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仂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在中國近代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中,提到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及盛宣懷等人物,大都盡知。但在半個世紀的工業(yè)化、實業(yè)運動的實際行進中,還有一大批不為人知的默默埋首、執(zhí)意逆行的產業(yè)項目落地建設管理的實際操作者和推動者們,他們就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那一批企業(yè)具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卻往往光彩黯淡,知者甚少。李壽銓就是中國近代后期采煤業(yè)、鐵路運輸業(yè)企業(yè)實干家和管理者?,F(xiàn)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一個在新舊世紀之交,面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的親歷者、共進者和見證者存世的文稿詩作和日記筆記等史料叢稿,匯編成《親歷萍鄉(xiāng)煤礦興衰三十年——李壽銓安源叢稿》(下文簡稱《安源叢稿》)一書,這無疑是令許多研究關注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工業(yè)化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的安源路礦工人十年革命運動歷史的學者、研究者等人士所期待的,也深為震動的。
李壽銓(1859—1928年),江蘇省揚州市人。他的一生歷經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劇烈的風云變幻,社會轉型換軌的風雷激蕩。他在1896年跨入中國實業(yè)企業(yè)之時,正是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沖擊波強悍沖擊之時,國家民族急劇的衰敗淪落與開始覺醒的自強意識交加并存,令李壽銓有了更為徹骨的體驗感悟。他先入漢陽鐵廠,后隨張贊宸來萍鄉(xiāng)探礦找礦,從1897年至1924年入實業(yè)界28年之久,最后身居中國當時位于第三大煤礦的萍鄉(xiāng)煤礦礦長之位12年,后仍任漢冶萍公司顧問。李壽銓的實業(yè)管理掌門之路歷經晚清劇變、辛亥突變、民國漸變和中國共產黨的開天辟地四個重大歷史時期和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因此,他在此非常時期,獨立寫下和記下的詩歌、日記、懷感、信札和文稿等十分豐富多樣,具有多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領域研究的價值和相關史料考據意義。他所寫下的《藥石軒日記》《藥石軒知行錄》《藥石軒詩稿》《萍礦說略》等,大多看似是個人的知行感懷、時光記錄和風物見聞,卻因其承載、內含著極為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因素,在百年之后愈發(fā)顯示出十分獨特獨有和彌足珍貴的多重光色。其中《藥石軒日記》和《藥石軒詩稿》的歷史價值尤顯突出,利于我們全方位地去認識、了解和研究原有和現(xiàn)知的那段歷史。對那段特定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的人物和事件,有利于在分析與研究中進一步的細化、深化和多樣化,找到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得出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真實的歷史結論。