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劉啟為,陸艷卉,郭佳,韓素桂,劉澤民
1 唐山市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檢驗科,河北唐山 063001;2 唐山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血管性癡呆(VD)是指由急性腦血管疾病導致腦組織損害引起的,以認知功能障礙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據(jù)統(tǒng)計,25%~30%急性腦梗死(ACI)幸存者會出現(xiàn)血管性認知障礙或VD,尤其是VD,可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2]。目前,VD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體格檢查、認知功能評估,易受主觀因素影響,而血清學指標由于具有取材方便、檢測快捷、成本低廉等優(yōu)勢,成為近年來研究VD 生物標志物的熱點。磷酸化Tau181(pTau181)是一種磷酸化的微管相關蛋白,可通過破壞微管結構引起神經(jīng)元損傷。有研究報道,血漿pTau181 水平可預測Tau 蛋白和β 淀粉樣蛋白沉積,從而鑒別阿爾茨海默病[3]。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是一種具有血管特異性的炎癥標志物,也是引起ACI 的獨立危險因素[4]。有研究報道,Lp-PLA2 可通過調節(jié)脂質代謝介導血管炎癥反應,從而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5]。鑒于pTau181、Lp-PLA2 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中的作用,推測二者可能亦參與VD 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探討了血清pTau181、Lp-PLA2 水平與ACI并發(fā)VD的關系?,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1月—12月唐山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ACI患者163例。ACI診斷依據(jù)《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納入標準:①符合ACI 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③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精神病史或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者;②合并出血性卒中或顱內腫瘤者;③昏迷、意識模糊、失語、失聰?shù)扔绊懠膊≡\斷者;④合并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既往有成癮性藥物病史者。根據(jù)《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7],163 例ACI患者中并發(fā)VD 60 例(VD 組)、未并發(fā)VD 103 例(非VD組)。本研究經(jīng)唐山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RMYY-LLKS-2022-015)。所有研究對象或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 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評估 入組當日,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8]評分評估ACI 并發(fā)VD患者認知功能損傷程度。MMSE 包括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語言、視空間七個方面,總分0~30 分。MMSE 評分越低,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60例ACI并發(fā)VD患者中,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輕度(MMSE評分13~23分)15 例、中度(MMSE 評分5~12 分)32 例、重度(MMSE評分<5分)13例。
1.3 血清pTau181、Lp-PLA2 檢測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入組次日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置于干燥試管中,3 5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留取上層血清。采用SpectraMax iD5 多功能酶標儀運用ELISA 法檢測血清pTau181,采用UPT-3A-1800-mini上轉發(fā)光生物免疫分析儀運用上轉發(fā)光法檢測血清Lp-PLA2。所有操作嚴格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和試劑盒說明進行。
1.4 資料收集分析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入組時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BMI、吸煙史、飲酒史、VD家族史、基礎疾病、腦梗死部位、既往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復發(fā)性ACI以及實驗室檢查資料(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以及pTau181、Lp-PLA2)。比較VD 組與非VD 組上述臨床資料,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ACI 并發(fā)VD的危險因素。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結果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預測效能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比較 VD 組與非VD 組血清pTau181 水平分別為(38.15 ±5.09)、(27.42 ± 3.17)ng/L,血清Lp-PLA2水平分別為(185.35 ± 33.09)、(95.34 ± 17.42)ng/mL。VD組血清pTau181、Lp-PLA2 水平均顯著高于非VD 組(t分別為16.590、22.750,P均<0.05)。ACI 并發(fā)VD 患者不同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者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ACI并發(fā)VD患者不同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者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比較(±s)
表1 ACI并發(fā)VD患者不同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者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比較(±s)
注:與輕度比較,*P<0.05;與中度比較,#P<0.05。
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輕度中度重度n 15 32 13 F P Lp-PLA2(ng/mL)165.23 ± 10.47 185.35 ± 20.14*208.57 ± 25.36*#17.142<0.01 pTau181(ng/L)35.12 ± 2.05 38.42 ± 4.17*40.98 ± 1.02*#11.401<0.01
