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霞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0)
中共黨史即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史,其中涵蓋自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到帶領人民群眾建立新中國,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中國不斷向前的全部歷史進程。加強高校中共黨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升意識形態(tài)教育效果,因此探究改進高校中共黨史教育的策略具有戰(zhàn)略意義。
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均重視歷史回顧與反思,是永葆黨的初心與活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引導學生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汲取知識和力量,高校必須正視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通過中共黨史教育引導學生的知識形態(tài),抗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目標。其一,有助于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已經印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堅定性,即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仍有較長的發(fā)展道路[1],堅持這一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通過加強中共黨史教育,引領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奮斗史、創(chuàng)業(yè)史,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與必然性,可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民族使命感。因此,中共黨史是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對培育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具有重要價值。其二,有助于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效果。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發(fā)展的核心教育內容,中共黨史教育在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國家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境外反華勢力不斷以大學生思想價值觀作為切入點,以此擾亂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加強中共黨史教育,還原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可使大學生了解歷史真相,繼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敏感度,面對歷史虛無主義體現出較強甄別力,始終堅定政治認同、文化自信與理想信念,以提升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教育實效性。
在黨中央大力倡導中共黨史教育背景下,我國各級高校積極推動中共黨史教育貫徹落實,整體上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但同時也存在部分問題。首先,部分高校領導者并未深刻認知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對于中共黨史教育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部署,導致中共黨史教育實施過程中,各部門難以形成明確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并且由于缺少高校領導的部署與規(guī)劃,中共黨史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增強黨史教育效果。其次,部分高校理論課教師,并未積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共黨史教育,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中共黨史知識了解不足,難以在理論課教學中結合思政知識為學生滲透黨史課堂,導致中共黨史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不足。最后,當代大學生對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性認知不充分,作為95后和00后,大部分學生對中共黨史缺少系統(tǒng)化學習,并且深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與文化觀念影響,大學生面臨價值觀迷茫的現實問題。
實踐教育活動作為促進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有效手段,是高校中共黨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高校組織中共黨史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應由高校黨委統(tǒng)一部署和領導各部門相互協調與配合。但當前的實踐活動現狀并不樂觀,普遍存在各部門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缺少深入溝通交流與有效協調。高校黨團組織與思想政治教育部門,通常各自開展黨史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出現教育主題同質化和教育資源嚴重浪費,同時影響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并且在組織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師資、時間、場地和經費等諸多制約因素,各項教育實踐活動缺乏規(guī)范性和計劃性,地方現有的實踐教育資源利用度較差,導致實踐教育逐步流于形式。
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寄予厚望,將其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承擔著推動國家與民族發(fā)展的重大使命和責任。大學生對中共黨史的認知程度與掌握程度,不僅關乎高校中共黨史教育效果,同時更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建設成效,甚至影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fā)展與命運。在高校開展中共黨史教育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均以積極樂觀態(tài)度面對,能夠從中共黨史中感悟革命先輩英勇事跡的震撼力與影響力,而通過相關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能不斷增強對中共黨史的掌握,明確自身所承擔的歷史責任與使命。然而,仍然有諸多大學生并未樹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僅是通過學習黨史獲取學分,認為當前已經遠離戰(zhàn)爭,歷史學習不具有必要性;部分大學生在教師照本宣科的指導下,采用死記硬背的形式記憶中共黨史知識,以致無法真正理解中共黨史的深刻內涵,并未領悟高校開設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意義,繼而難以形成正確學習態(tài)度,削弱中共黨史教育效果。
其一,思政理論課作為中共黨史教育重要途徑,應提高理論課教師對中共黨史的認知與理解水平。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在中共黨史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方能使學生真正接受,提升中共黨史教育效果。所以,理論課教師必須加強中共黨史深入學習,在具備扎實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知識基礎上,厘清理論知識的形成背景、來龍去脈與深刻內涵,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將其與中共黨史相結合,厘清理論的產生緣由,方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繼而將中共黨史詳盡、完整地講授給學生,使理論課教學不再枯燥無趣,學生真心喜愛學習中共黨史,增強整體課程教學有效性。其二,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當代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論課為主導,課堂教學應成為開展中共黨史教育的主要途徑,根據大學生學習特點與需求,合理選擇中共黨史教育資源。另外,開設各類選修課、專題講座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些貼近大學生生活的黨史讀物,選擇黨的領導人、模范黨員的先進事跡,以鮮活生動的案例激發(fā)大學生感性認知,使其對中共黨史學習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三,創(chuàng)新中共黨史課堂教學方法。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理論灌輸式教育方法已然滯后,無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亟待變革。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認知思維,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為學生講解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歷史,可以領唱如《南泥灣》這樣的紅色歌曲,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黨史環(huán)境和氛圍,積極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提升黨史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外,黨史教師可以結合高校所在地,充分利用好地方黨史資料,在大學生現實生活中選擇的黨史資料,可以激發(fā)大學生感性認知與學習熱情。以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為例,曾經歷悠久的革命歷史發(fā)展,涌現一大批英勇的革命先烈,如紀松齡、陳鏡湖、賈力更、劉洪雄、吉雅泰、趙誠等,均堅決捍衛(wèi)國家主權,堅定維護中國共產黨,畢生為共產主義信念而奮斗。可以帶領學生探訪革命故居,展開實地走訪與調研,撰寫書面報告等,深化學生對黨史的理解。
