、Al2O3(18.605%)、K2O(16.341%)、Na2O(0.296%);微量組分及平均值分別為:Rb2O(含量范圍:0.135%~0.774%,平均值0.389%)、Cs2O(0.22%)、P2O5(0.069%)、FeO(0.012%)、MnO(0.002%)、CaO(0.003%)等。
表4 堿性長石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結果/%Table 4 Micro-analysis results of alkaline feldspar electron probe
4.1.2 斜長石
鈉長石是斜長石亞族中富鈉的變種礦物,原礦中含量23.75%,屬三斜晶系,灰白色,具玻璃光澤,解理發(fā)育,晶體多呈板狀,具半自形-自形晶結構,粒徑主要集中于0.2~3 mm,亦可見少量粒徑大于10 mm,肉眼下鉀、鈉長石不易辨別;薄片中為無色透明,負低突起,干涉色一級灰白,常見黑白相間的聚片雙晶現(xiàn)象(圖3c、圖3d)。鈉長石晶粒自形程度總體要高于鉀長石,鉀、鈉長石多呈鑲嵌連生、包含包裹等結構產出。
為了查明斜長石(鈉長石)礦物中主、微量元素含量(特別是銣元素),通過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表5),結果顯示:斜長石中主要組分及平均值分別為SiO2(68.313%)、Al2O3(19.590%)、K2O(0.112%)、Na2O(11.176%);微量組分及平均值分別為:Rb2O(0.001%)、Cs2O(0.004%)、P2O5(0.089%)、FeO(0.016%)、MnO(0.008%)、CaO(0.084%)等。
表5 斜長石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結果/%Table 5 Micro-analysis results of plagioclase electron probe
石英(SiO2)是原礦中主要礦物之一,含量約30.33%,僅次于鉀長石,略高于鈉長石。石英在礦石樣品中具它形晶結構,粒徑主要分布于0.8~3 mm,多以粒狀集合體產出,無色透明,部分因鐵質混染顯淺棕黃色,具油脂光澤。偏光顯微鏡下顯無色、透明,表面干凈,干涉色一級灰白(個別薄片略厚,顯橙黃),平行消光,個別晶粒受應力作用出現(xiàn)波狀消光(圖1b、1d)。它形粒狀石英多以單體或粒狀集合體嵌布于長石、云母等礦物粒間,彼此緊密毗連鑲嵌(圖3c)。
為了查明石英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別是銣元素),在實體顯微鏡下挑選2.41g石英單礦物,純度>99%,經單礦物微量元素分析可知:Rb2O含量為0.003%,Li2O含量0.037%,BeO含量0.147%。石英中一般不含Be,但單礦物分析結果顯示其含有少量的Be,可能是單礦物中混入了含Be的礦物包裹體造成的。
本礦石樣品中云母的含量為8.44%,以白云母為主,另含少量金云母、黑云母。白云母呈珍珠白色,具珍珠光澤,一組極完全解理,呈不規(guī)則片狀,片經一般1~3 mm,少量細粒片徑為0.01~0.02 mm,多以片狀集合體產出,集合體粒度一般0.5~5 mm。偏光顯微鏡下呈無色,閃突起明顯,正低-中突起,解理紋多見,近平行消光,干涉色鮮艷,顯藍綠、橙紅色(圖3c、圖3d),偶見云母受應力作用具揉皺結構。云母主要以集合體形分布于長石、石英粒間,另有少量細粒鱗片狀云母嵌布于鈉長石粒間。
為了查明云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別是銣元素),通過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表6),結果顯示:云母中主要組分及平均值分別為SiO2(44.929%)、Al2O3(34.693%)、K2O(11.915%)、Na2O(0.252%);微量組分及平均值分別為:Rb2O(含量0.231%~0.88%,平均0.581%)、Cs2O(0.041%)、P2O5(0.004%)、FeO(2.507%)、MnO(0.173%)、CaO(0.069%)等。
表6 白云母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結果/%Table 6 Micro-area analysis results of muscovite electron probe
在實體顯微鏡下挑選1.51 g云母單礦物,純度>99%,經單礦物微量元素分析可知:Rb2O含量為0.734%,Li2O含量1.081%,BeO含量0.008%。
由于云母單礦物中Rb2O含量值與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Rb2O含量值相比,單礦物Rb2O含量值更接近于真實值,故在計算Rb元素平衡配分時選用云母單礦物中Rb2O含量值0.734%。