2.2 ACI 并發(fā)VD的危險因素分析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2。以ACI 是否并發(fā)VD(否=0,是=1)為因變量,以年齡(<60歲=0,≥60歲=1)、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0,初中及以下=1)、VD家族史(否=0,是=1)、2型糖尿?。ǚ?0,是=1)、既往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否=0,是=1)、復發(fā)性ACI(否=0,是=1)、總膽固醇(連續(xù)變量)、pTau181(連續(xù)變量)、Lp-PLA2(連續(xù)變量)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選擇向后逐步法。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pTau181、Lp-PLA2均為ACI并發(fā)VD的危險因素(P均<0.05),見表3。
表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3 ACI并發(fā)VD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2.3 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對ACI并發(fā)VD 的預測價值 ROC 曲線分析顯示,血清pTau181、Lp-PLA2 水平聯(lián)合預測ACI 并發(fā)VD 的曲線下面積(AUC)顯著高于血清pTau181、Lp-PLA2 水平單獨(Z分別為3.692、4.041,P均<0.05)。結果見表4和圖1。
圖1 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預測ACI并發(fā)VD的ROC曲線
表4 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預測ACI并發(fā)VD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VD 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導致癡呆的第二大常見原因,是由急性腦血管疾病導致腦組織損害引起的,以認知功能障礙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VD 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由多種機制介導,如氧化應激、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水平改變、線粒體功能障礙等[9]。VD 的治療難度大,治愈率低,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因此,早期預防和治療對改善VD 患者預后十分重要。目前,VD 診斷主要依靠病史、體格檢查、認知功能評估,易受主觀因素影響,而血清學指標由于具有取材方便、檢測快捷、成本低廉等優(yōu)勢,成為近年來研究VD生物標志物的熱點。
Tau 蛋白是成熟神經(jīng)元的主要微管相關蛋白,主要在大腦組織中表達。Tau 蛋白可通過與微管蛋白結合促進其聚合形成微管并維持微管穩(wěn)定性,同時抑制微管蛋白解離并誘導微管成束,在調節(jié)和穩(wěn)定神經(jīng)元微管網(wǎng)絡以及促使神經(jīng)元遷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Tau 蛋白含有大量絲氨酸和蘇氨酸殘基,受激酶和磷酸酶活性調控不斷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從而維持相對平衡狀態(tài)。若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則抑制其生物活性,影響微管形成和穩(wěn)定性,并促進微管相關蛋白與微管分離,形成神經(jīng)毒性沉積物滯留于神經(jīng)元內,從而損傷神經(jīng)元。Tau181 屬于Tau 蛋白家族成員之一。有研究報道,血漿pTau181 水平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灰質和白質體積呈負相關關系,并且血漿高pTau181 水平與神經(jīng)退行性病變密切相關[10]。但目前鮮見血清pTau181 水平在ACI 并發(fā)VD 中作用的報道。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VD 組血清pTau181 水平顯著高于非VD 組;隨著認知功能損傷程度加重,ACI 并發(fā)VD 患者血清pTau181 水平逐漸升高;血清pTau181 水平是ACI 并發(fā)VD 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提示,血清pTau181 水平與ACI 并發(fā)VD密切相關。究其原因,ACI 發(fā)生后大量活性氧產(chǎn)生引起氧化應激和神經(jīng)炎癥反應[11],介導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引起神經(jīng)纖維纏結和神經(jīng)功能損傷,從而導致VD 的發(fā)生;ACI發(fā)生后血液中淀粉樣蛋白水平升高可間接引起Tau蛋白磷酸化[12],磷酸化的Tau蛋白可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繼而進入腦組織并在神經(jīng)元中沉積,加劇神經(jīng)病理學變化。
Lp-PLA2 又稱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是一種血管特異性炎癥因子,主要由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分泌。Lp-PLA2可通過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中的氧化磷脂,形成氧化游離脂肪酸和溶血卵磷脂等脂質促炎癥物質,產(chǎn)生細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或細胞凋亡,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13]。有研究報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Lp-PLA2 水平顯著升高,并且其水平與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因子水平呈正相關關系[14]。有研究還發(fā)現(xiàn),ACI 患者血清Lp-PLA2 水平隨著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增加而升高,并且血清Lp-PLA2 水平可作為診斷ACI 和預測ACI 復發(fā)的生物標志物[15]。但目前鮮見血清Lp-PLA2 水平在ACI 并發(fā)VD 中作用的報道。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VD 組血清Lp-PLA2水平顯著高于非VD 組;隨著認知功能損傷程度加重,ACI并發(fā)VD 患者血清Lp-PLA2 水平逐漸升高;血清Lp-PLA2 水平是ACI 并發(fā)VD 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提示,血清Lp-PLA2水平與ACI患者并發(fā)VD 密切相關。CHEN 等[16]研究報道,Lp-PLA2 通過激活視黃醇結合蛋白4/Lp-PLA2/神經(jīng)軸突導向因子1 信號通路參與糖尿病腎病無癥狀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損傷。額葉和丘腦血流灌注與注意力和執(zhí)行功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而血清Lp-PLA2 水平升高與腦血流量減少有關[17]。由此可見,Lp-PLA2 可能通過影響腦血流動力學,引起腦組織低灌注,進而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和VD 的發(fā)生;Lp-PLA2 還可誘發(fā)血管炎癥,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加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炎癥活動,引起斑塊不穩(wěn)定、脫落和血栓形成[18],導致管腔狹窄或堵塞、血流動力學障礙,繼而引起VD的發(fā)生。
本研究ROC 曲線分析顯示,血清pTau181、Lp-PLA2 水平對ACI 并發(fā)VD 均有一定預測價值,但二者聯(lián)合時預測價值更高。提示pTau181、Lp-PLA2可作為預測ACI并發(fā)VD的血清生物標志物。
綜上所述,血清pTau181、Lp-PLA2 水平為ACI并發(fā)VD 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可作為預測ACI 并發(fā)VD的生物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