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
俄羅斯的圣彼得堡是世界上最早按照統一風格規(guī)劃建造的城市之一,而且至今保護完好,被稱為歐洲建筑之窗。在300多年的城市發(fā)展中,無數優(yōu)秀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yōu)槭ケ说帽?chuàng)造了一系列精美的建筑,幾乎包括了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世界各國及俄羅斯本地的建筑風格,城市本身就是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館。這些建筑遍布城市中的各個角落,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成長,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這座城市的寶貴遺產。
我下榻的賓館在著名的涅瓦大街,這里被稱為世界最美的街道之一。1776年涅瓦大街被發(fā)展成商業(yè)大街以后,建造了許多豪華的建筑,但因為這里的建筑物要求不能超過冬宮的高度,所以最終形成了如今高度整齊劃一、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美麗街道。
涅瓦大街還是一條極具觀光價值的街道,在那里可以欣賞到各類教堂、眾多的名人故居以及歷史遺跡。涅瓦大街歷史與圣彼得堡的城市歷史一樣悠久,它的名字與俄羅斯歷史上眾多歷史事件和歷史名人緊密相連,也頻繁地出現于俄羅斯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例如,果戈理的《涅瓦大街》,精準地刻畫了19世紀中期圣彼得堡的市井人生。涅瓦大街有東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圣彼得和保羅教堂、天主教的圣凱瑟琳教堂、荷蘭教堂、亞美尼亞教堂等等。
在涅瓦大街,可以參觀果戈理、柴可夫斯基的故居。不過最不可錯過的是“沃爾夫與貝蘭熱甜食店”,它位于涅瓦大街與大馬爾斯卡亞街和莫伊卡沿岸街相交的地方。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從這家甜食店喝完最后一杯咖啡,直接奔赴決斗地點“小黑河”的。不僅如此,萊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經常光顧這里。喝上一杯咖啡,沐浴著白天的陽光,輕拂于夜晚的微風,跨越百年感受文學家們的文思激越和詩人的激情與浪漫。
談到圣彼得堡的建筑首先要說的是冬宮,它是圣彼得堡作為俄羅斯首都時主要的皇宮。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對其最初的記憶,應該是兒時看的電影《列寧在1918》《列寧在10月》。冬宮是圣彼得堡建筑杰作中最為著名的古跡之一,其內部裝飾采用富麗堂皇的伊麗莎白時代的巴洛克式風格,同時加入了法國洛可可式建筑風格。冬宮和宮殿廣場是現代城市最美的建筑群,也是俄羅斯境內和國際旅游中主要的參觀景點之一。
彼得宮是圣彼得堡最壯闊、最新穎的宮殿,彼得大帝非常重視園林的設計,親自為宮殿進行策劃,在方方面面都追求完美,盡最大可能效仿當時歐洲宮庭建筑時尚,致力于建造奢華程度可與凡爾賽宮相媲美的宮殿。
圣彼得堡曾改名為列寧格勒。列寧格勒前線報紙《在祖國的防線上》的社址,位于涅瓦大街與圣彼得堡中心廣場邊上的一幢大樓內。第二次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每天來自城市最前沿保衛(wèi)陣地的消息就是從這里發(fā)出,鼓舞著被圍困的列寧格勒人民。
救世主滴血大教堂是圣彼得堡地區(qū)少有的純俄羅斯風格的教堂,教堂的建造地點是亞歷山大二世沙皇的遇刺地。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沙皇準備簽署法律,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但在這一天他不幸遇刺身亡。沙皇的去世打斷了俄羅斯的改革進程,也使得后期的俄羅斯帝國各種隱患不斷爆發(fā)。1883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父親遇刺地點修建了這座教堂以示對父親的紀念,這一座教堂以莫斯科紅場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進行建造,巨大的教堂頂部鑲嵌著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洋蔥式圓頂,其墻面使用了大量花崗巖、大理石和彩釉磚,整體的外觀裝飾極其豐富,層次感十足。大教堂的內部有7500多平方米的馬賽克壁畫,壁畫內容主要是圣經中的場景和人物,每一幅畫都有非常精美的圖案邊框。
陪同我們參觀的翻譯來自山東,十年前畢業(yè)于圣彼得堡大學。一路上滔滔不絕地為我們介紹圣彼得堡的建筑。她說,圣彼得堡建筑的保護做得很好,是一種常態(tài)。在圣彼得堡大街上,經常會看到許多維修建筑的工作人員,有的在修復建筑外部受損的裝飾與鍍金,有的在進行建筑內部色彩填充工作,有的在對這些老舊建筑進行日常維護。在不改變老舊建筑的風格與特色的情況下,保留其獨有的韻味、文化與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葉卡捷林娜宮,又稱沙皇村,是彼得大帝修建的。葉卡捷琳娜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遭到難以修復的破壞,只能略見幾處建筑遺址。但是,圣彼得堡人長期堅持不懈,通過查閱大量史冊史料、歷年宮殿圖片與結構圖,尋找大量建筑工程師、著名繪畫家和技藝精湛的雕塑家,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使得葉卡捷琳娜宮又一次呈現在了世界面前。宮殿建筑精巧淫靡,色彩清新柔和,彌漫著女性的柔美、嬌媚的風韻。
21世紀以來,城市的現代化需求越來越迫切。圣彼得堡城市擴建,古建筑增添了新功能。隨著時間的流逝、科技的進步,城市建設需要通過不斷改造和擴建歷史建筑來滿足現代化發(fā)展的需求,不斷強化歷史建筑的功能,為老舊建筑注入新活力顯得尤為重要。由許多著名建筑師共同打造,以早期古典主義為建筑風格的頂尖建筑——客人園,就是為滿足城市發(fā)展進程的需要而改建的。2005年,客人園被改造擴建,建筑師們一致認為應該在重現古老歷史建筑形象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化元素,由此為客人園重新規(guī)劃地下停車場以及多層次、多樣化、現代化的商業(yè)貿易中心,休閑娛樂應有俱有,既滿足了當代商業(yè)購物一體化中心的需求,也與歷史建筑相融合,形成和諧的有其獨特建筑風格的景觀。為保護和發(fā)展歷史人文環(huán)境,他們的做法是以鋼架框架結構代替木結構;保持新建筑與歷史建筑外立面一致;重視環(huán)境改造并保持環(huán)境風格與歷史建筑一致。
在圣彼得堡城市發(fā)展的300多年中,盡管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城市中心區(qū)的整體格局、路網形式、街道線型和空間尺度等,始終沒有發(fā)生大變化。這種相對穩(wěn)定的統一性,與各時期賦予城市的微妙差別,給城市空間帶來特別的魅力。
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圣彼得堡市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他們對高樓和新建筑做出嚴格限制,要求新建筑必須傳承原始風貌,在風格、形態(tài)、色彩、建材、高度和外觀等方面有具體和嚴格的規(guī)定。同時,要求所有在老城區(qū)的現代化項目都要經過3D模型檢驗。因此,在圣彼得堡,我們可以看到非常低的天際線,視野十分開闊,讓人感到賞心悅目。
幾天的游覽中,我們也下意識地對于這座城市的保護產生了濃烈的興趣。走進深達近百米的圣彼得堡地鐵,我們會想到這樣的深度是否與城市保護有著某種聯系。在這些斯大林時期建設的地鐵中,每一個站臺幾乎都裝潢得如俄羅斯宮殿一般,毋庸置疑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