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尉,孫立冰,劉春華,郝傳萍
1.天津體育學院,天津市 301617;2.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北京市 100075
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智力功能(推理、問題解決、計劃等能力)和適應功能(概念、社會、實踐等能力)兩個方面存在明顯障礙[1],使得他們的體適能指標呈現(xiàn)出與健康同齡人差異較大的體質特征[2],導致其久坐行為、罹患慢性疾病、出現(xiàn)心理異常甚至早亡,是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問題[3]。體質健康不僅是該群體保持身體健康的基礎,更是其全面參與社會的基本保障。國際學者自20 世紀60 年代就已經意識到體質健康對智力殘疾人群的重要意義[4],我國在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且研究成果有限。近年來國家在《“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等文件中明確將殘疾人群作為重點人群納入全民健康公共服務體系,有針對性地為其制定和實施體質健康干預計劃[2]。為助力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康復事業(yè)發(fā)展,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需要引起更多關注。
本研究基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mil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WHO-FICs)理論,對國際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標準化檢索和分析,歸納總結該群體存在的體質健康功能障礙、有效的體質健康干預策略、健康及功能結局,從而為我國未來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WHO-FICs 是構建康復指南的理論架構和內容體系,用于應對重要健康衛(wèi)生問題和實現(xiàn)人群健康,其核心分類包括《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th Revision,ICD-11)、《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和《國際健康干預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rventions,ICHI),三者構成WHOFICs 理論的基石[5]。本研究基于WHO-FICs 理論,并參考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20年發(fā)布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指南》)和美國《適應體育國家標準(第三版)》(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Standards-3rd Edition,APENS-3)等[6],采用ICD-11、ICF 青少年版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th for Children and Youth,ICF-CY)[7]和ICHI標準術語體系明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疾病狀態(tài),評價其體質健康功能障礙,描述其體質干預策略以及評價健康與功能結局(表1),從而探討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和熱點。
采用主題詞結合關鍵詞方法對PubMed 數據庫進行英文文獻的檢索。檢索式:(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R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AND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AND (adapt* physical education OR physical activity OR physical exercise OR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OR physical health OR mental health OR adaptive behavior OR functioning OR quality of life OR well-being)。檢索時間2012年至2022年。
共檢索到670 篇文獻,手動排除研究對象為非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研究內容與本研究無關、信息不全的文獻以及信件、評論等,將檢索篩選后的文獻數據以.nbib格式保存,運行CiteSpace軟件轉換成.txt格式,將文件名修改為download_XXX.txt 后導入CiteSpace 6.1.R2軟件,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的繪制。時間分段選擇“2012-2022”,時間分區(qū)選擇“1”,節(jié)點類型選擇關鍵詞,閾值(TopN)選擇50,其他參數為默認值。對高頻關鍵詞節(jié)點的高被引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歸納總結該領域相關研究的熱點內容。
在2012至2022年間,共納入348篇文獻,其中綜述58篇,人群實驗277篇(實驗研究268篇,個案報告9 篇),訪談研究4 篇,實驗方案6 篇,動物實驗3 篇。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的發(fā)文量總體均呈上升趨勢。年均發(fā)文量為31.6 篇,發(fā)文量在2022 年(55篇)出現(xiàn)突增。見圖1。
圖1 2012年至2022年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研究年發(fā)文量
2.2.1 共現(xiàn)分析
以關鍵詞為節(jié)點進行共現(xiàn)分析,獲得節(jié)點=288,連線=572,中心度=0.013 8的共現(xiàn)網絡。見圖2。
圖2 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圖譜
關鍵詞頻次可以反映某領域的研究熱點。去除與檢索策略相關的主題詞,可將高頻關鍵詞分為4 類,分別指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工具、體質健康內容和體質健康干預策略。研究對象涉及唐氏綜合征、孤獨癥譜系障礙、Prader-Willi綜合征等,體現(xiàn)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全員性的研究特征。在ICFCY 的理論指導下,借助體質健康測試以及步態(tài)、肌肉爆發(fā)力等定量測量方式,通過系統(tǒng)綜述、隨機對照試驗、前瞻性研究等方法開展該領域的研究。體質健康內容涉及身體結構與功能層面(身體成分/肥胖、骨骼健康、動作發(fā)育/動作技能、姿勢控制等)、活動和參與層面(身體活動/久坐行為、生活質量等)以及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層面(父母支持等)。體質健康干預策略包括體適能類(有氧運動、中等至劇烈強度身體活動、視頻游戲、抗阻訓練等)、技能類(適應性身體活動、適應性體育等)和運動項目類(特奧足球等)。見表2。
