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釀酒有機高粱病蟲害防治研究進展

      2023-01-21 10:15:18彭遠松尹大寬劉國文
      釀酒科技 2022年12期
      關鍵詞:印楝素鱗翅目黏蟲

      彭遠松,李 嘉,尹大寬,劉國文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瀘州 646000)

      高粱是白酒釀造的主要原料,高粱支鏈淀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適中、脂肪含量低,含適量單寧、灰分及粗纖維等,相對于其他淀粉質原料來說結構較疏松,蒸煮后易被釀酒微生物利用。以高粱為原料生產白酒不僅出酒率高,而且所產白酒醇厚濃郁、香正甘洌,是釀酒的首選原料[1]。為滿足消費者對綠色、健康的需求,貴州茅臺、瀘州老窖等名酒企業(yè)先后建立有機高粱基地,推出了有機白酒[2-3],目前,國內經認證的有機高粱基地主要集中在貴州遵義、畢節(jié),四川瀘州等地區(qū)。病蟲害防治是有機高粱種植中的重要難點與關鍵控制點,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提高有機高粱的產量和質量,對于提升有機高粱種植的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十分重要。本文對已報道的有機高粱病蟲害特點及防治方法進行了綜述,并對今后有機高粱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與對策,以期為釀酒有機高粱病蟲害綜合防治提供參考與借鑒。

      1 高粱種植中常見病蟲及危害

      高粱病蟲害種類較多,汪遠宏等[4]報道四川高粱穗部害蟲達54 種,較普遍發(fā)生的病害主要有黑穗病、炭疽病、紋枯病等,蟲害主要有高粱螟蟲、蚜蟲、小地老虎、黏蟲等,其中鱗翅目害蟲為絕對優(yōu)勢種,是為害和防治的主要因素和對象。

      1.1 炭疽病

      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以禾生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Wils.]最為常見,植株感病后一般減產10 %左右,嚴重者可全穗無收[5]。病菌隨種子或病殘體越冬,翌年在田間萌發(fā)后侵染發(fā)病,該病可發(fā)生于高粱各生育階段,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jié)顯著發(fā)生,以危害葉片為主,也可侵染莖桿、穗梗和籽粒[6],造成高粱葉片逐漸枯萎、枯死,葉鞘發(fā)紅,莖稈和穗軸干枯,籽粒干癟等,選擇抗病品種,綜合施策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7]。王燕飛[8]報道,炭疽病在病害發(fā)生初期采用0.5%大黃素甲醚水劑能有效防治;楊秀偉等[9]報道炭疽病發(fā)病初期可用波爾多液160 倍液噴霧防治,每12~15 d噴1次,共噴2~4次。

      1.2 紋枯病

      高粱紋枯病主要發(fā)生在生育后期,多經土壤傳播,其傳播以菌核脫落后掉入土壤中進行,危害部位多在葉鞘,開始在地面2~3 個節(jié)間,嚴重時向上部葉鞘發(fā)展,葉鞘受害后,葉片很快干枯,造成穗枯,籽粒瘦癟,病斑呈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環(huán)形,中間褐色,邊緣紫紅色[10]。紋枯病在高粱收獲后要及時處理帶病秸稈,減少菌源。

      1.3 黑穗病

      高粱黑穗病屬真菌性病害,主要有絲黑穗病、散黑穗病、堅黑穗病等類型,其中絲黑穗病最常見,對作物損害尤為嚴重。絲黑穗病抽穗后病株較矮,整個穗子變成菌癭,不結實,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葉緊實,內有白色棒狀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色粉末[11]。黑穗病發(fā)生普遍,主要通過種子或土壤帶菌傳播,發(fā)現后要及時拔除病株并帶出田塊集中處理,防治主要采取選用抗病品種、實施多年輪作等農業(yè)防治手段,也可用0.5 %波爾多液兌水800倍液噴霧防治[12]。