鋰輝石(LiAl[Si2O6])是富鋰花崗偉晶巖的特征礦物,是提取鋰的重要原料。鋰輝石的化學成分較穩(wěn)定,常有少量Fe3+和Mn3+代替Al3+,Na+代替Li+,并含有K、Ca、Mg、Fe、Cr等雜質。
本礦石樣品中鋰輝石的含量約5.17%,呈無色略帶淡黃色,短柱狀或板狀,粒徑一般為0.2~1 mm,偶見>2 mm,具半自形-自形晶結構,晶面縱紋發(fā)育,解理完全;偏光顯微鏡下顯無色,正高突起,干涉色一級橙黃至二級藍,斜消光(圖1d)。鋰輝石主要分布于長石、石英粒間,與長石、石英呈毗連鑲嵌產出,偶見鋰輝石晶粒包含它形粒狀石英,形成嵌晶結構。
為了查明鋰輝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別是銣元素),在實體顯微鏡下挑選0.28 g鋰輝石單礦物,純度>99%,經單礦物微量元素分析顯示:Rb2O含量為0.009%,Li2O含量6.459%,BeO含量0.002%。
自然界中沒有獨立的銣礦物,銣常分散在載體礦物中。為了查清本礦石中銣的賦存狀態(tài)及分布規(guī)律,本文開展如下研究工作:
原礦綜合樣經AMICS礦物自動分析儀測試獲得綜合樣中主要礦物含量(表2);由于實體顯微鏡下很難辨別鉀、鈉長石,無法挑選較純的鉀長石、鈉長石單礦物,故通過制作原礦薄片(探針片),經偏光顯微鏡下鑒定圈出鉀、鈉長石以及白云母,并通過電子探針微區(qū)分析,測定鉀長石、鈉長石以及白云母中主、(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特別是銣元素的含量);通過在實體顯微鏡下挑選獲得石英、白云母、鋰輝石的單礦物,通過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分析,獲得微量元素含量(特別是銣元素的含量)。由以上數(shù)據(jù)計算,獲得各含銣礦物中Rb2O的配分量及配分比,并計算出了銣元素的平衡配分系數(shù)為5.00%(表7)。
表7 原礦綜合樣中銣元素配分Table 7 Distribution of rubidium element in the comprehensive sample of raw ore
由表7可知,原礦綜合樣中堿性長石(鉀長石)中Rb2O的配分比為65.77%,云母類中Rb2O的配分比為33.36%,以上二者配分比合計99.13%,其余0.87%的Rb2O分散在石英、鋰輝石、鈉長石等其他礦物中,說明銣元素主要分布于堿性長石(鉀長石)和云母類礦物中。
堿性長石(鉀長石)(K[AlSi3O8])和云母(K{Al2[AlSi3O10](OH)2})都是富鉀礦物,鉀元素和銣元素為元素周期表中ⅠA族相鄰元素,二者化學性質相近,Rb+離子以類質同象形式替代K+離子形成含銣的礦物。鈉長石中陽離子以Na+為主,同時含有少量Ca2+、Ba2+、K+等,Rb+陽離子同樣可以以類質同象形式替代K+陽離子形成含銣的礦物,故鈉長石中Rb2O的含量很低。石英、鋰輝石等礦物中分散賦存極少量的銣,該部分呈分散狀的Rb2O占比低,可視作合理損失的Rb2O。
從以上結果可知,本原礦綜合樣中銣元素的載體礦物為堿性長石(鉀長石)和白云母,即為選礦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回收目標礦物;銣元素主要以類質同象的形式賦存于富鉀的礦物中,銣元素與鉀元素的關系較密切,二者含量具有正相關性。
(1)根據(jù)礦石中銣元素的賦存狀態(tài)及分布規(guī)律研究可知,銣元素主要分布于鉀長石和白云母中,二者分布配分比合計為99.13%,銣元素在其他礦物中也有少量分布。因此,在選礦過程中主要回收目的礦物為鉀長石和白云母。
(2)鉀長石和鈉長石的物理、化學性質極其相似,僅在晶體結構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單斜、三斜晶系之分,目前暫時無法利用二者物理性質的差異來分離鉀、鈉長石,所以想要通過選礦手段將鉀、鈉長石分離,難度巨大,在富集銣精礦時不可避免帶入大量鈉長石,勢必降低銣的選礦指標。
(3)礦石綜合樣中白云母的含量約8.44%,白云母呈片狀且具有弱磁性,而石英、鉀長石、鈉長石、鋰輝石等主要礦物(含量合計約90.6%)呈粒狀且均無磁性,白云母與石英、鉀長石、鈉長石、鋰輝石等主要礦物具有形態(tài)差異和磁性差異,白云母具有良好的分選性。白云母可在強磁作業(yè)下充分分離富集,獲得白云母精礦,對提高銣的選礦指標,意義重大。
(4)該原礦屬偉晶巖型礦石,礦物晶粒較粗大,礦石經磨礦后礦物單體解離度一般較好,綜合以上分析認為白云母分離富集相對容易,但鉀長石分離富集相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