表2 高頻關鍵詞分類
2.2.2 聚類分析
運用對數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生成11個聚類標簽,聚類模塊值(Q 值)=0.655 8,提示聚類結構顯著,聚類效果較好。前10位聚類從大到小依次編號0~9。見圖3。
圖3 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圖譜
根據LLR 值,#0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是最大的聚類,該聚類包含唐氏綜合征、身體活動等關鍵詞。
通過梳理高被引文獻可以看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相對較低,與其罹患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心理異常密切相關。在國際通用語境中運用ICD-11 和ICF-CY 理論架構客觀分析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功能障礙[7],有助于科學認識和全面剖析該群體體質健康問題。根據美國運動醫(y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指南[8],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指標主要涉及身體成分、骨骼肌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3個方面。
在身體成分即體質量維持功能(b530)方面,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問題日益突出[9-10](5B80.00 和5B81.00),在歐美和亞洲其他國家較為普遍[11-12]。Yuan 等[10]對我國35 個培智學校中1 897 例兒童青少年進行篩查后發(fā)現(xiàn)其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18.2%和14.4%,雖低于Wouters 等[9]的研究結果,但高于我國正常同齡人[13]。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高超重/肥胖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14]。身體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健康戰(zhàn)略[6],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各年齡段人群保持和發(fā)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15],盡管身體活動的健康收益眾所周知,但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引起智力殘疾個體在移動、協(xié)調、本體感覺等方面的困難[16]以及活動和參與、環(huán)境等限制性因素導致其與同齡健全人相比更容易出現(xiàn)久坐行為[17]。此外,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耐力等方面同樣存在功能障礙。涉及肌肉力量功能(VV61)和神經肌肉骨骼和運動相關功能(VV6Y,VV6Z),在ICFCY 中編碼為肌肉力量(b730)、肌張力(b735)和肌肉耐力(b740)功能。心肺耐力涉及運動耐力(VV30)以及運動耐力功能(b455)、呼吸功能(b440)。郝傳萍等[3]對810 例培智學校智力殘疾學生的體質狀況進行測試后發(fā)現(xiàn),學生整體的體適能水平落后于健全學生,性別、年齡和殘疾程度對體質健康存在顯著影響。Wouters 等[9]通過對128 例中度至重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研究發(fā)現(xiàn),70%以上受試者的投沙包、30 秒上/下臺階和改良6 分鐘走/跑的測試結果低于臨界參考值,表現(xiàn)出較差的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水平。其中心肺耐力不足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使得他們在身體活動和參與能力受限的同時存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18]。各國學者在不同類型、年齡、程度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群體中也得到類似的研究結果[19-21]。
已有研究認為,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動作發(fā)育水平和適應行為與體質健康水平呈相關關系[22],因此客觀分析二者對體質健康的影響能夠幫助研究者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實施體質健康干預策略。動作發(fā)育障礙包括發(fā)育性運動協(xié)調障礙(6A04),學習和應用知識(VV80,VV81),社區(qū)、社會和公民生活(VW8Y,VW8Z)以及活動、運動或技能實踐(XE1U5),同時涉及身體結構和功能、活動和參與等方面。綜上可見,通過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綜合干預方案,提高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糾正久坐行為和超重/肥胖現(xiàn)象,改善體質健康功能,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全球性問題。
在運用WHO-FICs 理論架構分析該群體體質健康功能障礙的基礎上,依照APENS-3、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0 版)及《指南》等國內外政策文件,進一步分析針對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干預策略。運動干預是提升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有效措施[23-26]?!吨改稀方ㄗh,殘疾兒童青少年應進行至少每次60 min、每周3 次的中等至高強度有氧及增強肌肉和骨骼功能的運動,以限制久坐時間[2]。目前,結合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功能障礙特征、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和適應性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等,利用ICHI 進行編碼分析,體質健康運動干預策略主要包括體適能類、運動技能訓練類和運動項目相關類[27]。體適能類運動干預活動主要包括有氧運動(HTM.PG.ZZ)[28]、短跑間歇訓練(SJD.PH.ZZ)[29]、抗阻訓練(MUB.PG.ZZ)[30]以及基于趣味游戲[31]、視頻游戲[32]的身體活動(VEB.PH.ZZ)等,以促進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適能水平,增強其運動耐力功能和肌肉力量功能,改善其在移動、跑步等方面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身體活動習慣。運動技能訓練類體質健康干預主要通過步行訓練[33]、感覺統(tǒng)合訓練[34]、神經肌肉訓練[35]、動作技能訓練[36]等方式提升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步行和移動(SJ2.PH.ZZ)、隨意運動控制(MVD.PH.ZZ)、平衡控制(SHD.PG.ZZ)、姿勢控制(SHA.PH.ZZ)等基本動作技能和粗大/精細運動技能,促進其技能活動素質發(fā)展。運動項目相關類干預策略主要涉及藝術體操[37]、曲棍球[38]、太極拳[39]等競技體育項目活動,沖浪[40]、舞蹈[41]等休閑體育活動以及特奧足球[42]等各類特奧運動,促進肌肉-骨骼-關節(jié)功能的提高,幫助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增能賦能[27]。