      1.4 小地老虎、螻蛄、蠐螬

      地下害蟲是危害高粱苗期的主要害蟲,主要種類有小地老虎、螻蛄、蠐螬等,它們大部分時間在土壤中生活,晝伏夜出,主要咬食種子、幼苗葉片和根莖,造成斷苗缺窩。小地老虎屬于鱗翅目夜蛾科,以幼蟲危害為主,幼蟲在3 齡以前多群集于植株心葉或幼嫩部位危害,4 齡以上幼蟲可咬斷幼苗基部嫩莖[10]。螻蛄屬于直翅目螻蛄科,初孵若蟲有群集性,3 齡后方才分散為害。蠐螬屬于鞘翅目金龜甲總科,有假死性,對光敏感,趨腐性較強。目前對地下害蟲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燈光誘殺、毒餌誘殺等,其中性誘劑對高粱小地老虎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對螻蛄、蠐螬等其他地下害蟲沒有防效。王小勤等[13]研究表明0.3%印楝素800 倍液、0.5%苦參堿1000倍液、0.5%藜蘆堿500倍液噴施和浸根方式對地下害蟲都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均可用于苗期地下害蟲的防治,施藥方式上浸根的防治效果要優(yōu)于噴施方式,而且持效性更明顯。

      1.5 蚜蟲

      高粱蚜蟲屬于吸食性害蟲,主要是高粱蚜、玉米蚜等[14],高粱蚜以吸食汁為生,多以成蚜、若蚜群集在高粱葉片背面由下往上為害,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葉片和莖上,油光發(fā)亮,稱為“起油株”,嚴重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長[15]。玉米蚜多群集于心葉或穗部為害,分泌蜜露,產生黑色霉狀物。蚜蟲多發(fā)于苗期和抽穗灌漿期,苗期發(fā)生為害較輕,中后期為害重,使受害葉片發(fā)紅、焦枯,并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直至穗部,具有暴發(fā)快、繁殖快、發(fā)生嚴重、蟲口基數大等特點。

      1.6 黏蟲

      黏蟲[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屬于鱗翅目夜蛾科害蟲,主要危害葉片,多出現于高粱苗期,低齡幼蟲多在基部葉背面取食,五六齡進入暴食階段,嚴重時將高粱葉片莖稈全部食光,具有遷飛性、暴食性、群聚性等特點,成蟲晝伏夜出,對糖醋液趨性強,產卵具有趨枯性[16]。

      1.7 玉米螟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屬鱗翅目螟蛾科害蟲,是高粱的主要害蟲,整個苗期都被玉米螟不同齡期幼蟲所危害,以孕穗期至開花期這一時段發(fā)生尤為嚴重,主要危害高粱穗柄部位[17]。幼蟲主要為害心葉,危害后的葉片呈排狀孔,高粱孕穗后期集中于穗頸和莖桿為害,蛀入后造成植株折斷,危害處及葉鞘變?yōu)榧t褐色,籽粒干癟,導致減產,前人發(fā)現玉米螟對糯性高粱的危害高于粳性高粱[18]。

      1.8 高粱條螟

      高粱條螟[Proceras venosatum(Walker)]俗稱鉆心蟲,屬鱗翅目螟蛾科,初孵幼蟲群集于心葉內啃食葉肉,使被害葉呈現網狀小斑或不規(guī)則小孔,三齡開始蛀莖為害,蛀入早的咬斷生長點造成枯心苗,蛀入遲的造成莖桿中空,遇風倒折或枯死[16]。成蟲晝伏夜出,以老熟幼蟲在高粱莖桿內越冬。高粱條螟第1 代幼蟲是危害高粱的關鍵世代,3 齡幼蟲前為最佳防治時期,可減輕第2代危害[19]。

      1.9 粟穗螟

      粟穗螟(Mambava bipuntellaRegonot)屬鱗翅目螟蛾科,成蟲在抽穗至灌漿期高粱穗產卵,初孵幼蟲可取食揚花至蠟熟期的高粱穗,在揚花期多從穎殼縫隙鉆入或蛀入穎花內棲息取食,二齡期始吐絲黏結殘花和糞便成小苞,二齡后大多轉粒為害,在乳蠟熟期多從籽粒頂部蛀入取食和棲息并吐絲黏結糞便于孔口處,三齡后為害取食籽粒并吐絲結網形成蟲苞[20]。粟穗螟以滯育幼蟲越冬,越冬是粟穗螟年生活史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由于入冬幼蟲只有隨寄主收獲轉移至房屋內才能安全越冬,成為次年的初次蟲源,所以選晴天“隨打隨收”高粱,使收獲的高粱穗不在農舍內外堆放過夜,阻止幼蟲進入有效越冬場所,可大大壓低越冬蟲源基數[21]。