這兩部存稿,是李壽銓勤勉自律、生活情趣、經世閱世的內應和見證,有助于我們研究一個城市與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關系,即:深化一個企業(yè)對于一個城市的興與立具有怎樣強大開放和杠桿撬動作用的研究和認識。萍鄉(xiāng)與萍鄉(xiāng)煤礦的相生相依的歷史就是典型的例證。同時還便于我們重新找拾已湮沒或已逝去的一個地方,或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歷史遺存和人文風情。徜徉在李壽銓的詩稿文叢中,萍鄉(xiāng)近代歷史的人文山水,城貌村廓仿佛便一一打開再現(xiàn),還原可觸,令人欣喜不已。李壽銓的日記一直寫到他在揚州逝世之時,應有51卷,由于社會歷史原因,現(xiàn)今僅保存了6卷,這6卷日記十分難得,連貫記錄著從1922年6月22日至1924年2月26日之間,他所經歷和見證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而這段時期,恰逢共產黨人毛澤東、李立三、劉少奇等開創(chuàng)、領導、組織和發(fā)動聞名天下的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罷工斗爭,及安源工運革命如何走向全面發(fā)展,走向成熟輝煌的三年時期。李壽銓日記中有大量豐富、翔實且具體的記載,便于我們從另一個歷史角度去深入探究這一些彪炳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歷史的事件和人物,毫無疑問,李壽銓的日記為彌補和完整這段歷史的研究和判斷,客觀上提供了又一具有可資可信價值的歷史佐證。
筆者從2003年起在江西省萍鄉(xiāng)市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工作至退休,20年間,對李壽銓其人其事做過一些認識和研究工作,但仍限于粗淺之層。近期再度研讀漢冶萍公司的歷史資料和安源路礦工人革命運動歷史資料,又蒙李壽銓后人的囑托為書作序之令,力所能及地重新閱讀李壽銓的存稿存詩的大部分,略有心得所感,主要想表達閱后三個方面的意愿和所思。
《安源叢稿》一書,涵概的時間跨度較長,歷史內容廣泛多樣,史料價值獨具而細微?!端幨幦沼洝分杏性S多早期籌建萍鄉(xiāng)煤礦的實際進展和跋山涉水般艱辛時光的客觀記錄,1905年和1906年的日記就是在即將建成萍鄉(xiāng)煤礦前的如實記載;更為有價值的日記是1922年1月至1924年2月間寫下的文字,其間發(fā)生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的興起、高漲中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日記中均有很多的載錄,為我們從另一個歷史維度探究這段歷史許多謎團,打開了一扇窗戶。日記中還記載了礦局與路局、當地政府和紳商之間的往來關系,還有處在軍閥連年混戰(zhàn)中的萍鄉(xiāng)煤礦,面臨強行中止,強占運煤鐵路或強征工人作挑夫的無奈和憤懣,凡如此類,皆有記述。因而,李壽銓日記直接為今天了解萍鄉(xiāng)煤礦的籌建、建礦和開礦的歷史過程,及其間發(fā)生的當時社會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提供了客觀真實地第一證人的史料,許多未知的歷史細節(jié)與內在原委,從中可窺視斑駁一隅。
