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隨著高新技術的蓬勃發(fā)展,網絡技術日益出新,開始席卷各行各業(yè),從而推動了它們順應時代發(fā)展,融入信息化理念的改革。當前,由于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新媒體文化千姿百態(tài),新媒體產業(yè)日益繁榮,不論是微博、微信,還是各種信息傳播軟件時刻都在期盼著全面取代傳統(tǒng)紙媒。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傳統(tǒng)紙媒中有一個以少年兒童為受眾的類別,那就是少兒報刊。目前,我國共有少兒報刊260余種,綜合、文學、科普等多種類型都涵蓋在其中。不僅包括了《中國少年報》《學與玩》等影響多代人的名報名刊,像《小聰仔》《小哥白尼》等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刊物也包含在內;在兼顧發(fā)達地區(qū)品牌報刊的同時,偏遠地區(qū)、少數民族文字的優(yōu)秀報刊等也并未被忽視。[1]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這些報刊的受眾群——少年兒童原有的閱讀平臺和資源發(fā)生了變化,讓他們在獲取信息上有了更為多樣化的選擇。再加上少年兒童天性愛玩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tǒng)少兒報刊的讀者群體也因為各種新型傳播工具的普及而逐步減少,這令傳統(tǒng)少兒報刊的日子更加舉步維艱。因此,少兒報刊踏上媒介融合之路是大勢所趨。
新媒體融合指的是眾多新興的媒體所表現出的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即將不同形態(tài)的媒體形式“融合”在一起,然后在“融合”的過程中產生“變化”,并最終發(fā)展成為一項新的媒體形態(tài),例如電子書、新聞客戶端等。[2]簡而言之,媒體融合就是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yè)模式,它可以行之有效地將報刊、電視、廣播、因特網、手機等多種媒體傳播方式串聯起來,在形成資源共享的同時,引申出形態(tài)各異的信息資料,然后再利用各種傳播平臺反饋給受眾群體。在當今以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不能單純沿襲以往的運營模式,還要主動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和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否則極有可能在面臨生存危機時被篩選掉。如此看來,作為以少年兒童讀者為主要受眾的少兒報刊要想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屹立不倒,依然得到受眾喜愛,就必須在固守其為少年兒童引路和服務的宗旨下,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持續(xù)不斷地開發(fā)建設少兒報刊,努力提高自身競爭力,按下發(fā)展加速鍵,贏得發(fā)展新局面。
今天,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成熟和教育網絡化的發(fā)展,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成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僅成年人用戶眾多,少年兒童用戶數量也在逐年激增。據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新媒體在中國兒童中的普及情況:在全國兒童家庭中,手機的普及率高達97.8%,電腦的普及率高達95.4%,有近一半的兒童有自己的手機,近70.0%的孩子接觸過平板電腦,可見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傳統(tǒng)少兒報刊成為當今少年兒童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新媒體時代信息和技術的發(fā)展對少兒報刊編輯工作也勢必會產生影響。[3]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由單純的“接收者”變成“傳播者+接收者”的雙重身份。他們不僅能夠獲取大量的信息源,還能夠將這些信息傳播出去,對少年兒童來說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識別能力還不高,面對海量的信息,往往不能夠做出正確選擇,這使得少兒報刊成了眾多家長心中最適合兒童獲取信息的媒介平臺。與此同時,這對少兒報刊編輯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依靠自身專業(yè)知識和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少年兒童的關注點、興趣、心理、閱讀能力、認知水平的把控,從海量信息中過濾出無效信息,再將適合他們獲取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元化信息經過有效編輯,傳播給有不同需求的小讀者們。