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
有人說,想了解古今文人墨客的影跡,要到京城這條街上走一走……一條不大的北京胡同,是北京最負盛名的文化老街;不到一公里街巷,匯聚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老字號文化店鋪,留下了古今中外無數名人的足印。
有人叫它“書店街”,從清代康熙年間起,延續(xù)了數百年都市古舊書攤市場的發(fā)展,見證近代北京書業(yè)文化歷史的變遷;有人叫它“古玩街”,數百年的古玩地攤市場演繹,留下了古今京城民間古玩文化發(fā)展的印跡;有人叫它“書畫街”,數百年的“戴月軒、松竹齋、古藝齋、萃文閣、一得閣”等文房四寶名店,成為古今中國書畫文化發(fā)展的縮影。它是一條文化的街巷,燃起古今文人墨客求知的希望;它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哺育了古今無數學子走向追夢的彼岸……它是聞名華夏、極富盛名的琉璃廠文化街。
琉璃廠文化街位于今天北京和平門外,東起延壽街,西至東椿樹胡同,全長約800 米,一條南新華街又把這條近千年歷史的老街分成了東街和西街。整條街道數百家店鋪鱗次櫛比,古色古香,文化氛圍濃厚。自古以來,成為京都雅游之所,人文薈萃之街。
提起琉璃廠,筆者與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緣分。初次結緣琉璃廠,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那里舉辦北京古舊書市時,有幸參與了淘書人潮;再次認識它,因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曾在當時位于永安路光明日報工作時,每天上下班要經過那里,常會借機去老店領略風采;更加熟悉它,因為2004 年后的四五年間在位于虎坊橋的工會博覽雜志社工作與它毗鄰,閑暇時總喜歡去那里轉一圈,尋找它的歷史足跡……
琉璃廠得名始于建元大都時。據史料記載,遠在遼代時這里是鄉(xiāng)村,名叫“海王村”,在金代又改叫“海王莊”。元定都北京后,在元中統(tǒng)四年(公元1263 年)為建元大都,宮殿需大量琉璃瓦等琉璃制品,便將山西榆次縣小趙村趙氏琉璃開始遷京,落腳于海王村,在這里開設官窯燒制琉璃制品,從此便有了“琉璃廠”之名,由此也揭開了京城琉璃生產的歷史。
到清朝初年,清政府實行滿漢分居政策,滿族人多定居內城,而漢族人基本都居外城。漢族官吏也開始在離內城較近的琉璃廠附近建官邸,而各地會館也開始落地于此。于是,千里迢迢進京趕考的舉人也紛聚這里……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王府井、隆福寺、東安門、城隍廟的書市、燈市、廟會、古玩店等也紛至沓來,轉到琉璃廠附近。繁華的市井,文人的聚集,墨客的潑墨,這里成了京都雅游之地;人文的薈萃,書畫的璀璨,古玩的琳瑯,這里開始形成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據記載,從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 年)起開館修“四庫全書”,那些編修者也常到琉璃廠閱讀書籍,各地書賈也紛紛在這里設攤售書?!靶麻_廠甸值新春,玩好圖書百貨陳。裘馬翩翩貴公子,往來都是讀書人?!边@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詩人楊靜亭在其《都門雜詠》 對當時勝景的唱詠。
20 世紀80 年代琉璃廠舊書市
20 世紀80 年代琉璃廠舊書市
清末民國時,琉璃廠址修建了師范學堂、五城學堂,又修建了海王村公園。1927 年民國政府開辟了和平門,修建了南新華街,從此把琉璃廠分成了如今的東、西琉璃廠。據說,琉璃廠一帶當時還曾有一“廠橋”地名之說。據清代學者李慈銘的《桃花圣解日記》 記載,同治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下午復游廠市,至窯甸中,旁有呂祖祠,婦女燒香者尤眾。前者有小石橋,已陷土中,俗名廠橋,蓋明嘉靖以前,外城未筑時,此地有水,西流為清廠潭,又西南為章家橋,又南為虎坊橋,又南為潘家河,而自廠橋南為梁家園,可引涼水河,處處經脈流通。今皆久成平陸,并涼水河亦久迷其處?!边@段文字里,曾將廠甸稱為“窯甸”,也說明琉璃廠一帶曾有“廠橋”之地名。據說,民國初年為改明溝為暗溝,把那里的石橋拆除了,“廠橋”也隨之消失,但“廠甸”之名卻因燈市延續(xù)而流傳下來。
清末民國時,很多文物都由琉璃廠流出。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 年,人民政府頒布了保護文物法令后,才杜絕了文物的流失。1980 年東、西琉璃廠進行了大規(guī)模翻修,增加了一些新建筑。在東西琉璃廠兩街之間的馬路上,凌空架起一座漢白玉仿古石橋,為古老的文化街增添了新景。