《安源叢稿》收集刊出了李壽銓與漢冶萍公司及各方各階層人士的往來函札達73封之多,其中有與盛宣懷、夏偕復、盛恩頤等上層決策人物間的信函,還有與公司內部和社會賢達的往來書信,內容廣泛,涉及面復雜,一些當時漢冶萍公司和萍鄉(xiāng)煤礦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和一般人所不知曉的事情,信函中大都有所涉及和反映。《安源叢稿》還收集了李壽銓與各方往來的電報36封,主要集中于兩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年份,一是1912年萍鄉(xiāng)煤礦發(fā)生的搶礦與保礦的爭奪風波;二是1922年間的安源工運的興起,特別是9月中旬發(fā)動的聞名全國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均有涉及其中的內幕實情和處置來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源叢稿》一書中,收錄了幾乎涵蓋李壽銓畢生經營管理萍鄉(xiāng)煤礦時,創(chuàng)作的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詩歌400多首,他的這些詩文大多是因事因人有感而作的,有的是對一個事情經歷過程的抒發(fā)排遣,加之李壽銓交友廣泛,上層人物、外國人士、詩友酒友、相投布衣,凡有交集之深的,都寫下或口占詩歌,以志銘記感懷,因而從他的詩文中可洞悉更多地方歷史人文、風情民俗和景物風月。李壽銓個人的性情癡好,也大多寄賦予詩文之中的字里行間,其詩文直抒胸臆、直率質樸,閱讀之后,令人或含額贊同,或感同身受,或情有所堪,富有意蘊風情,詩文中亦不乏佳作,幾乎都是他實景實情實感的所發(fā),甚為情理交融之篇。加之《安源叢稿》中還收錄了李壽銓集中在1906、1907年寫下的個人知行錄,以短句感悟、格言警句的方式,娓娓表達其憂國憂民之情懷,感念人生之艱辛,各種心意呈現(xiàn)畢至,心境全出,有利于今人從另一個角度,去感知近代企業(yè)家的憂思所念之深處。走進《安源叢稿》之中,即可知近代企業(yè)家的百感交集和心路歷程,也可知他們在跋涉奮進中的蹣跚和不易,以及內心可貴的不棄和堅韌。
1890年,張之洞首辦漢陽鐵廠后,為了構建完整的產業(yè)鏈,相繼創(chuàng)辦了大冶鐵礦、萍鄉(xiāng)煤礦,漸進式地將三個廠礦打造成互為支撐和需要的共同體。1896年5月起交由盛宣懷掌管后,逐步形成了一個以漢陽鐵廠為主柱,其他兩礦為支柱的特大型企業(yè)的格局,走向正常生產發(fā)展軌道。從三個廠礦的開辦之初至建成運營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他們想擺脫卻始終難以擺脫的根本性的弊端和問題,就是這家企業(yè)架構的搭建和管理制度,均是以官本位為基本框架,沿襲官僚體制的一套,近代化企業(yè)管理的那一套既嚴重缺失,也難以建立起來,致使產生權責不明、作風慵怠、人浮于事、非生產性成本過大等頑癥,一直伴隨和困擾阻礙著三個廠礦的發(fā)展和成長。雖歷年對此有所改進,但成效一直不大。1908年3月,三個廠礦重組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后,局面大為改觀,但依然未徹底消除弊端建立起近代企業(yè)公司化的管理體系。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對公司的沖擊影響甚大,遭受重挫、東山再起的盛宣懷經反思后,也曾拿出力度和舉措,重點對公司所屬的廠礦主要負責人的管理體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和調整。1913年3月,公司董事會相繼制定頒發(fā)了《漢冶萍公司機構組成大綱》《董事會辦事細目》等文件,決意去官僚化,改變過去廠礦的“總辦制”,完成向企業(yè)公司制過渡。李壽銓對此決策十分擁護且堅決,他在給公司董事會的信中這樣表明心意:“裁汰冗員,節(jié)省糜費,久經注意。……至今春即處處求緊,加意整改?!盵1]465他大舉致力推行,雖艱難維步但不甘停止。萍鄉(xiāng)煤礦被列為試點之一,此前一直是總辦制,1912年9月因保礦有功,同仁推舉李壽銓為臨時礦長,后又實行坐辦、礦長兩職同在分設的辦法,實行“事工分治”制。
