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戎
“秋醉中國三萬里”, 一到秋天,“上帝之手”好似打翻了顏料瓶,世間便因有了萬般色彩而變得美輪美奐。此時空氣微涼,天高云淡,清涼的風吹過鬢間,把發(fā)絲吹得飛揚,于是驛動的心帶著思緒,便想去尋找“詩和遠方”了。這次我們選擇了寧夏。
清晨,從濟南遙墻機場登機直飛寧夏銀川。從飛機舷窗俯望大地,明顯的地標便是黃河。只見綠色覆蓋的大地上,母親河像一條飄逸的黃色緞帶般靜臥其中,蜿蜒伸展。慢慢的,大地丘陵起伏,呈現(xiàn)出西北黃土高原特有的地貌,綠色漸漸褪去,黃色覆蓋大地,間或也會看到固沙后的綠色地塊,像幾何圖形般點綴其上。閉目養(yǎng)神,待感覺飛機高度下降,再次望向舷窗時,只見大地再次被綠色覆蓋,而且有大量湖泊如一塊塊綠寶石般鑲嵌在上面,此時機上廣播銀川河東機場到了。啊,我們到寧夏了?寧夏竟然是綠色的!
寧夏鄰接陜西、甘肅、內(nèi)蒙,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guān),北連大漠。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等古詩詞的描寫,我印象中的寧夏應(yīng)該是這樣的:無處不在的沙塵暴,黃沙漫天的惡劣環(huán)境,四處遷徙的游牧人群……就像詩人王維詩中描述的那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長煙落日孤城閉,一片凄涼的景象。
隨著接機的客車去酒店,沿途的風景撲面而來。多車道寬闊的馬路兩邊,筆直的白楊樹郁郁蔥蔥,茂盛的綠色植被,盛開怒放的鮮花,大片的沼澤濕地湖泊,偶爾驚飛起的鳥群……這一切的一切,徹底顛覆了我對寧夏以往的認知,讓我對寧夏此行,瞬間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寧夏名稱的由來,與西夏王朝有關(guān),它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未被收入正史的古代王朝。西夏是由中國歷史上中國西北地區(qū)黨項人建立的一個王朝,因為它在西北,所以叫西夏,這個王朝存續(xù)了189年。成吉思汗曾經(jīng)六次率軍攻打西夏,均遭到了西夏王朝的頑強抵抗,戰(zhàn)爭異常慘烈。常年的作戰(zhàn),使得成吉思汗久勞成疾,病死客鄉(xiāng)(今寧夏六盤山),秘不發(fā)喪。公元1227年蒙古軍攻陷西夏后,報復(fù)性地展開屠殺,宮室、陵園毀之一炬。后來元朝編修國史時,也未曾給西夏修史,使得西夏王朝曾經(jīng)輝煌的歷史被遺忘在了滾滾歷史長河之中。公元1288年,西夏地便被叫做寧夏,“寧夏者,夏地安寧也”。
斗轉(zhuǎn)星移,歷經(jīng)歲月滄桑。賀蘭山腳下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佇立著一座座灰白色的陵寢,這便是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9座帝陵和270余座王侯將相的陪葬墓依勢布列,四周靜默無聲。就在此時,天空飄起了小雨。淅瀝的秋雨和著蕭瑟的秋風仿佛在向我們傾訴著西夏王朝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凄涼。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賀蘭山巖畫的發(fā)現(xiàn),再次印證了西夏王朝的真實存在,同時也考證了當時人們的衣著、發(fā)型以及獨有的西夏文字。我想,地下的亡靈若有知,應(yīng)該也會得到安息了吧!
賀蘭山巖畫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shù)畫廊。它的題材、內(nèi)容與表現(xiàn)手法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眾多巖畫為現(xiàn)時的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其中,距地面最高的一幅“太陽神” 巖畫最具有代表性,據(jù)說每天清晨的第一輪陽光總是最先照耀著它,在一天里它受到陽光照射的時間是最長的。太陽,帶給人的是溫暖,是力量,是生命!對太陽的喜歡和熱愛上,我們和遠古的人們是一樣的呢。
游覽位于賀蘭山腹地的廣宗寺和參觀賀蘭山巖畫,讓我們兩次走進了賀蘭山。秋風吹過,賀蘭山上層林盡染,一座座五彩斑斕的山嶺,深紅色的灌木點綴期間,偶爾在遠處的巖石上會看到幾只跳躍著的巖羊,秋色迷人,人們仿佛置身在美麗的秋日畫卷里,如夢如幻。
賀蘭山山脈南北走向,如同橫空出世般的山體,將寧夏和內(nèi)蒙古隔開,像一座巨大的屏風,守護著山麓東面的銀川平原?!扒嫉延朴扑獫M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币蛩牡乩砦恢茫@里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怎樣的血雨腥風和見證了多少愛國勇士的英雄壯舉!仰望巍峨壯觀、峰巒重疊、崖谷險峻的賀蘭山,我再次為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豪邁詩句所感動;行駛在寧夏和內(nèi)蒙交界處,隨處可見賀蘭山上的明長城的斷壁殘垣,它們見證了明朝軍隊守土衛(wèi)國的決心和意志,也見證了明朝軍隊和韃靼持續(xù)180多年的軍事紛爭;在山上的班車站等車下山時,有幾支山鷹在山頂盤旋,嘶叫著掠過,恍惚中,我好像聆聽到了古老帝國的脈動,也仿佛聽到了賀蘭山這片曾經(jīng)的古戰(zhàn)場上的鼓角聲和悲壯的震撼人心的吶喊聲!
