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巴木拉
1.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林業(yè)和草原局 2.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護飛隊
目前,全世界鹀族鳥類有156種,中國分布有31種,而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就發(fā)現(xiàn)了10種,占我國鹀種的32%。因此,阿魯科爾沁旗有著中國東北“鹀之鄉(xiāng)”的美譽。2011年以來,阿魯科爾沁旗林業(yè)和草原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內(nèi)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護飛隊聯(lián)合對全旗春秋季候鳥進行監(jiān)測,共發(fā)現(xiàn)10種鹀,包括候鳥2種、夏候鳥3種、旅鳥1種、冬候鳥2種、留鳥2種,其中各種候鳥占80%。這10種鹀分別是栗斑腹鹀、黃喉鹀、葦鹀、栗鹀、三道眉草鹀、栗耳鹀、小鹀、田鹀、白眉鹀、灰頭鹀。全部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00年8月1日)。栗斑腹鹀、田鹀分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級別、易危(VU)級別,其他均為無危(LC)級別;栗斑腹鹀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吧!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5~16厘米,屬于體型較大的棕色鹀,具白色眉紋和深褐色下髭紋。似三道眉草鹀,區(qū)別為耳羽灰色、翕部縱紋較多,并具白色翼斑。喉部和胸部羽色不形成對比,腹部中央具特征性深栗色塊斑,而當此斑塊模糊時特征則為偏白色胸部。雌鳥似雄鳥,但體色較淺,亦似三道眉草鹀,胸部中央淺灰色。繁殖于生長有西伯利亞杏或大果榆的針茅草原上,越冬環(huán)境不明,推測可能在空曠荒野上的灌叢中越冬。常單獨活動,站立于樹冠或電線上鳴叫,如有驚擾則飛入灌叢中躲避。主要分布于朝鮮、俄羅斯(東亞區(qū))、中國東北部及內(nèi)蒙古東北部,在世界范圍內(nèi)種群數(shù)量亦稀少。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5~16厘米,中型鹀。腹部白色,頭部具不易被誤認的黑、黃色圖紋和短羽冠。雌鳥似雄鳥,但體色較暗,并以褐色取代黑色、皮黃色取代黃色。與田鹀的區(qū)別為臉頰純褐色而無黑色邊緣,且臉頰后方無淺色塊斑。繁殖于開闊、干燥的落葉林或混交林及灌木林,活動于林緣、空曠地和草坡;遷徙或越冬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地帶的林地、果園、荒地等。繁殖期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常集小群。性機警,遇驚擾即隱入灌叢中。覓食于地面,以植物種子為食,繁殖期也取食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分布于中國中部和東北地區(qū)。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3~15厘米,小型鹀。頭部黑色,雄鳥繁殖羽白色的下髭紋與黑色的頭部和喉部形成對比,頸圈白色,下體灰色,上體具灰色和黑色橫斑。似蘆鹀,區(qū)別為體型略小,上體幾乎無褐色和棕色,翅上小覆羽藍灰色,而非棕色和白色,且翼斑更為明顯。雌鳥、雄鳥非繁殖羽以及各階段幼鳥均為淺沙黃色,且頂冠、翕部、胸部和兩脅具深色縱紋,耳羽不如蘆鹀和紅頸葦鹀色深,上喙較直而不具弧度,尾部較長。常棲息于平原沼澤和溪流旁的蘆葦叢及灌叢中。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新疆、黑龍江(旅鳥、冬候鳥)等地區(qū)。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4~15厘米,較小的栗色和黃色鹀。雄鳥繁殖羽不易被誤認,整個頭部、上體和胸部均為栗色而腹部為黃色。雄鳥非繁殖期亦相似,但體色較暗,且頭、胸部沾黃色。雌鳥特征不甚明顯,頂冠、翕部、胸部和兩脅具深色縱紋。與黃胸鹀和灰頭鹀的雌鳥區(qū)別為腰部棕色且無白色的翼斑和尾緣。幼鳥縱紋較密。