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因此怎樣凸顯信息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對各類媒介的編輯來說尤為重要。由于少兒報刊的受眾是少年兒童,而他們天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于是對少兒報刊編輯來說,如何通過自己編輯的內容來吸引小讀者閱讀,從而達到讓他們增長見聞、收獲知識、明白道理的目的就顯得格外重要。比如,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期間,各家媒體多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來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正式開始》等作為標題來報道此事,《中國兒童報》的編輯則以《國家點名,我喊“到”!》為標題來報道這個事件,同時,文章還針對很多小伙伴第一次經歷“國家點名”,存在很多疑問的情況,結合他們關心的問題,以小讀者和版面主持人“大筆頭”之間問答的形式,從“為啥要點名?”“點名點什么?”“點名怎么點?”“普查員來了,開門嗎?”等方面回答了小讀者感興趣的問題,不僅吸引了小讀者的眼球,還體現出信息的獨特性。
了解當前少兒報刊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它們在適應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中所表現出的缺陷,是少兒報刊媒體整合與轉型的前提。少兒報刊的發(fā)展現狀主要表現在:首先,內容單薄,不夠注重個性化。少兒報刊選題范圍較為全面,堅持以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涉及面尤為廣泛,特別是一些綜合類報刊,除要聞版外,學習、科技、文藝、游戲等領域在各版中均有所提及,但由于版面局限等因素,也僅是點到為止,內容相對單薄。這對當今生活在知識爆炸時代,見多識廣的少年兒童來說已無法滿足他們興趣取向和個性化的需求。而與之不同的是,新媒體在這方面有著巨大優(yōu)勢,可以讓少年兒童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閱讀資料。[4]其次,形式較為保守,版面和插圖缺乏設計感。孩子和成人不一樣,看報對他們而言形式吸引是第一位的,如果版式呆板,插圖不夠時尚好看,便不能吸引他們對內容的關注和閱讀。在這方面,新媒體所具有的音像效果比起報刊上的文字和美術設計來說,更加吸引小讀者們的眼球。最后,紙媒制作流程較長,很多少兒報刊是周報、月刊,編輯發(fā)稿后,要進行至少一周的插圖繪制,而后還有排版改錯,再到校對,整個流程復雜。出版后發(fā)到小讀者手中多是下周或下個月。這些繁復瑣碎的步驟和程序,影響編者和讀者間的有效互動,使編輯不能及時收到讀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也因此缺少了對少兒報刊進行及時優(yōu)化調整的必要根據。
于少兒報刊而言,內容充沛才是立刊之基礎,只有充滿豐富的內容才能夠促進少兒報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管是報紙、期刊,還是電腦、手機都是內容的載體??萍嫉陌l(fā)展,只是把原來的紙質載體,換成了以電腦或手機為載體,以便更迅速地生產和傳播。少兒報刊要想贏得小讀者,其內容和文字是關鍵,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少兒報刊編輯不斷學習業(yè)務知識,提高采編能力,多寫多練,在報刊的內容和文字寫作上下功夫。促進各種媒體相互融合,不僅要重視技術引領與驅動,還應當堅定報刊內容的主體地位,將內容建設擺在最突出的位置,以獨到的內容和生動的文字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5]
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新的科學思維方式,應當將少兒報刊編輯的所有實踐工作全部串聯起來。通過信息在互聯網傳播中的特點,在報刊編輯的初期階段,就需要考慮到信息傳播于互聯網中的特點和手段,做好內容的編輯與排版工作。在編輯報刊時,編輯應當充分掌握報告內容的特點,將編輯出來的資料適合不同媒體和平臺的網絡宣傳和運營,再依據受眾的閱讀習慣來選擇適當的編輯方式,改進需要編輯的資料。在推廣傳播報刊的信息時,不同網絡平臺傳播會選擇相應的傳播方式,對所選擇的傳播方式就是通過所編輯資料的內容、形式以及讀者的類型為選擇參考依據的。此外,為了提高信息網絡傳播的質量和效率,編輯還要根據互聯網思維將編輯內容與讀者需求相聯系,利用合理的平臺,進行信息的有效傳播,讓讀者感受到更好的閱讀體驗。