1915年初,盛宣懷在“事工分治”管理的運行中,將本應統(tǒng)一管理的職能和機制各自劃分為事務和工務兩部分,形成兩個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管理組織系統(tǒng),看似合理,實則有悖于企業(yè)管理的規(guī)則和要求,坐辦管理事務行政,礦長管理工務生產,形式上合理,日久卻造成事工兩部互不買賬的局面,給企業(yè)日常生產安全等方面帶來極大的困擾,后不得已取消“事工分治”制。李壽銓長期在萍鄉(xiāng)從開礦至今,深諳工礦企業(yè)管理運行的特殊規(guī)律,直言必須改變和調整,但直至1916年4月,公司董事會才痛下決心,決定取消“事工分治”制,改由礦長一人全面負責全礦的事務和工務,將職責合二為一,只接受公司董事會的監(jiān)管。這樣,公司開始步入近代企業(yè)公司化管理的軌道上來。李壽銓擔任礦長時抓住時機,加快加大機構和人員精簡裁汰工作的步伐和力度,使萍鄉(xiāng)煤礦成效明顯,效益上升。他主要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一是對企業(yè)所屬礦廠崗位重新全面地逐個核查,看礦上各處是否有無領取兼職崗位的重薪之人,他明令規(guī)定員工兼職不得多領取薪金,只能領取一份;二是對礦警局的警員數額按規(guī)定名額進行核定人員,多余者均予以“裁缺”,一律不得擅權私招和吃空缺。對此,李壽銓是頂著巨大壓力的,他說:裁并工作“本是難事,然銓絕不畏難,仍在注意各處裁汰,但不可操之太蹙,致礙大局”。同時,他還決然地將造磚處(生產耐火磚)并入到煉焦處,裁人減薪雙策并舉,僅此一項每月就減少工薪開支1 000余元,使煉焦成本也有所下降,每噸減少“銀一錢五分有零”。1914年2月24日,李壽銓向公司董事會提出購買先進的西門子電機,代替使用多年陳舊的汽機,以提高效能保證安全,降低成本。經多輪談判后,雙方約定15萬兩購買。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被迫延期一年多,日本政府想乘機做中間生意賺錢,多方施計,提出戰(zhàn)事緊急,德國是參戰(zhàn)國,企圖用英國產的電機代替,但其價格昂貴,遠超預算。對此李壽銓堅決不同意,提出萍礦所需的電機設備屬于非戰(zhàn)爭機器,可由荷蘭、丹麥等中立國裝上中立船按期運抵以解所需,他還選派兼代經理王勛全權處理,終于將西門子電機設備安全轉運到礦,裝機啟用。
李壽銓要調整改變礦下的生產管理模式,萍鄉(xiāng)煤礦當時的總礦師德國人賴倫強烈反對并阻撓,李壽銓憑著豐富的一線生產管理經驗,頂住壓力,對窿內管理大膽調整。原來每條窿道內劃分為9個工段,用工人數170多人,他改為每條窿道劃分為15個工段,用工仍是170多人,進行有效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他還實行工頭充兼工段長制,減少管理層級,增強管理效力。他采取的這些實際管用的企業(yè)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實質性地推動了萍鄉(xiāng)煤礦步入近代化企業(yè)的進程,使得萍鄉(xiāng)煤礦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西方暫時無暇顧及東方的時機,實現(xiàn)了萍鄉(xiāng)煤礦的迅速發(fā)展,在1915年之際躍升成為當時全國第三大煤礦。1917年11月間,大冶鐵礦內部因組織管理系統(tǒng)不善產生諸多問題,公司總經理夏偕復決定仿照萍礦之例,取消坐辦,由礦長專門負責,進行人事管理改組[2]1268。由此可見,李壽銓作為企業(yè)具體負責人,在中國近代化企業(yè)的轉型發(fā)展和具體推進的艱難和非常時期,作出了難能可貴的探索性的歷史貢獻。對這段歷史中的一批企業(yè)家、實業(yè)家應該予以重視和研究,以有益于認識和總結出完整客觀的中國近代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和實業(yè)興起的內在規(guī)律及多重因素。