近10年來,學術界將自我效能、社會生態(tài)理論等身體健康干預理論引入智力殘疾人群的體質健康促進研究中,陸續(xù)構建Fit-2-PlayTM課后模式[43]、個體-家庭模式[23]、以家庭為中心的目標導向模式[44]、社區(qū)參與模式[45]、學校促進模式[31]等,均取得一定成效。隨著WHO-FICs理論在全球的推廣,郝傳萍等[2]首次將ICF模式應用于智力殘疾青少年體質健康中,從身體功能、活動和參與及環(huán)境因素等方面構建有針對性的體質健康促進方案以及配套的教學與訓練方法。在未來研究和實踐中,制定體質健康干預策略時應注重改善限制性因素對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影響,建立學生-家庭-學校-社區(qū)-社會廣泛參與的合作機制,將體質健康促進融入培智學校、社區(qū)及社會的健康服務體系,從適應性體育課程、體育健康咨詢和行為指導、體育活動方案制定、環(huán)境限制性因素改造等方面開展體質健康促進,改善其身體活動能力。
智力殘疾群體的健康及功能結局主要體現(xiàn)在智力功能與適應性行為、活動和參與及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和福祉3 個方面[26],參與體適能類、運動技能訓練類和運動項目相關類的體質健康干預活動能夠使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上述3 個領域均獲得健康收益。在智力功能與適應性行為領域,體質健康干預有助于改善智力、記憶、反應時等認知功能[46-47]以及增強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功能[48]。在活動與參與領域,體質健康干預策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升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相關體適能水平,還能夠提高其基本動作技能[33]、身體姿勢控制水平[35],促進其身體活動參與和社會適應[38,49],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率[29],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功能[50]等。在心理健康、生活質量和福祉領域,體質健康干預能明顯緩解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焦慮和抑郁癥狀[51-52],其心理社會健康水平得到有效促進,整體的生活質量和福祉得到顯著改善[50]。以促進身體活動為代表的體質健康運動干預方案可改變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神經功能、心理健康和行為,例如增加前額葉皮質區(qū)神經活動和與情緒相關的單胺的功能活動,并通過調節(jié)海馬神經發(fā)生活動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激活來改善應對效能[51]。因此,體質健康干預的重要性不僅在于改善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水平,還能夠從心理與認知、社會適應與參與、生活質量與福祉等角度對其整體康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達到運動能力發(fā)展、動作發(fā)展、體育活動參與、認知水平以及適應與賦能等目標。
國民體質健康下降問題一直以來受到各國社會和科研人員的高度重視,智力殘疾人群作為特殊重點群體其體質健康水平更值得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過去10年中,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的研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國際上對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研究熱點涉及唐氏綜合征、孤獨癥譜系障礙等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在身體成分、執(zhí)行能力等身體結構與功能層面,以及身體活動、生活質量等社會和參與層面存在的體質健康功能障礙。此外,傳統(tǒng)的體適能運動、中等強度以上的身體活動、適應性身體活動、適應體育、特奧運動等體質健康干預策略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成分、骨骼肌功能和心肺耐力等健康相關體適能水平相對較低,他們在動作發(fā)育、動作技能和適應性行為方面的障礙對體質健康水平影響顯著。體適能類、運動技能訓練類和運動項目相關類運動干預是提升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該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方案聚焦運動與生活的融合,秉承“生活體育”理念,將身體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體現(xiàn)出“身心一體”的價值內涵,幫助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社會參與能力和生活質量與福祉。
我國需進一步提高在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領域的研究實力,未來應加強國內和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影響力。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涉及特殊教育、體育教育、運動康復、心理學、健康社會學等多學科和專業(yè),需要跨學科團隊合作進行體質健康促進,從而彌補我國現(xiàn)行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管理在科學化和精準化方面的不足。未來研究應采用WHO-FICs 標準化術語系統(tǒng),基于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開展相關研究,圍繞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功能狀態(tài)和體質健康促進需求,制定更為有效的體質健康策略,促進其全面康復。
本研究僅選擇PubMed 數據庫進行可視化分析,并且對年份、文獻類型等進行限制,可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偏倚,且未對國內相關研究現(xiàn)狀進行歸納總結,無法全面概括智力殘疾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研究進展,不足以涵蓋所有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檢索范圍,綜合整理和分析檢索結果,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