      1.10 桃蛀螟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高粱穗部害蟲的主要蟲種,屬鱗翅目螟蛾科,成蟲在抽穗揚花期將卵分散地產在高粱穗上,初孵幼蟲先蛀入幼嫩籽粒內,用糞便或食物殘渣封住洞口,在其中蛀食,三齡前幼蟲一般都在籽粒內蛀食為害,吃空一粒再轉到另一粒中,三齡后吐絲粘結糞便和小穗,形成中空的苞塊,在苞塊通道內棲息穿行和取食,嚴重時可把高粱籽粒蛀食一空。桃蛀螟不僅影響高粱產量,而且幼蟲排出的糞便,還會使高粱穗受到污染,導致穗部出現霉變,嚴重影響高粱的品質[22-23]。

      2 有機高粱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

      2.1 防治原則

      有機高粱病蟲害防治原則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綜合防治措施,確保有機高粱生產達到“高產、優(yōu)質、高效、低耗、安全”的目的。

      2.2 農業(yè)防治措施

      選用抗病抗蟲品種是控制病蟲害的重要途徑,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比如國窖紅一號、紅纓子、瀘州紅等優(yōu)質釀酒專用高粱品種具備品質好、抗性強、易栽培性好、釀造性能佳等特點。種子在播種前2~3 d選晴天曬種1 d,采用1%生石灰水溶液浸種消毒后用清水洗凈瀝干播種,適當稀播,注重培育壯苗。研究表明高粱漂浮育苗,高粱種子不與土壤接觸,可以大大減輕土壤病菌對秧苗的危害,可以培育出無病、苗高均勻一致的壯苗,秧苗根系繁盛,整齊度優(yōu)良,不存在緩苗時間并且可以有效地減少大田病害的發(fā)生[24-25]。推廣分帶輪作技術,合理間套作,保持農業(yè)生態(tài)多樣性,創(chuàng)造有利于病蟲害天敵生存的環(huán)境。劉國文等[26的研究表明,高粱輪作土豆等作物,加大行間套種空間,增加光照及通風性,與常規(guī)種植相比,蚜蟲和螟蟲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王福琪等[27]采取“綠肥-高粱//紅薯”寬窄行有機栽培技術,不僅高粱單產增加20.5 kg/667 m2,而且減少了病蟲害發(fā)生,提高了高粱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上年收獲后及時清除秸稈和田間雜草,減少附著蟲卵,深翻耕土地滅茬,消除病殘體和越冬場所,減少初侵染源。

      2.3 物理防治措施

      2.3.1 殺蟲燈

      利用鱗翅目螟蛾科、夜蛾科等害蟲的趨光性,在有機高粱基地每50~80 畝安裝1 盞頻振式殺蟲燈或太陽能殺蟲燈誘殺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降低蟲口基數。殺蟲燈具有殺蟲譜廣、誘蟲量大、相對成本低的特點,對螟蟲、黏蟲、螻蛄、地老虎等多種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是夜間防治趨光性害蟲最有效的手段。尹德惠[28]等對5盞頻振式殺蟲燈15 d 的誘蟲量進行統(tǒng)計,共誘殺害蟲4762 頭,其中高粱條螟1006 頭,高粱黏蟲968 頭,平均單燈15 d累計殺蟲952.4 頭,平均單燈每天殺蟲63.5 頭,誘殺效果顯著。

