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芬
(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 杭州 310002)
由崔榮榮、王志成撰,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生輝霞履》,系崔榮榮主編《漢族民間服飾譜系》中關于足服一脈的整理與研究,也是崔榮榮教授于2015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漢族紡織服飾文化遺產(chǎn)價值譜系及特色研究》的結項成果之一。專著以史為脈,以物為證,從歷史、形制、結構、裝飾、文化等多個方面逐層剖析,科學實證并系統(tǒng)構建了漢族民間服飾文化的知識和價值譜系,形成了足服研究的物證之法與設計之論。
《生輝霞履》研究史料均為一手,系崔榮榮教授20余年深入田野所得。21世紀初,崔榮榮教授秉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使命,針對漢族民間紡織服飾文化遺產(chǎn),奔赴全國各地開展傳世實物的調(diào)研、征集與研究工作;先后走訪了9個省,35個市縣,收集了包括吳越地區(qū)繡花鞋,齊魯?shù)鹊毓⒎抛阈?,江南水鄉(xiāng)“船型鞋”“豬拱鞋”,閩南惠安女“雞公鞋”等的1 000余雙男女足服及足飾品,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的實證史料。本書遴選了其中的代表性足服實物,通過三維立體數(shù)據(jù)采集,大量復原了足服的形制和結構,具有重要的資料整理價值。正是由于擁有豐富的實物資料,才能夠?qū)ψ惴嬙欤醋惴煨?形制)和結構展開實證分析,“提出一種基于實物標本的,以現(xiàn)代科學測量與繪制為手段的‘科學式’造型表現(xiàn)和結構復原方法”。此外,作者還重點關注了漢族民間各地域口述史料、地方志等文獻史料等,形成了以物證為主的多重證據(jù)鏈,極大地提高了論著的學術性和可證性,形成了足服研究的物證之法。
《生輝霞履》研究立足設計學,交叉采用歷史學、人類學、服裝設計與工程等相關學科方法,形成了設計之論。已有關于中國古代足服研究的著作,基本遵從封建王朝更迭的時間線,重點從文化史的角度向讀者展示中國足服的發(fā)展演替、人文故事?!渡x霞履》雖然以史為脈,但是不局限于史,以更多的篇幅和精力關注足服“物”的本身,即關注足服的造物設計問題。首先,作者完成了足服設計的形式之論。足服的形式被作者分為“構造”與裝飾兩類。在“構造”上重點關注了鞋底、鞋跟等設計,并對其不斷進行細化,如將民間弓鞋底的造型提煉為弓鞋底上翹、鞋底側(cè)形和鞋底底形3大視覺要素,并通過定量分析,將弓鞋底的造型與古代風俗史、社會史以及近代文明史進行關聯(lián)研究,深刻體現(xiàn)了作者“以小見大”的研究功力。在裝飾上,首次從“遷想”和“視錯”兩方面總結足服的廓型藝術,影射足服形式設計之美。其次,作者實現(xiàn)了足服設計的文化之論。研究范疇實現(xiàn)了由“物”及“人”的轉(zhuǎn)變,將討論的焦點轉(zhuǎn)到穿著鞋、制作鞋和觀看鞋的人上,闡釋了民間足服蘊含的功能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最后,作者還進行了足服設計的反思之論。在漢族女性纏足弓鞋的問題上,作者始終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采取了雙重語境的論證邏輯。一方面,作者基于封建社會背景,探討了纏足弓鞋出現(xiàn)、發(fā)展、興盛、沒落的內(nèi)在邏輯和歷史動因;另一方面,作者引入現(xiàn)代文明思潮,指出纏足弓鞋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區(qū)別于“造物設計”,是壓迫、束縛和規(guī)訓女性身心的文化陋習,并且其隱含的以犧牲女性生理健康為代價追求“美”的審美取向,至今仍然需要我們警醒和規(guī)避。
綜上,《生輝霞履》通過物證之法結合設計之論的交替研究,對中國古代足服研究提供了物質(zhì)文化與設計文化方面的方法及理論補充,還對當下及未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足服的造型改良、裝飾設計及文化賦能等提供了有益參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