實踐是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加強和改進高校中共黨史教育過程中,其一,組織各類實踐活動,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等形式,在實踐中深化學生對黨史的認知和理解,強化黨史的實踐教育效果。同時,發(fā)揮高校黨團組織的黨史教育作用,通過組織黨團、社團活動,利用黨史宣講活動、讀書活動等,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學習黨史氛圍。通過中共黨史教育融入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等,大學生能夠認清當前我國國情、社情,樹立堅定政治立場與理想信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此外,可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集中組織各類黨史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革命英雄事跡,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信心。其二,組織知識競賽活動。在中共黨史課堂教育基礎上,利用知識競賽使學生構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艱辛的發(fā)展歷史,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史教育,不斷夯實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使其跟隨黨的領導[2],樹立與國家和民族相統(tǒng)一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例如“紅色知識競賽”“革命歷史知識競賽”等,均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黨史知識,考查學生黨史學習情況,繼而不斷改進中共黨史教育策略。
相比理論說教而言,革命基地對當代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因此高校開展中共黨史教育過程中,應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根據地,使大學生對革命先輩形成崇高的敬畏之心。例如,在清明節(jié)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時,大學生可以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為實現國家解放和民族獨立,始終秉持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2],抵制外來侵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革命教育基地,使大學生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與民族未來建設的棟梁之材,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和責任,不僅要繼承我國革命事業(yè)的精神,同時要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所以,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抓住建黨百年的時間節(jié)點,不斷加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力度,使大學生深入研究中共黨史,推進高校中共黨史教育邁向新的臺階。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中共黨史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例,對大學生展開宣傳示范教育。在高校開展中共黨史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理論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通過理論課堂為學生傳授中共黨史知識,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與學習方式,通過理論結合實踐以及樹立先進典型的形式,不斷改良中共黨史教育方式方法,增強黨史教育的說服力與感召力[3]。例如,高??梢远ㄆ谘堉泄颤h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以及老一輩革命家到校,為學生組織專題講座和報告會,通過革命先輩親身講述中國共產黨發(fā)展的艱辛歷史,增強黨史教育的信服力和影響力。高校亦可以選擇一些革命先輩、英雄人物,在校園中放置雕像,設置宣傳欄講述人物故事等,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和了解,潛移默化中接受中共黨史教育。亦可以從經典影視作品中選擇典型人物,例如《開國大典》《長征》《三大戰(zhàn)役》等影視作品,均是以中國共產黨歷史事跡為背景,講述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與偉大精神[2],選擇其中的典型歷史人物觀看、剖析,可以增強黨史教育的直觀性和感染力,不斷增強學生學習中共黨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電視等多媒體已然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主要途徑,但互聯網作為一把雙刃劍,亦體現出十分顯著的消極影響。由于網絡平臺管控難度較大,諸多居心不良的人扭曲歷史事件,傳播虛假錯誤的歷史信息。因此,為提升高校中共黨史教育效果,必須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平臺,加大平臺的監(jiān)督和管理力度,將其作為弘揚社會主旋律的途徑,充分發(fā)揮網絡平臺弘揚和宣傳中共黨史的作用。一方面,利用電視媒體加強中共黨史教育。電視媒體作為傳統(tǒng)媒體,并非落后的媒體,電視劇仍然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和路徑,如《建國大業(y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亮劍》《功勛》等影視劇,結合中國共產黨經歷的真實歷史,對大學生具有很強感染力,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許多大學生在觀看這類影視劇后,均會被英雄前輩、革命先烈的故事和精神深深打動。因此,在加強和改進高校中共黨史教育過程中,應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歷史劇形式,與中共黨史教育相結合[2],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使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求和崇高人生價值觀,繼而在成長與發(fā)展進程中,自覺承擔起家國建設、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重大使命和責任。另一方面,積極利用網絡傳媒開展中共黨史教育。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過程中,智能手機已然實現全社會普及,網絡媒體在大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開展大學生中共黨史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各類專題網站,引導學生了解黨史知識,例如“黨史黨建網”“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以及各地方政府建設的權威性黨史網站,均可以成為有價值的教育資源。與此同時,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及時向大學生推送相關的黨史知識,使大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感受中共黨史的巨大魅力,凝結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當代大學生堅定跟黨走,共同實現中國夢[4]。
綜上所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中共中央針對黨史學習教育作出新的部署與安排,只有學習好黨史才能走得更長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經歷百年征程,從艱苦卓絕到光輝榮耀,這些均是黨史教育的鮮活素材。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和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必須積極學習黨史,深刻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銳度與判斷力,助力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大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