對傳統(tǒng)的少兒報刊編輯而言,采編適合報刊定位需求的圖文信息是工作的主要內容。目前,紙質媒介的呈現方式逐漸更具多元化,微信、微博、B站、抖音、H5頁面……新媒體以其靈活多變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的趨勢,少兒報刊編輯需要在采編過程中學習掌握各種新媒體制作技術,具備處理照片、數據以及編輯音視頻的能力,在制作內容的過程中結合一定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從而使得少兒報刊內容的傳播更加廣泛。[6]與此同時,編輯還要根據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和興趣特長,持續(xù)改進自身的思路,讓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而來應對新的編輯呈現方式。
少兒報刊編輯相較于同類受眾群的網絡媒體編輯而言,往往具有更優(yōu)秀的文字功底,網絡媒體編輯雖然擁有快捷的網絡媒體平臺,但就文字表達而言,考慮到網絡媒體發(fā)展的特殊性,在這方面還表現得較為淺顯。在新媒體時期,少兒報刊編輯要通過進一步發(fā)揮傳統(tǒng)報刊媒體編輯文字功底深厚的優(yōu)勢,彌補大多數以少年兒童為主要受眾群的各類以游戲、娛樂為主要信息的網絡媒體編輯文字功力弱的不足,來建設屬于自己的微信、微博、新媒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同時,少兒報刊編輯還需要進一步發(fā)揮傳統(tǒng)報刊公信力較好的優(yōu)勢,堅持以精辟的言論和權威的分析更好地肩負起對少年兒童的引領和服務的目的,從而維持自身在信息內容上的優(yōu)勢,并取得更優(yōu)質的傳播效果,從而達到為造就更多黨和國家事業(yè)需要的好少年做出貢獻的使命。
當今時代,少年兒童群體較之以往年代的孩子有著更為強烈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且他們的眼光也在逐步提高,在對閱讀渠道進行選擇時,也更加關注美學感受與視覺沖擊。根據這樣的情況,少兒報刊在內容安排上,除原有的文字要生動有趣外,還要讓版面“動”起來。報刊白紙黑字,盡管添加了色彩明快的圖片,但相對于新媒體而言,仍是“靜態(tài)”的,唯有讓報紙“動”起來,才能激活報刊的影響力。可以考慮在報道事件的同時,配以生動的視頻,增加報道的美感和藝術性。比如,2021年《中國兒童報》刊發(fā)的《我是福州“小傘匠”》,報道了福建福州某小學開展的傳承家鄉(xiāng)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的制作活動。文中講述了少先隊員們用心傳承家鄉(xiāng)制傘技藝的故事。為了使報道更加凸顯出視覺沖擊力,編輯在制作報道時,把孩子們拍攝的活動紀錄片和原創(chuàng)福州語音樂電視作品《油紙傘上的福州》,以二維碼鏈接的形式呈現在報上,不僅增強了報道的藝術性,使報道內容更為豐富和多元化,還增強了小讀者對福州非遺文化的了解與對家鄉(xiāng)非遺文化的探究,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將傳統(tǒng)媒體進行全面的革新,如此一來,報刊編輯就需要通過互聯網思維來策劃和推動各種工作,加強自主建設,提高技術研發(fā)能力。但目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和各種新型應用技術的出現,融合發(fā)展所需的技術依賴于自身的研發(fā),是幾乎不可行的。應當及時突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理念,必須學會利用他人的技術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不能全部依靠自己來閉門造車。應當借助多種手段,充分利用他人研發(fā)的成熟的技術、平臺和多種渠道,來推動少兒報刊的全面發(fā)展。目前,很多少兒報刊編輯都在融合發(fā)展方面做了大膽探索和嘗試,有不少亮點。比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編輯以美德童話刊物《魔法小仙子》為藍本改編了《魔法仙蹤》,面向少年兒童開發(fā)大型綠色在線游戲產品;接力出版社編輯制作了《第一次發(fā)現》系列刊物,并把其中的《瓢蟲》和《森林》等刊制作成多媒體互動體驗版電子刊。應當說,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并存、互動,在讀者互動方面頗有收獲。[7]
傳統(tǒng)少兒報刊主要是以少年兒童為受眾,但到了新媒體時代,少兒報刊的新媒體用戶打破了以少年兒童為主體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有的少兒報刊社的新媒體產品仍以少兒用戶為主體,而有的少兒報刊社的編輯則根據新媒體用戶群的組成,以教師、家長等成年人用戶為主體,分別推出垂直、細化的產品。這些產品的語言風格以成人的語調來強調文章創(chuàng)作的深度和專業(yè)性,只有從兒童和成人的角度出發(fā),靈活掌握好兒童和成人兩種編輯稿件的特點,少兒報刊編輯才能更具有針對性的寫出多種多樣的稿件,進而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
在當前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少兒報刊要想立足在時代潮流中穩(wěn)定發(fā)展,少兒報刊的編輯就必須充分向新媒體拓展,根據讀者的特點和所需所求來走個性化的發(fā)展之路,樹立起獨具風格的少兒報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