繁殖于開闊的針葉林或混交林,營巢于灌叢茂密的山坡,遷徙或越冬時活動于低海拔的山麓林緣、田間樹林和耕地,冬季見于林地邊緣和農(nóng)耕地。集小群活動。繁殖于東北地區(qū),遷徙時見于中國東半部地區(qū)。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約15~18厘米,較大的棕色鹀。頭部圖紋明顯,具栗色的胸帶和白色的眉紋、上髭紋、頦部以及喉部。雄鳥繁殖羽臉部具獨特的褐色、白色和黑色圖紋,胸部栗色,腰部棕色。雌鳥體色較淺,眉紋和頰紋皮黃色,胸部濃皮黃色。雄、雌鳥分別似罕見的栗斑腹鹀雄、雌鳥,區(qū)別為喉部與胸部對比明顯,耳羽為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斑不甚明顯,翕部縱紋較少,且腹部無栗色塊斑。典型的灌叢鳥類,常棲息于丘陵地帶的灌叢中,營巢于灌叢基部或草叢中。繁殖期雄鳥常站在枝頭持續(xù)鳴唱。育雛期捕食昆蟲,其他季節(jié)主要以草籽為食。主要分布于日本、蒙古、俄羅斯、中國東北地區(qū),西至新疆,南到臺灣部分地區(qū)也有分布。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4~16厘米,中型鹀。雄鳥繁殖羽不易被誤認,栗色的耳羽與灰色的頂冠和頸側(cè)形成對比,黑色頰紋延至胸部,與黑色縱紋形成的項紋相連,并與白色喉、胸部以及棕色胸帶形成對比。雌鳥和雄鳥非繁殖羽相似,但體色較淺且無明顯特征,似圃鹀第一冬羽,區(qū)別為耳羽和腰部偏棕色,且尾側(cè)偏白色。常棲息于低山平原的林緣灌叢、農(nóng)田草地和村莊附近,尤喜靠近濕地的開闊草地。冬季集群。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鮮、蒙古、俄羅斯、越南、泰國等國。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1~14厘米,小型鹀。體具縱紋,兩性相似,上體褐色,并具深色縱紋,下體偏白色,胸部和兩脅具黑色縱紋。成鳥繁殖羽不易被誤認,頭部具黑色和栗色條紋以及淺色眼圈。冬羽耳羽和頂冠紋暗栗色,頰紋和耳羽邊緣灰黑色,眉紋和第二道頰紋暗皮黃褐色。棲息于平原至山地的樹林、灌叢、草地及農(nóng)田。常與鷚類混群,隱于茂密植被、灌叢和蘆葦?shù)刂?。主要分布于中國和東南亞各國。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3~15厘米,是較小而體色艷麗的鹀。腹部白色。雄鳥不易被誤認,頭部具黑白色條紋,略具羽冠,枕部、胸帶、兩脅縱紋和腰部均為棕色。雌鳥和雄鳥非繁殖羽相似,但體羽白色區(qū)域較暗并沾皮黃色,臉頰后方通常具偏白色點斑。幼鳥特征不甚明顯,且縱紋較多。遷徙或越冬時活動于平原至山麓的開闊雜草地、農(nóng)耕地、雜木林及苗圃。常集小群活動,覓食于地面。性不懼人,停棲時常豎起冠羽。
主要分布于中國,遷徙經(jīng)東北、華北地區(qū)和新疆,越冬于華中、華東至華南地區(qū),包括臺灣,偶至云南。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3~16厘米。中型鹀。頭部條紋明顯。雄鳥具明顯的黑白色頭部圖紋、黑色喉部以及無縱紋的棕色腰部。雌鳥和雄鳥非繁殖羽體色較暗,頭部圖紋對比不甚明顯,但圖紋仍似雄鳥繁殖羽,區(qū)別為頦部色淺。與田鹀的區(qū)別為枕部無紅色;與黃眉鹀的區(qū)別為無黃色眉紋,尾部色淺而偏黃褐色,胸部和兩脅縱紋較少,且喉部色深。棲息于海拔500~1200米的低山混交林、闊葉林和林緣灌叢,多隱于山坡林下茂密的灌叢中。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至西伯利亞地區(qū),越冬于長江以南地區(qū)。
雀形目,鹀科,鹀屬。體長13.5~16厘米,小型鹀。雄鳥嘴基、眼先、頰黑色,頭、頸、頦、喉和上胸灰色而沾綠黃色,有的頦、喉、胸為黃色而微具黑色斑點。上體橄欖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紋,兩翅和尾黑褐色。胸黃色,腹至尾下覆羽黃白色,兩脅具黑褐色縱紋。雌鳥頭和上體灰紅褐色,具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無縱紋,下體白色或黃色,胸和兩脅具黑色縱紋,鸛紋皮黃白色,嘴基、頰、頦不為黑色,其余同雄鳥。棲息于山區(qū)河谷溪流兩岸、原沼澤地的疏林和灌木林中。非繁殖期常單獨或集松散的小群活動,在地面活躍地跳動覓食。性機警,受到驚擾即飛入灌叢中。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印度、泰國、越南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