      2.3.2 色板

      利用昆蟲的趨黃色習性,在田間懸掛黃板誘捕蚜蟲、高粱芒蠅等害蟲,每667 m2掛黃板20~25張。

      2.3.3 糖醋液

      利用害蟲的趨化性,按糖、醋、酒、水(3∶4∶1∶2)的比例配制糖醋液,每667 m2擺放5~10 盤誘殺成蟲,可用于黏蟲、地老虎、苗期螟蟲的防治[29]。

      2.4 生物防治措施

      2.4.1 天敵防治

      利用七星瓢蟲、草蛉、食蚜蠅、寄生蜂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能有效控制蚜蟲和鱗翅目害蟲的發(fā)生發(fā)展,比如七星瓢蟲防治高粱蚜,赤眼蜂防治高粱螟蟲等[30]。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性昆蟲,對防治玉米螟有很好的效果,王連霞[18]的研究表明,松毛蟲赤眼蜂能有效防治高粱田玉米螟,當玉米螟田間卵塊1~2 塊/100 株時(最佳防治時期)釋放松毛蟲赤眼蜂進行防治,放蜂量3.5萬頭/667 m2,放蜂2次,第一次放蜂1.5 萬頭,7 d 后第二次放蜂2.0 萬頭,每667 m2放蜂3 點,平均防治效果達到65.29%;張繼紅等[31]的研究表明,松毛赤眼蜂不僅顯著降低了高粱葉片及穗部的被害率,而且增加了田間生物多樣性,提高了天敵的豐度,增產、增收效果顯著。在害蟲產卵期,懸掛寄生蜂卵卡5~10枚/667 m2,每代放2~3 次,每次放8000~10000 頭,間隔時間5~7 d,可以防治螟蟲、黏蟲、草地貪夜蛾等[32]。

      2.4.2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是利用病原微生物通過侵染、釋放毒素和酶等方式來控制害蟲,常見的藥劑有白僵菌、蘇云金桿菌(Bt)、核多角體病毒、枯草牙孢桿菌等,白僵菌、Bt 可防治老地虎、玉米螟等害蟲,在高粱心葉末期每公頃1.5~3 kg 的Bt 乳劑制成顆粒劑撒放或兌水450 kg 噴霧防治玉米螟[33-34]。趙應等[15]通過采取100 億芽孢/克蘇云金芽孢桿菌乳油稀釋500 倍+1000 億枯草芽孢桿菌防治高粱蚜蟲,藥后7 d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分別為77.27%和72.33%。

      2.4.3 性誘劑

      性誘劑通過誘殺(捕)和干擾害蟲正常交配,降低害蟲種群密度,控制蟲害過快繁殖,不接觸植物,沒有農殘之憂,對益蟲和天敵不會造成危害,具有專一性,對玉米螟、二化螟、小地老虎、桃蛀螟、條螟等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持續(xù)穩(wěn)定。張志東等[35]報道,性誘劑在齊穗期后7 d 和14 d 對高粱穗部螟蟲的防效分別為83.31%和81.58%,高粱移栽后1 d、3 d、7 d 對小地老虎的防效分別為97.39 %、96.81 %和96.67 %;王小勤等[36]開展了不同誘芯種類、誘捕器不同懸掛高度和不同放置密度的性誘劑對釀酒專用高粱鱗翅目害蟲的誘捕效果研究,研究發(fā)現同種害蟲的不同誘芯誘集效果相當,每666.7 m2放置1 個誘捕器并處于離地面1.5~2 m 的高度誘集害蟲效果最好;張志東等[37]采用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對高粱鱗翅目害蟲進行防控,研究表明應用性信息素技術對高粱鱗翅目害蟲有較好的效果,防效和迷向率高于60.00%,其中,高粱農藥區(qū)的百株蟲量和蟲穗率均顯著高于性信息素技術處理區(qū)域。