今天人們提起琉璃廠,總認為這條街巷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的文房四寶的延續(xù)和傳承而享有盛名,但對于像筆者一樣出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數人來說,認識熟悉它應結緣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首屆古舊書市在這里開幕……那是讓筆者至今記憶猶新的一屆地攤兒書市。書市以當時中國書店為主軸,匯集了大量木刻線裝書和鉛印舊書,各個書攤兒隨意擺放,堆成小山,有線裝普通本、殘本,也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出版的一些鉛印舊書。
提起北京的書市文化,不得不先說說它的發(fā)展歷史。有文獻可考的當以明代大明門前的書市為最早,位于當時正陽門內,大明門前偏右。明代學者、詩人胡應麟在《少室山房集》 中記載了當時的景況,“凡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之右及禮部門之外,及拱宸門之西。每會試舉子,則書肆列于場(考場)前;每花朝后三日,則移于燈市;每朔望并下(下浣,陰歷每月二十一至三十日)五日,則徙于城隍廟中。燈市極東,城隍廟極西,皆日中貿易所在也。燈市歲三日,城隍廟月三日,至期百貨萃焉,書其一也。”可見,每屆科舉會試,總會有書市并文房四寶、日用百貨等攤點列于考場前??滴鹾笃?,隨著燈市由內城改在琉璃廠的廠甸,琉璃廠漸熱鬧起來。到乾隆年間,隨著北琉璃廠周邊會館文化的興起,大批士子云集,他們以文會友,交往酬酢,帶來了琉璃廠書市文化的發(fā)展,逐漸成為聞名京城的書市街巷。到清朝后期,較大的書店在收售古舊書的同時還刻版印書,琉璃廠出現(xiàn)了“老二酉堂、三槐堂、聚珍堂、文有堂、文祿堂、修綆堂、富文堂、善成堂、正文齋、來董閣、邃雅齋、通學齋”等著名坊刻。清末時的京城官員和文人墨客,常不約而同地到琉璃廠尋書搜寶,竟日方歸。甚至還有人尋得好書,卻一時囊中羞澀,竟就典當隨身衣物買書的。鴉片戰(zhàn)爭后,琉璃廠古舊書業(yè)開始蕭條;甲午戰(zhàn)爭后,伴隨廢科舉、興學校、談新學之風日盛,琉璃廠的舊書業(yè)衰落。1905 年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后,一些傳統(tǒng)國學典籍銷量銳減。近代史學家繆荃孫在《琉璃廠書肆后記》 中記述了同治六年至辛亥革命期間的圖書市場情況,一些書齋里的古代珍本卻大量被歐美及日本商人所購,來此購書文人學子主要關注各大書店從上海販運來的西學新書,許多購書者手持梁啟超所列《西學書目表》 按圖索驥。據文獻記載,辛亥革命后,琉璃廠書市也與時俱進,一些賣舊書和碑帖的“仍承襲乾嘉以來講風雅與講樸學之風氣”,與顧客交流、切磋著古籍的版本、校讀、刻印等技藝,增添了書店文化的厚重。與此同時,京城西方式高等教育的興起,一些書店轉售教材及外國文學、科技、歷史等領域的譯本。據說,當時北方數省學校用書,大都出自琉璃廠書店。而此刻,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新式書店開始取代老字號書局。一條歷史的文化胡同,見證了北京書業(yè)市場的興衰浮沉。新中國成立后,各級政府撥??罘龀至鹆S古舊書業(yè)的恢復。1956 年以經營古舊書的國營中國書店從國子監(jiān)街遷至琉璃廠在海王村公園舊址,其營業(yè)面積相當于過去20 家古舊書鋪。改革開放后,隨著琉璃廠仿清建筑風格文化街的重建,這里的古舊書店、新書店日益繁榮興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北京首屆古舊書市在在這里開幕后,幾乎每年在琉璃廠的中國書店都會有古舊書籍展銷或拍賣活動,這里的古舊書籍市場迎來了新的春天。
有人說,“不到過琉璃廠,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文人?!贝嗽挷粺o道理。自古至今,琉璃廠街為學者們讀書治學提供了更多元的線索、更豐富的機會。琉璃廠的書市發(fā)展歷史,記載著數以萬計文人學子為中華崛起而博覽群書的足跡。
中國近現(xiàn)代幾乎所有聞名京城知識分子都與琉璃廠結緣。曾讓錢玄同、劉半農等文人贊不絕口,稱琉璃廠書攤為“安身立命”之所。而林則徐、康有為、譚嗣同、沈鈞儒、朱自清、周作人、胡適、鄭振鐸、郭沫若、羅振玉、齊白石、張大千、于右任、陳師曾、林琴南、老舍、鄧拓、吳晗、廖沫沙等,數不清的社會名流也曾穿梭在琉璃廠幽深的胡同尋書淘寶。清代紀曉嵐為編纂《四庫全書》 多次來此淘書;清代目錄學家黃丕烈曾在此斬獲最讓他高興的一本影抄金刻本的《蔡松年詞》;魯迅先生居京14 年間曾去琉璃廠480 多次淘書,從發(fā)黃破損的典籍尋覓知識的精華;書畫家張大千在琉璃廠發(fā)現(xiàn)了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傳世巨作;吳曉鈴、鄭振鐸、劉半農、劉景超等學者常到松筠閣淘換舊期刊舊報紙;收集全《晨報副刊》 是唐弢多年的愿望,靠著琉璃廠終于影印配全,唐弢曾說,“沒有琉璃廠,便沒有我魯迅研究的成果”……