從1897年到1924年,李壽銓在萍鄉(xiāng)經歷了萍鄉(xiāng)煤礦的探礦、建礦的早期階段,開礦、保礦、長礦、守礦的后萍鄉(xiāng)煤礦時期,1924年至1928年逝世前,他還擔任漢冶萍公司顧問,仍關注和幫助萍鄉(xiāng)煤礦的發(fā)展,因此他人生最寶貴的30年滄桑歲月,都與萍鄉(xiāng)煤礦結下了終身之緣,產生和蘊藏著對萍鄉(xiāng)煤礦熾熱的、深厚、獨特而永久的情感憶念。他將在此期間親歷和目睹的一切進行了各種方式的記錄、感悟和思考,其中有許多沉淀和飽含著人生哲理的感悟諍言。他還創(chuàng)作出了400多首詩歌(少量是歸隱之后所作),詩中的字里行間無不露出他對國家社會、人生遭際、異鄉(xiāng)的風物人情以及自己的性情愛好直率而真情的敘述傾訴,仔細閱讀品鑒,常常讓人聲息相通、共鳴同振,產生一番別有韻味在心頭的感悟情懷。他在《藥石軒知行錄》中,常有妙言警語躍起噴出,如:“做人有人格,不入格者,謂之不成人?!薄叭巳玺~也,書猶水也,魚不可一刻離水,人不可一日離書?!薄按硬荒懿淮竞?,待小人不能不謹嚴。”“古今多少英雄豪杰,未有不立志者,未有不多情者,未有不耐苦者,未有不愛才者,未有不惜時者,未有不虛心者,未有不好學者,未有不勇于改過者,未有不輕財仗義者?!彼€親筆手書條幅,以示人誡子:“勤廉儉謙明強,懶貪奢傲昏弱?!逼湫钠渲?、其情其思躍然紙上,頗有長者風范。
日常生活中的李壽銓面似謙和內斂,內心熱情豪俠,重情重友。每有客人到訪相邀,大都必應約前往,或陪同游覽,在萍鄉(xiāng)的橫龍寺、方公園等名勝古跡和名山秀水間多有詩作達意抒情,一寄胸臆。《途中口占》:“風緊山鄉(xiāng)路,霜凝薄暮天。清溪涵樹影,斷嶺起炊煙?!彼麑ι綆n峰嶺有著執(zhí)著般的喜愛,每見佳景奇觀,一時興起,即作口占,常會眷戀不休?!犊瓷健罚骸叭杖赵谏街?,看山看不厭。四時景物殊,瞬息幻千變。我意忽不平,山亦奇形見。我心焂怡然,山為開笑面。山我有神交,乍別恒戀戀。胸中丘壑多,安得起俗念?!比松浇蝗冢饺撕弦恢畱B(tài),怡然脫出。李壽銓還喜愛梅花、蘭花、茶花,有多首詠詩,以花達意言情,分別寫下了諸如:詠蘭者,“更喜山齋花事好,蕙蘭香并芰荷香,薰獲到底經分別,我是芝蘭室里人”;詠梅者,“我與梅花契最好,惟君獨有歲寒心”;詠山茶花者,“萍鄉(xiāng)風景最宜詩,十月茶花正放時。疑是天公初試雪,滿山淡白點青枝”。李壽銓喜好豪興飲酒,常有應允友人相邀或自己盛情邀約,一起開懷暢飲之趣,開懷之間常有言酒之詩,充滿懂酒懂人懂世間的趣言妙語,著實讓人忍俊不禁,而又吟詠沉思。《說酒》:“生平飲興豪,自恨酒量小。雄心吸百川,三杯已醉倒。養(yǎng)生無妙方,惟酒以為寶?!奔词雇砟攴掂l(xiāng),他仍難舍杯中之物,常抒壺盞中之興之志?!讹嬀啤罚骸傲繙\不肯醉,神志不愿醒。今在醉醒間,樂趣誰能領?日夕酒一杯,其味香且永。胸中萬慮消,聊以娛晚景?!痹伨圃娭兄吨?,頗有境幽悟道之功。他寫下了一些對社會國家現(xiàn)實之困迫無奈的心緒愁思,如嘆辛丑年之恥的“北望京華淚眼枯,鑾輿何日返皇都”詩句。感念國力衰弱而又無力回天的意欲念愿,“一片精誠保黃種,百年浩劫回蒼穹。四萬萬人能合力,中邦屹立地球中”。在即將告老返鄉(xiāng)之際,他仍發(fā)出“老去豪懷猶勃發(fā),銅琵高唱大江東”的暮年壯士之志向,令人可敬可感!
縱觀李壽銓的詩歌文叢,深切知其心其人,其德其性,其志其趣。他應該是那個時代工業(yè)化、實業(yè)化“救國自強求富”具體真實的一線推行者和推進者,他實際遭遇的歷史,讓他從更為真實、客觀與微觀之處,為后來者保存、打開和展示出了一個近代企業(yè)家多元多維多向度的歷史資源綜合體。他的人生經歷和《安源叢稿》,讓我們當下仍然可以從中感知歷史溫度,觸摸歷史脈搏,縱覽歷史風云,使之成為一扇獨特的窗戶,一個特殊的角度,一筆難得的資源,一個珍貴的庫存。
致禮!所有在中國近代艱難而曲折的工業(yè)化進程中,推進而求索的實業(yè)家和企業(yè)家們!李壽銓,無疑是不應忘卻的,他就是他們當中默默耕耘、從不言聲的一個。他的《安源叢稿》,讓我們更深入更直接地探究與走近這樣一個群體中的一個代表。惟愿他的《安源叢稿》如期面世,如吾所愿。筆者不揣深淺高低,是以為序,以求表達對這段特殊歷史中人物的珍視與銘記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