      2.5 生物農藥

      2.5.1 印楝素

      印楝素是從印楝樹中提取的植物性殺蟲劑,是世界公認的廣譜、高效、低毒、易降解、無殘留的殺蟲劑,能驅殺100 多種害蟲,對鱗翅目、鞘翅目及半翅目的害蟲有特效。前人選擇印楝素防治高粱蚜蟲、黏蟲、螟蟲、地下害蟲等均具有比較理想的效果。陳宗華等[38]用0.3%印楝素乳油防治高粱條螟的試驗表明,500 倍液和750 倍液藥后3 d 防治效果分別為83.33 %和80.93 %,藥后7 d 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2.69 %和88.86 %;劉漢倫[19]對0.3 %印楝素乳油防治高粱條螟和水稻二化螟藥效試驗表明,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防治高粱條螟和二化螟,藥后3 d 防治效果分別為83.3%和80.95%(蟲口減退率分別為82.48%和78.95%),藥后7 d 的防治效果分別達92.69 %和95.65 %(蟲口減退率分別為92.96 %和94.74 %);姜紅等[39]對0.3 %印楝素乳油不同劑量防治高粱蟲害效果的試驗研究,表明印楝素對條螟和黏蟲等均有較好防治效果,對鱗翅目害蟲的防效優(yōu)于同翅目,藥物濃度對產量的影響大于藥劑品種對產量的影響,濃度均以600 倍液較為適宜;趙應等[15]通過對0.5%苦參堿、0.3%印楝素、100億芽孢/克蘇云金芽孢桿菌(Bt)、5%阿維菌素4 種生物農藥對蚜蟲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施用0.3%印楝素500 倍液對有機高粱蚜蟲防治效果最好,對蚜蟲的最終防控效果達到了79.57%。

      2.5.2 藜蘆堿

      黎蘆堿是以天然植物藜蘆為原料制成的植物源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移栽前3~5 d 噴施可以防控地下害蟲,拔節(jié)期、始穗期選用0.5 %藜蘆堿500~800 倍液防控蚜蟲、條螟、玉米螟、黏蟲、桃蛀螟、二化螟、粟穗螟、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32]。姜培躍等[40]采用0.5 %藜蘆堿500 倍液加1000 億枯草芽孢桿菌防治蚜蟲,藥后1 d、3 d 和7 d對高粱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90.31%、84.33%和80.39%,防治效果顯著;李鶴鵬[41]研究了幾種生防藥劑對高粱中后期螟蟲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心葉噴施0.5 %黎蘆堿40 mL/667 m2在對食葉性螟蟲、蛀莖害蟲(玉米螟)的防效、產量及防治成本方面均優(yōu)于Bt、球孢白僵菌等藥劑,可以有效防控高粱中后期螟蟲。

      2.5.3 除蟲菊素

      除蟲菊素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植物源殺蟲物質,是作用于鈉離子通道的神經毒素,能夠快速擊倒害蟲,是目前見效最快的植物源農藥之一。汪家秀[42]對1.5%除蟲菊素水劑、0.3%印楝素乳油、0.6%苦參堿水劑3 種生物農藥對高粱黏蟲的防效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1.5 %除蟲菊素水劑效果最好,600 倍液施藥后7 d 對高粱黏蟲的防治效果為80.2%;穆元相等[43]研究施用不同濃度1.8%蟲菊·苦參堿對有機高粱蚜蟲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1.8 %蟲菊·苦參堿稀釋300~800 倍對高粱蚜蟲的防治效果均較好,都達到85 %以上,其中1.8 %蟲菊·苦參堿300 倍液3 d 蟲口減退率為88.4%,防治效果為90.5%,7 d 蟲口減退率為84.3%,防治效果為89.9 %,能夠有效控制蚜蟲對有機高粱的危害;陳德飛[44]的研究表明,除蟲菊素對高粱玉米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1.5 %除蟲菊素水劑1000 倍液藥后7 d防治效果為86.77%。

      2.5.4 苦參堿

      苦參堿是廣譜殺蟲劑,具有胃毒和觸殺作用,在移栽前3~5 d 噴施0.5 %苦參堿500~800 倍液能防控地下害蟲,在拔節(jié)期、始穗期可選用0.5%苦參堿500~800 倍液防控蚜蟲、條螟、玉米螟、黏蟲、桃蛀螟、二化螟、粟穗螟、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趙應等[15]采取0.5 %苦參堿500 倍液+1000 億枯草芽孢桿菌防治高粱蚜蟲,藥后7 d 蟲口減退率和防效分別為78.65%和70.68%;姜紅等[39]的研究表明0.5%苦參堿600 倍液對條螟和黏蟲等均有較好防治效果,第2次用藥蟲口減退率為100%。

      2.5.5 魚藤酮

      魚藤酮具觸殺、胃毒、生長發(fā)育抑制和拒食作用,殺蟲持效期較長,可用于蚜蟲、螟蟲、黏蟲等害蟲的防治[45],姜培躍等[40]采用5%魚藤酮懸浮劑500倍液加1000 億枯草芽孢桿菌防治蚜蟲,藥后3 d 和7 d 對高粱蚜蟲的防治效果分別為80.47 %和78.40%,防治效果顯著。