琉璃廠這條京城小小的街巷,見證了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和歷史變故和滄桑。在這里有文化典故,在這里有文人墨客高談闊論,在這里你可飽嘗知識的營養(yǎng),在這里可暢游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琉璃廠這條京城歷史悠久的文化街巷,當年這里是一條坎坷不平的土路,街兩旁也都是一家挨一家的低矮店鋪,而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它已經舊貌換新顏。在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區(qū)主要以琉璃廠東西街為軸心的兩側區(qū)域,書法字畫、文房四寶和古玩藝術品交易業(yè)均分布在東、西街兩側,規(guī)劃以琉璃廠東、西街為軸心,實施“縱深和加厚發(fā)展”。民間工藝產業(yè)區(qū)位于琉璃廠西區(qū),圍繞該區(qū)域內的琉璃巷、南柳巷、鐵鳥胡同、前孫公園胡同等街道及其周邊街區(qū),建設中國民間工藝的制作、交易和展示基地,圍繞安徽會館,建設“徽州文化藝術產業(yè)園”,注入音樂文化,將前孫公園胡同建設成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音樂風情街。業(yè)態(tài)包括中國民間工藝大師工作坊(院區(qū))、國際手工藝精品店區(qū)、中國民間工藝交易中心、廠甸民俗藝術風情街?,F(xiàn)代設計產業(yè)區(qū)主要為櫻桃斜街和鐵樹斜街北側區(qū)域,引入海內外現(xiàn)代設計機構入駐,打造琉璃廠具有國際設計藝術風格與品牌影響力的區(qū)域,包括世界設計機構院區(qū)、設計大師院、國際藝術家公寓、現(xiàn)代設計展示中心、時尚品牌發(fā)布中心等。2017 年北京市出臺《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 年—2035 年)》 中又明確把“琉璃廠——大柵欄——前門東”劃定為13 片文化精華區(qū)之一,涵蓋“環(huán)天安門廣場——前門大柵欄文化探訪路”,系統(tǒng)串接了散布于核心區(qū)各處的歷史文化資源。西城區(qū)在老城保護與更新實施項目中也規(guī)定,琉璃廠東街以傳統(tǒng)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區(qū)為主,在現(xiàn)狀同質化古玩字畫零售的基礎上,調整并升級更多與文化創(chuàng)新、藝術設計、創(chuàng)意體驗等相關的業(yè)態(tài)。如今的琉璃廠,進一步進行了油漆彩畫、粉飾整修,修舊如舊,為古老的文化街描繪新彩。
幾經修復后的這條具有傳統(tǒng)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街巷,以新的姿態(tài)迎接著國內外游客。今天,走入其中,仿佛進入了一個文化寶庫,可以欣賞到大江南北豐富多彩的文化,感受到獨具特色的北京傳統(tǒng)文化。一街兩旁是一座座古樸、典雅、清新、秀美的古建筑;無數家商店的門口書法家們題寫的各種不同風格的匾額像一個書法展覽,建筑物上一套套彩畫把人們引進了神化世界。沿著用方磚鋪就的街道漫游,那古色古香的店堂里陳列著頗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品、書畫作品,也有來自各地的文房四寶、工藝品、玉雕木刻、各種版本的書籍……
聞著濃濃的墨香進入榮寶齋,可感受到古老中國書畫瑰寶的藝術魅力。榮寶齋原名“松竹齋”,后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清末文人墨客常聚集于此,于友任、張大千、齊白石等都是這的常客。榮寶齋最著名的是木板水印和復制品,其木板水印技術融刻板、印刷、折裁等技術為一體,使水印品更加完善。新中國成立以后,榮寶齋的傳統(tǒng)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復制的《清明上河圖》 《文苑圖》 等都曾引起無數名家驚嘆,甚至齊白石先生在世時都分辨不出真假。步入“大千畫廊”書畫古玩店,會使人想起清末民初各大商店在琉璃廠爭懸名家書畫于窗前的情景。
走進中國書店正門,映入眼簾的是南北木柱上的“陳述社會人文風云于眼,展示民族收藏鑒賞于身”“中外典籍冊頁書畫憑人涉獵,新舊相容買賣并舉賞家把玩”“經史子集文字圖影引名士細品,邃古博廣雅趣厚存供賢者探微”“開列中華典籍文化于齋,匯聚人類悠久歷史于堂”四副對聯(lián),將中國書店所經營的業(yè)務、服務理念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中國書店專門收集中國歷代古籍、碑帖、拓片、各類舊書、報紙雜志,發(fā)售新印古籍和研究有關的各種圖書及畫冊,兼營文房四寶,現(xiàn)在還開辦了京味書樓和北京民俗館等各類書展以及名家書畫展覽拍賣活動。
新時代新風采。琉璃廠這快風水寶地經過這近千年的歷史沉淀,從村落到官窯廠,從琉璃瓦制作廠到今天的文化街,整條街老店眾多,每個名店都在散發(fā)著新時代的文化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