如果說賀蘭山阻擋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并在冬季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襲,對銀川平原發(fā)展成為"塞北江南"有著顯赫功勞,那么為寧夏平原提供充足的水資源,而泥沙沉積又為寧夏平原帶來肥沃土壤的黃河,則像一位慈祥的母親般將寧夏平原攬在了懷中。
寧夏北高南低,有200米的自然落差,地理條件十分優(yōu)越。因此從漢代起便開始了引黃灌溉,至清代時則有了“川輝原潤千村聚,野綠禾青一望同”的盛景。鐵騎踏成寧夏川,引黃灌溉的實施,既維護了邊疆的安定,又鞏固了王朝政權(quán)和疆域,同時也使得寧夏的黃河文化被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fù)回”。黃河從青藏高原發(fā)源至山東東營入海,途徑9省區(qū)浩浩蕩蕩5000多公里,一路上黃河的水流氣勢磅礴,裹挾著大量泥沙直沖而下奔騰不息。歷史上它曾數(shù)十次改道、上千次決口,給沿河而居的人們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苦難和傷痛。在濟南我們看到流經(jīng)的黃河水也是如此,水流湍急。而寧夏仿佛是個例外,黃河水在甘肅沖出黑山峽在青銅峽進入寧夏后,水流則逐漸變得舒緩、寧靜,水質(zhì)則變得清澈、明透,這讓我們船覽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沙丘之上觀沙坡頭“九曲黃河第一灣”,特別是駐足沙湖景區(qū)時,禁不住“嘖嘖”稱奇不已,難怪自古便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美談。
在寧夏的“黃河文化之旅”中,沙湖的美讓我流戀忘返,不舍離開。來寧夏之前做攻略時,曾經(jīng)看到一首歌唱沙湖的歌:“金綢子沙灘,銀綢子水,誰不說咱沙湖美;塞上的風光,江南的景,人在沙湖不思歸”。到了沙湖景區(qū),我竟然成了歌詞的印證者。
金秋時節(jié),湖中的蘆葦被染成了金黃色,候鳥也乘風而來。如果說春夏沙湖的美清新如畫,那么蘆葦蕩漾、水鳥飛翔的秋日里的沙湖更像是一首溫暖的詩一樣,讓人不由得陶醉!據(jù)說特別是日落時分,火紅的夕陽緩緩地將天空渲染成
一片彩霞,此時的沙湖溫柔而絢麗,是會美到讓人窒息的!
更讓人感慨的是,沙湖不僅有江南小橋流水的柔情萬千,還糅合了大西北沙漠的粗獷狂野,沙漠與湖水共生共存,渾然天成,相互依偎又互不打擾,兩種迥異的景色結(jié)合在一起,真的是讓人感到世界之大,果真無奇不有。
來到西北走進寧夏,當然要去看看大漠風光了,于是我們走進了騰格里大沙漠。騰格里沙漠是中國第四大沙漠,它依偎在賀蘭山的雄偉之下,傍邊則有日夜奔騰的黃河水與之相伴。乘著沙漠吉普車進入沙漠深處,我脫下鞋子爬上沙丘,安靜的坐了下來。極目望去,碧空如洗的藍天下廣袤的大漠無邊無際,綿延起伏的沙丘輪廓清晰、層次分明,丘脊線平滑流暢,迎風面沙坡似水,背風面流沙如瀉。漫漫黃沙中,由遠而近響起了悅耳的鈴聲,一支駱駝隊緩緩經(jīng)過,又慢慢消失在夕陽的余暉里……一陣陣風沙吹過,打在臉上生疼,耳朵鼻子甚至嘴里都被灌進了沙子。我站了起來準備回返,只見風沙過后痕跡全無,空曠的大漠之中我不禁感受到了人的渺小與孤寂……“聽不盡胡笳吹徹玉門關(guān),唱不盡陽關(guān)三疊驪歌行;喝不盡舉杯消愁葡萄酒,看不盡萬里黃沙古戰(zhàn)場?!贝藭r此刻,這首詩又再次將我?guī)Щ氐搅斯艜r寧夏戍邊將士的生活里……
從寧夏游覽回來后,我常常陷入沉思與回想里。有一個地方,有著無垠的黃沙大漠,有著獨特的塞上風光,黃河從這里流經(jīng),悠久的歷史文明在這里繁衍。我雖然去過許多地方,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讓我這樣記憶深刻,念念不忘,回想聯(lián)翩,這個地方—— 就是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