      2.5.6 植物免疫誘導劑

      植物誘抗劑,本身對病菌無殺滅作用,但能夠誘導植物自身對外來有害生物侵害產生反應,提高免疫力,產生抗病性。選用植物免疫誘導劑碧護(0.136 %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或S-誘抗素進行浸種,可以增強高粱幼苗抗性,移栽前3~5 d、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用枯草芽孢桿菌搭配氨基寡糖素、碧護、S-誘抗素中的任一植物免疫誘導劑進行噴葉,防治炭疽病[32]。林君等[46]的研究發(fā)現,噴施0.3 %印楝素乳油600 倍液和0.1 %S-誘抗素水劑300 倍液組合后,高粱莖桿部受鱗翅目害蟲為害率2.37%,防效可達75.31%,斷頸率為6.0%,每穗活蟲數為0.07頭。

      3 小結

      在高粱種植中,病蟲害是影響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抓好病蟲害防治是高粱種植中非常重要的技術環(huán)節(jié)。有機高粱的病蟲害防治應以農業(yè)防治和理化誘控為主,根據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在病蟲害發(fā)生初期交替選用印楝素、苦參堿、藜蘆堿、魚藤酮等符合GB/T 19630 有機產品標準的生物藥劑進行防控,以村社或有機農場為生產單元進行有機生產管理,通過測報燈、性誘監(jiān)控、田間調查等措施,及早做好蟲情預測預報,開展有機高粱病蟲統(tǒng)防統(tǒng)治。杜玉婕等[47]采用病蟲害監(jiān)測+農藝措施+理化誘控+生物藥劑防控等全程綠色防控措施在高粱基地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成效明顯,總體防治效果達88.18%,與農民自防措施對比,提高了14.67%,病蟲害平均損失率下降到4.48%,增產28.28 kg/667 m2。

      在生產過程中應加強有機高粱基地病蟲防治指導和監(jiān)管檢查,做好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應用,杜絕使用違禁藥劑,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引導和增強農戶有機生產意識。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區(qū)域內作物全部納入有機生產管理,在有機地塊邊界設置有效的隔離帶,禁止平行生產,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土地分散且地塊較小,提倡水改旱連片種植有機高粱,降低有機生產管理難度。有機高粱基地應當加強主要病蟲調查和防治試驗研究,針對當地主要害蟲的習性,研究制定相應的綠色防控方案,形成一套釀酒高粱有機生產技術標準,按照該標準對農戶進行指導,確保有機高粱達到有機產品標準,實現高產、高效,促進農戶增收和有機高粱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猜你喜歡
      印楝素鱗翅目黏蟲
      不同劑型印楝素對花椰菜小菜蛾的田間防效試驗
      天津地區(qū)黏蟲遷飛發(fā)生特征及監(jiān)測預報
      洛寧縣一代黏蟲的重發(fā)原因及防治對策
      印楝素超低容量液劑中印楝素A的HPLC法快速測定
      寶清東升自然保護區(qū)鱗翅目昆蟲資源及蝶類多樣性分析
      括蒼山自然保護區(qū)鱗翅目昆蟲數據庫的構建
      鱗翅目可食用昆蟲研究進展
      印楝素干粉的制備及生物活性測定
      鱗翅目昆蟲觸角感器研究進展
      植物源殺蟲劑印楝素防治草原蝗蟲應用研究
      黎川县| 谢通门县| 平潭县| 仁怀市| 阿尔山市| 嘉祥县| 浦江县| 稷山县| 阿图什市| 隆子县| 化州市| 乐山市| 徐闻县| 黄骅市| 寿阳县| 图们市| 茌平县| 商水县| 泸溪县| 资源县| 成都市| 重庆市| 和田市| 泾阳县| 武定县| 岐山县| 布拖县| 陕西省| 昌邑市| 庆阳市| 嘉鱼县| 宜良县| 华安县| 青阳县| 洪洞县| 克拉玛依市| 五华县| 凤城市| 驻马店市| 新疆|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